单相及混输管道流动背景噪声及泄漏声波特性研究

来源 :中国石油大学(华东)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w168730018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目前,油气混输管道已被用作覆盖大部分渤海,南海和大部分东海的主要交通方式。油气混输管道与单相运输管道一样,需要面管道运输安全问题的巨大挑战。而管道泄漏问题一直是管道安全生产维护领域的难题,且事故发生率较高,是影响管道稳定可靠安全运行的关键因素,因此迫切需要一种实时、有效的检测方法来保证油气混输管道的安全、正常运行,但是常规的油气混输管道的泄漏检测方法都有很多不足的地方。声波法泄漏检测技术是现代检测技术中的热点问题,具有很大的发展潜力。与传统的方法相比,声波法具有诸多优点:灵敏度高、定位精度高、误报率低、检测时间短、适应性强等。虽然声波法泄漏检测技术具有很多优势,但目前的声波法泄漏检测理论研究集中在单相管道,该技术在多相流管道的研究几乎为空白,这使得声波法泄漏检测技术的基础性、通用性、可靠性大大降低,限制了声波法的推广和应用。因此本文通过实验的方法,对单相及混输管道泄漏声波特性进行研究:从理论上分析管道中背景噪声和泄漏声波信号的产生机理;建立单相及混输管道声波检测实验系统,并在纯气、纯液、气液两相流三个不同相态下进行不同工况(流量、压力、泄漏位置、泄漏孔径)的实验,气液两相流包括分层光滑流、分层波浪流以及段塞流,得到了管道的背景噪声以及泄漏声波;对实验中所得的声波信号进行了各种滤波方法的适用性分析,得出了小波变换是单相和混输管道的最优声波滤波方法;处理信号并分析各流型的背景噪声和泄漏声波的时频特性以及幅值特性,研究了泄漏声波信号的波形,归纳总结了背景噪声和泄漏声波在各工况的幅值范围以及能量频率范围:纯气背景噪声能量分布在0-1Hz,幅值范围为0-0.4k Pa,泄漏声波能量分布在0-20Hz,幅值范围为0-0.8k Pa;纯液背景噪声能量分布在0-100Hz,幅值范围为0.3-4.0k Pa,泄漏声波能量分布在0-80Hz,幅值范围为1.0-15.0k Pa;分层光滑流背景噪声能量分布在0-60Hz,幅值范围为0.8-10.0k Pa,下部泄漏声波能量分布在0-60Hz,幅值范围为2.0-25.0k Pa;分层波浪流背景噪声幅值范围为7.0-15.0k Pa;段塞流背景噪声能量分布在0-20Hz,幅值范围为10-130k Pa,中、上泄漏声波能量分布在0-100Hz,幅值范围为10-160k Pa。本文实验取得良好成果,得出了许多有重要参考价值的结论,为混输管道声波检测法的后续研究提供了基础。
其他文献
随着海上油气田工程的不断开发和扩展,海上单平台独立供电模式逐步被海上互联电力系统联合供电模式所取代,分析海上互联电力系统的静态安全性对油气安全生产具有重要意义。在综述大电网和微网静态安全性分析研究现状的基础上,结合海上互联电力系统的自身特点对海上互联电力系统的静态安全性进行分析。潮流计算是静态安全性分析的基础,首先针对海上互联电力系统源-荷特点,引入频率、转差率与电压幅值、相角一起作为潮流状态变量
近年来,我国城市大气污染超标严重,区域型、复合型大气污染日益突出,大气总体形式严峻,城市间相互污染影响较为显著,大气重污染现象频发。以细颗粒物、臭氧、酸雨为特征的二次污染呈加剧态势。挥发性有机物(VOCs)作为臭氧(O3)和细颗粒物(PM2.5)的共同前体物正逐步地得到包括环境保护主管部门、专家以及公众的关注。VOCs物质种类繁多,不仅造成大气环境污染,还具有有毒有害性、破坏臭氧层及使全球变暖的作
含蜡原油管道设计与运行的核心问题之一是如何确保管道停输后再启动的安全性。含蜡原油的胶凝特性、压缩特性以及屈服特性对管内含蜡原油的结构恢复与启动特性研究具有重要的意义。同时压缩系数和压力波速是计算管道再启动水力过程的关键参数,而目前针对在环道运行过程中直接测量的研究较少。本文自行设计并在管流环道装置的基础上搭建超声波测试系统,将超声波特性与管道压力变化规律相结合,从新的角度对原油管道动态降温、停输及
石油作为能源中的重中之重,是国民经济战略发展的命脉,石油开采技术的发展以及石油产量的提高已经成为解决世界能源危机的主要途径。然而,目前油田中大规模采用的地面抽油机普遍存在系统效率低、稳定性差等问题。为了有效解决上述问题,潜油直线电机抽油机应运而生,通过置于井下的直线电机带动抽油泵柱塞上下往复运动实现举升抽油的目的,省去了地面抽油机、抽油杆等中间环节,提高了抽油效率,是传统抽油机的重大变革。本文根据
我国成品油管道运行期间经常发生由于杂质堵塞设备导致的管道停输事故,例如兰-成-渝成品油管线、齐-宿成品油管线、青-济-邯成品油管线等。对兰-成-渝成品油管道中的堵塞物取样分析,腐蚀产生的铁的氧化物约占70%,其余为管道施工时存留的石子及焊渣。随着管道的运行,清管杂质中氧化铁的量并未随清管操作的不断进行而显著减少。由此可见,杂质中的氧化铁不仅来源于施工期间管道暴露于大气中产生的浮锈,也来源于管道的内
本文针对双馈风力发电机(DFIG)的传统励磁系统的不足,同时对网侧变换器和转子变换器进行优化。对于转子侧变换器,通过对准Z源变换器拓扑结构合理地改造,构建了基于准Z源变换器的DFIG的励磁系统,并对其控制策略和低电压穿越能力进行了深入分析;对于LCL滤波的网侧变换器,提出了部分电容电流前馈的变换器侧电流反馈控制方案,以应对电网电压畸变造成的并网电流谐波问题。针对低电压跌落问题,对DFIG的运行状态
化石燃料的枯竭及生态环境的恶化已成为21世纪人类面临的严峻挑战,新能源技术的开发与应用成为了解决此类问题的有效途径。其中,电催化作为新能源技术开发的重要发展方向,受到当代科研工作者们的广泛关注。近些年来,石墨烯由于其独特的层状结构和优良的电化学性能成为国内外研究的热点,随着石墨烯研究的快速发展及材料制备技术的不断革新,其它具有二维层状结构的材料,如过渡金属硒化合物,因其具有优异的催化活性,低廉的价
原油破乳是油田生产中的重要环节,通常施加高强电场可促进油中水滴发生聚并,加速油水分离。然而,驱油药剂的存在将改变液滴界面的动态响应,致使液滴间难以发生聚并,电脱水器的脱水效率降低。目前经典的静电聚并理论难以阐明这一科学问题来指导工业生产。本文通过微观实验研究了直流电场作用下油中水滴的聚并准则与界面特征演变规律,揭示了复杂液滴发生不聚并的微观机理以及聚并过程中的界面响应规律,主要研究内容和结论如下:
油田采出液为油、水和溶解气等多相混合介质,并且采出水溶液具有高矿化度的特点,往往造成集输管道和原油沉降罐、原油储罐发生严重腐蚀。因此,本文通过改变温度及油水混合状态,利用腐蚀失重法、丝束电极(WBE)技术及电化学交流阻抗(EIS)检测方法,研究了20#钢整体和局部腐蚀时空关系,总结了不同影响因素下20#钢的腐蚀规律,探讨了20#钢在不同介质中的腐蚀机理。首先,通过腐蚀失重法和丝束电极技术,研究了2
随着油田开发周期延长,油井生产原油的含水率逐渐升高,对于原油尚未脱水或脱水程度不高的输油管道,尤其是起伏管道,在输送过程中会在管道特定位置形成积水。管道内的积水为管道内的电化学腐蚀以及细菌腐蚀提供了一定的介质和环境,长此以往,便会发生腐蚀,严重影响经济效益甚至人身安全。积水的存在还会直接增加管道维护费用,而且限制管道的运输能力、威胁管道的安全运行。本文通过理论公式、实验和数值模拟相结合的方法对输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