微乳对不同药物增溶及透皮吸收的影响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foohay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微乳是良好的药物载体,能够增加难溶药物的溶解度,促进药物的透皮吸收,近年来被广泛应用于难溶药物的增溶和经皮给药系统的研究。本文研究了微乳对不同性质药物增溶的特点和规律,并考察了载药微乳的透皮吸收效果,希望通过这些研究为更多的难溶性药物制成微乳制剂做出有益地探索。采用滴定法绘制油酸/吐温-80/丙二醇/蒸馏水和Labrafil M 1944 CS/大豆磷脂/异丙醇/蒸馏水两体系的伪三元相图;设计正交试验筛选并制备空白微乳5个,考察其类型、物理稳定性、粒径及分布等;分别建立盐酸司来吉兰(SLJL)、盐酸西布曲明(XBQM)及非那雄胺(FNXA)的HPLC分析方法;测定了3个模型药物在空白微乳及微乳各组分中的溶解度,最后研究了各载药微乳体外经皮渗透的参数。制得的空白微乳A、B、C、D为O/W型,微乳E为W/O型;其平均粒径分别为11.6nm、16.9nm、52.3nm、49nm和43.4nm;25℃放置三个月微乳的留样稳定性良好,4℃放置时微乳变浑浊,恢复到25℃又澄清。对SLJL、XBQM和FNXA增溶效果最好的微乳分别为微乳A、D和E,其溶解度分别为2898.6 mg/mL、121.92 mg/mL、8.66 mg/mL,分别为水中的4.84倍、5.4倍和207倍。实验表明,药物水溶性越好,在微乳中溶解度越大;由于内外相不同溶解性与浓度差相互制约,水难溶性药物更易增溶在W/O型微乳中。药物在微乳中的溶解度不完全等于药物在水相、油相及混合表面活性剂中的溶解度之和,还与药物的溶解性、组成微乳的组分以及微乳的类型有关。体外透皮实验表明,微乳能够提高药物的透皮吸收,尤其是难溶性药物。从促进SLJL、XBQM和FNXA透皮吸收速率方面,最佳的微乳处方分别为微乳B、D、A,其渗透速率(Jss)分别为1318.1μg·cm-2·h-1、410.67μg·cm-2·h-1、27.28μg·cm-2·h-1,渗透系数(Kp)分别为16.48 cm·h-1、5.13 cm·h-1、34.10 cm·h-1,JSS分别为对照溶液的2.19倍、7.03倍、50.52倍。说明药物水溶性越好,载药微乳的Jss越大;药物在微乳中溶解度越大,Jss越小;药物logP为2~3时,载药微乳的Kp较大,药物透皮吸收较容易;药物的熔点越高,载药微乳的Jss越大。微乳能够提高药物的溶解度,并显著增加药物的透皮吸收。但微乳处方的确定因药物理化性质和应用目的不同而不同,若以增溶为目的,盐酸司来吉兰、盐酸西布曲明和非那雄胺的最优微乳处方分别为微乳A、微乳D和微乳E,若目标是促进药物的透皮吸收,则最佳微乳处方分别为微乳B、微乳D、微乳A。
其他文献
在学生学业负担日趋加重.身体素质不断下滑的背景下,体育家庭作业能迫使学生走向操场、走进自然、走到阳光下,进而提高学生体质健康水平。一、目的要明确布置作业时要注意精
<正>11月16日,由人民日报、光明日报和中央电视台共同主办,中央电视台发展研究中心、科教频道承办的大型文献纪录片《科学发展铸辉煌》研讨会在北京举行。人民日报社副总编辑
为理清抗压桩与抗拔桩受力特性的异同,基于2根抗压桩和2根抗拔桩的现场破坏性试验,研究了抗压桩、抗拔桩的侧阻和端阻的发挥特性.现场破坏性试验表明:抗压桩的桩端位移-桩端
目的研究坠积性肺炎的护理方法。方法采用回顾性分析法对近年来收治的45例坠积性肺炎患者的临床资料进行分析,总结对其采取的护理方法,观察临床护理效果。结果经过科学的治疗
本文以天津科技馆为例,天津科技馆建馆于1995年,同样面临着上述问题,因此天津科技馆做出了老馆改造项目,同时增加了智能化服务,提高了服务质量和公众满意度。本文将改造过程
近年来,我国社会经济等各方面不断发展,我国的城镇化水平也不断得到提升,未来城乡一体化将是主要的发展趋势。随着“美丽中国”概念的提出,全国各级政府和工作者正大力宣传推
以Al(NO3)3&#183;9H2O和氨水为原料,用溶胶-发泡法制得α-Al2O3超细粉末,研究了铝盐的浓度、氨水的滴加速度、分散剂、吸附剂和发泡剂等因素对氧化铝粒径的影响,并用XRD、DTA
利用快速傅里叶变换(FFT)对调频连续波(FMCW)测距雷达差频信号进行分析时,受限于频率分辨率,测距精度不高,采用FFT+FT频谱校正方法可以有效提高频率分辨率,但计算量大,很难满
本文对陕西米仓山保护区的马尾松天然林群落进行了物种多样性研究.对样地内的群落各层次的物种重要值和多样性指数进行了测定.结果表明:(1)各层次优势种明显,乔木层马尾松(Pinus
该文以北京建外SOHO为例,解读"光明城市"理论的现实内涵,探寻该理论对于当今城市规划的影响,反映了该理论至今对我国城市建设仍具有借鉴价值和探索意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