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词类,或曰词性,是印欧语传统语法的核心概念,与句子的语法分析密不可分。在语法分析的句法层面,句子的每个成分都被划分了词类,体现出各个成分相对于句子谓语而言的句法功能。汉语语法模仿印欧语的语法系统,但这种系统并不适合汉语。汉语词类有其独特的个性,在形态、句法、语义特征等方面与英语词类存在很大差异。克罗夫特(2000:13)指出,“在跨语言理解中,造成困难的主要类别是一些基础的语法类别:名词、动词和形容词,主语和宾语,中心语和修饰语……”即词类及其相关类别。英语词类和汉语词类的差异为英汉翻译带来了不少困难。因此,在英汉翻译中,不要机械地遵循源语词类,而要对词类进行适当转换,以符合目的语的用法。传统的词类转换通常是在语法层面进行,但译者容易受句法规则和语法形式的制约,导致译文生硬拗口,晦涩难懂。因此,本论文不采用语法分析的手段,转而从语义学角度入手。句子分析除了句法层面的分析,还有语义层面的分析,包括论元类型和谓词—论元关系两个层面。在论元类型层面上,句子的每个成分都用语义概念进行了描述。谓词—论元关系层面则揭示了每个论元相对于谓词的语义角色。在后者这个较高层面上,谓词—论元结构忽略了表层结构的语法特征,因此包含的信息更为抽象,也更为准确。实际上,句子的语义与句法存在复杂的关联,这些层面尽管形式不同,描述的却是同一事件。因此,在英汉翻译中,采用谓词—论元结构可以帮助译者突破英汉句法的差异,打破语法的制约。本文试图通过英汉语法的对比,为词类转译提供理据,并以谓词-论元结构为基础,从语义学角度提出词类转译的方法。本文不仅总结了英汉词类在形态、句法、语义等方面的特征,还对句子语义层及语法层的关系进行了研究,为以下英文结构从语义学角度提出了转译方法:表经事或表动因的名词短语结构、主谓结构、移就格和运动事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