功能性便秘与排便困难婴儿肠道菌群及其代谢产物的相关研究

来源 :苏州大学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david6357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目的:拟通过16S rRNA全长测序以及体外发酵等手段对功能性便秘(Functional constipation,FC)婴儿、排便困难(Infantdyschezia,ID)婴儿的肠道菌群及部分酵解产物如乳酸、短链脂肪酸(Short-chain fatty acids,SCFAs)、气体等进行分析,便于从机制上了解以上两种排便问题,从而为临床诊断、评估及个体化治疗提出有价值的建议。资料及方法:选取2021年3至10月期间于苏州大学附属儿童医院消化科就诊的明确婴儿排便困难诊断的10例患儿(9月龄以下)设为排便困难(ID)组,其中男:女=7:3,平均月龄为4.75(3.75,5.00)个月;选取同期同地点就诊的明确功能性便秘诊断的20例患儿(9月龄以下)设为便秘(FC)组,其中男:女=7:13,平均月龄为5.25(4.00,8.00)个月;对照组选取同期、同院儿保科例行体检的25例健康婴儿(9月龄以下),男婴12例,女婴13例,平均月龄为5.00(3.75,6.50)个月。收集研究对象的新鲜粪便标本于无菌、干燥、密封良好的塑料采样管中,于2小时内制成10%的粪便混悬液,分成三份:第一份使用间接法测定粪便乳糖含量,向标本中分别加入纯净水(A管)、乳糖酶(B管)后置于37℃培养箱中孵育20分钟,使用生化分析仪分别检测A、B管的葡萄糖含量,计算B管与A管的差值,所得数值即为加入乳糖酶水解后产生的净糖含量,可代表婴儿粪便中残余乳糖值;第二份将粪便混悬液依次接种于基础培养基(YCFA)、菊粉培养基(INU)、可溶性淀粉培养基(STA)、乳糖培养基(LAT)、乳果糖培养基(LAU)、低聚半乳糖培养基(GOS)、低聚果糖培养基(FOS)、水解酪蛋白培养基(YCP)、水解乳清蛋白培养基(YLP)中,在37℃培养箱中静置发酵24小时后,使用测压仪检测所有培养基中产生气体的量,并通过气相色谱法(Gas chromatography,GC)测定每个培养基中的总SCFAs、乙酸、丙酸、丁酸、异丁酸、戊酸、异戊酸的含量;通过试剂盒检测原始粪便、YCFA培养基、LAT培养基中乳酸的含量;第三份用于基因测序,取2g-4g标本放入标本收集管内,充分摇匀后,以16S rRNA全长扩增技术检测标本内的肠道菌群,经过拼接、连接文库构建,最后完成测序,因扩增失败剔除部分标本,最终对ID组9例,FC组19例,对照组22例进行测序(测序及统计分析均交由北京群峰纳源健康科技有限公司)。代谢产物所得数据汇总至Microsoft Excel表,SPSS25.0统计分析得出结论。结果:1.菌群16S rRNA测序结果1.1 OTU聚类分析:三组在门、属、种层面肠道菌落相对丰度不具差异或差异无规律,均以厚壁菌门、拟杆菌门、放线菌门、变形菌门为主导。1.2 Alpha多样性:与FC组、对照组相比,ID组的肠道菌群α多样性显著偏低(表示 P<0.05)。1.3 Beta多样性:PCA和PCoA分析显示,在属、种水平上,三组间Beta多样性均有统计学差异(P<0.05)。1.4菌群结构差异性:FC与对照组相比,FC组部分抚微菌门(嗜粘蛋白阿克曼菌—Akk菌)、部分拟杆菌门(卵形拟杆菌、脆弱拟杆菌)等显著增多(P<0.05),而部分厚壁菌门(酪酸梭菌、金黄色葡萄球菌)等显著减少(P<0.05);ID与对照组相比,ID组部分厚壁菌门(活泼瘤胃球菌)、部分放线菌门(短双歧杆菌、贪婪丙酸杆菌)显著增多(P<0.05),而部分真菌界(殊异韦荣球菌)、酪酸梭菌显著减少(P<0.05);FC组与ID组相比,FC组Akk菌、变形菌门(巴氏肠杆菌)显著增多(P<0.05),部分厚壁菌门(活泼瘤胃球菌、屎肠球菌)、放线菌门(动物双歧杆菌)等显著减少(P<0.05)。1.5基因功能预测:ID组在半乳糖降解、糖酵解等方面较对照组、FC组强;FC组在d-葡萄糖酸和d-半乳糖酸降解、精氨酸降解等方面较对照组弱。2.发酵前代谢产物:2.1 ID组、FC组婴儿粪便残余乳糖含量较对照组均显著降低(P<0.05),但两组间比较无统计学差异(P>0.05);2.2.ID组粪便中L-乳酸较FC组、对照组均显著升高(P<0.05),FC组、对照组两组间无统计学差异(P>0.05);ID组、FC组粪便中D-乳酸含量较对照组均显著升高(P<0.05),ID组、FC组两组间无统计学差异(P>0.05);2.3三种主要脂肪酸占总SCFAs总量的百分比:ID组:乙酸:丙酸:丁酸比值为76.8:14.3:6.6;FC组:乙酸:丙酸:丁酸比值为76.5:13.5:5.9;对照组三者比值为80.7:9.2:5.9;其中,ID组、FC组丙酸比例较对照组显著升高(P<0.05);ID组、FC组两组间比较无统计学差异(P>0.05);3.发酵后代谢产物3.1 L-乳酸:ID组、FC组在YCFA培养基中L-乳酸含量较对照组均显著升高(P<0.05);ID组、FC组两组间无统计学差异(P>0.05);3.2 D-乳酸:ID组、FC组在YCFA、LAT培养基中D-乳酸含量较对照组均显著升高(P<0.05);ID组、FC组两组间无统计学差异(P>0.05);3.3 SCFAs 总酸:FC 组在 YCFA、LAU、LAT、GOS、FOS、STA、INU、YLP、YCP等培养基中总SCFAs含量较对照组显著升高(P<0.05);ID组与对照组在所有培养基中总SCFAs含量无统计学差异(P>0.05);3.4乙酸:在YCFA培养基中,ID组、FC组的乙酸含量较对照组均显著升高(p<0.05);FC 组在 LAU、LAT、GOS、FOS、STA、YLP、YCP 培养基中乙酸含量较对照组显著升高(P<0.05);FC组在INU、LAU、YLP、YCP培养基中乙酸含量较ID组均显著升高(P<0.05);3.5、丙酸:ID组、FC组在LAU、YCFA、GOS、LAT、YLP培养基中丙酸含量均较对照组显著升高(p<0.05);FC组在FOS、STA、YCP中丙酸含量较对照组显著升高(P<0.05);FC组在LAT、GOS、FOS、STA、INU培养基中丙酸含量较ID组显著升高(P<0.05);3.6 丁酸:ID组YCFA培养基中丁酸含量较对照组和FC组显著升高(P<0.05);FC组FOS、GOS培养基中丁酸含量较对照组均显著升高(P<0.05);3.7异戊酸:FC组在所有培养基中异戊酸含量较对照组、ID组均显著升高(P<0.05);ID组与对照组的异戊酸含量在所有培养基中均无统计学差异(P>0.05);3.8产气:FC组在YCFA、LAU、LAT、STA、GOS、YCP培养基中产气量较对照组显著升高(P<0.05);ID组与对照组在所有培养基中产气量无统计学差异(P>0.05);ID组与FC组在各培养基中产气量无统计学差异(P>0.05)。结论:1.FC菌群结构改变特征是:部分疣微菌门(嗜粘蛋白阿克曼菌—Akk菌)、拟杆菌门(卵形拟杆菌、脆弱拟杆菌)增多,部分厚壁菌门(酪酸梭菌、金黄色葡萄球菌)减少;ID菌群结构改变特征是:部分厚壁菌门(活泼瘤胃球菌)、放线菌门(短双歧杆菌、贪婪丙酸杆菌)增多,酪酸梭菌减少。2.病例组中尤其是ID组肠道菌群基因功能预测显示,其降解乳糖能力较正常婴儿增强,发酵实验显示ID、FC组粪便残余乳糖含量下降,乳酸含量升高,印证了其菌群糖代谢能力增强。3.ID、FC患儿肠道菌群产SCFAs比例失调,以丙酸比例升高为主,表明ID、FC组肠道菌群结构存在异常,产丙酸菌种增加从而抑制结肠整体蠕动。4.为益生菌、益生元等对上述两类疾病的干预提供理论支持:如补充双歧杆菌、乳杆菌等来逆转成人趋势的菌群模式、添加消耗丙酸盐或降低其比例的益生菌或益生元等。5.本研究通过体外发酵模拟人类肠道环境并检测菌群代谢产物,通过16S rRNA技术测定肠道菌群变化情况,为FC、ID的临床诊断、评估提供有价值的参考指标,并指导个体化干预。
其他文献
在环境工程的研究领域,重金属污染土壤的修复是重要的研究方向。就如今我国的环境污染状况而言,重金属污染的占比较高,并对土壤环境造成极大危害,因此,对重金属污染土壤的修复工作迫在眉睫。而在一系列土壤修复技术中,微生物修复技术可实现十分可观的修复效果。基于此,文章从重金属污染土壤的危害入手,阐述了微生物修复技术的内涵,分析了微生物修复技术在重金属污染土壤修复中的作用,并探讨了这一技术的实际应用情况,以期
期刊
从商洛市采集了13个尾矿库的周边土壤样品,测定其中重金属Cd、Cr、As、Pb、Cu、Ni含量,采用污染因子、污染负荷指数、单因子污染指数、内梅罗综合污染指数、潜在生态风险因子、潜在生态风险指数、地累积指数评价重金属污染特征,结合相关性分析法对其进行来源解析。结果表明:(1)Cd、Cr、As、Pb、Cu、Ni的平均浓度均超过了陕西省土壤背景值,其中Cd和Pb为主要污染元素。(2)土壤中Cd、Pb含
期刊
在我国,土壤是一种非常重要的环境资源,其品质对国内各个产业的发展都有很大影响,尽管我国的国土面积很大,但是耕地的数量还很少,土壤的污染对农作物的健康成长不利。土壤重金属含量超标,会对环境造成严重的破坏,甚至危害到人体健康。因此,在我国土地资源开发中,必须加大对重金属污染土壤的治理力度,相关部门要加大对土壤重金属的监测与分析,制定科学的防治措施,降低环境污染。文章结合修复的实践,对重金属污染土壤修复
期刊
土壤作为生态环境的重要构成要素,土壤污染的治理已然成为生态环境建设的重要一环,而土壤重金属污染的修复是最主要的一部分。本文简要阐述了目前我国的土壤重金属污染的现状,分析了土壤重金属污染修复的主要沿用技术方法,包括物理修复、化学修复以及生物修复三大类。为应对不同土壤类型的差异以及土壤中重金属污染情况的复杂性,通过分析不同修复技术的原理及其优缺点,选择待修复土壤最适用的方法才是土壤重金属污染修复的最优
期刊
随着工业化进程的不断发展,农业土壤中的重金属污染问题也开始备受关注。为实现农业土壤重金属污染来源的合理解析,特以某地的农业土壤检测为例,对其解析技术的应用进行分析。希望通过本次的分析,可以为农业土壤中的重金属污染来源检测提供科学参考。
期刊
我国矿产资源较为丰富,在进行矿产开发、冶炼、运输过程中,会对其周边的环境土壤产生较为严重的污染。矿山土壤发生污染后,会在风力及水力的影响下进入大气和水体中,出现地表水污染、生态环境退化、大气污染等多种问题。因此,需加强矿山重金属对土壤产生污染的修复技术研究,修复方法可分为化学、生物、物理三种,其中化学修复技术应用较为广泛,可通过对土壤污染的重金属做详细分析,实施相应修复。
期刊
土壤沉积物中含有大量潜在和危险的有毒或重金属化合物,对环境稳定和人类安全健康构成了很大威胁。重点探讨全球范围内土壤重金属污染问题现状原因和威胁来源,以及各国现有的先进生态修复处理技术,分析论证了这些不同修复治理技术的最佳组合和适宜选择范围,最终实现对已污染土壤环境的最佳修复,并对人类未来土壤重金属污染控制防治技术进行展望。
期刊
目的:研究布地奈德气管内滴入治疗对胎粪吸入综合征患儿氧化应激的影响。方法:选取62例胎粪吸入综合征患儿,随机分成对照组和治疗组,每组各31例。对照组给予患儿气管内滴入生理盐水2ml进行治疗,治疗组患儿采用气管内滴入布地奈德2ml,两组患儿其他治疗一致。观察两组患儿临床结局、并发症、氧疗时间、氧合指数(OI)等以及入院时和入院72h后血清总氧化剂状态(TOS)、总抗氧化能力(TAC)、氧化应激指数(
学位
为了解决土壤中重金属对水资源、人类健康造成威胁的问题,避免采用传统物理、化学方法处理土壤重金属所导致的二次污染,提出采用微生物对土壤中的重金属进行治理的思路。在对土壤重金属含量分析的基础上,对H1细菌、H2细菌、Su1真菌、Su2真菌四种菌株对土壤中重金属Cd、Cu以及Pb的活化作用展开研究,最后得出:Su1真菌菌株对土壤中重金属具有较佳的活化作用。
期刊
随着城市化、工业化发展的脚步加快,土壤重金属污染成为国内外普遍关注的环境问题,并且已经严重威胁到地球生态系统的稳定和人类生命的安全,因此,对土壤重金属治理刻不容缓。本研究在介绍土壤重金属污染的现状的基础上,综述了土壤重金属对植物各方面的影响,概述了土壤重金属的植物修复机理以及土壤重金属的植物修复研究进展,提出了今后的研究方向:未来应挑选出超富集植物,为土壤重金属污染植物修复机理的研究工作奠定基础;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