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1985年我国发现了首例外来艾滋病患者,如今,艾滋病已遍及全国31个省、自治区和直辖市。其中,以云南、新疆、广西、四川等省和自治区最为严重。自1996年元月,在新疆伊犁哈萨克自治州首府伊宁市报告首例艾滋病病毒感染者以来,疫情迅猛发展,伊宁市已成为全疆艾滋病病毒感染者总数和感染率最高的城市之一。目前,伊宁市艾滋病病毒传播的主要途径为共用注射器静脉吸毒,通过静脉吸毒途径感染艾滋病病毒者占总报告人数的95%,静脉吸毒人群艾滋病感染率高达85%以上。因此,关注伊宁市的艾滋病问题,就必须关注当地的毒品问题。同时,近年来,通过性接触和母婴传播的艾滋病病毒感染者人数在伊宁市也有所增加。值得引起注意的是,在伊宁市的艾滋病疫情中,少数民族聚居区,尤其是城乡结合部的部分维吾尔族社区,成为涉毒、涉艾的重灾区。伊宁市地处我国西北边陲,经济发展相对滞后。维吾尔族是一个古老的民族,有着悠久的历史和灿烂的文化。在现代化的转型过程中,无论伊宁市,还是伊宁市萨阿代特社区的部分维吾尔人,都不可避免地处在一种断裂的痛苦之中。经济转型、文化断层、权力缺失等一系列矛盾纷踏而至。毒品乘虚而入,“解决”了人们精神的空虚和苦闷,贫困又为毒品的发展、艾滋病的蔓延推波助澜。本文基于田野调查资料分析的基础上,对萨阿代特社区的毒品和艾滋病问题进行阐述和研究,主要目的在于说明为什么伊宁市会在短短几年间成为举世闻名的艾滋病泛滥的城市之一,并进一步探寻为什么部分维吾尔人首当其冲地成为艾滋病的直接受害者。笔者通过对萨阿代特社区、针具交换站、伊宁市人民医院和戒毒所等吸毒人员和艾滋病毒感染者及艾滋病人多个生活场景的参与观察以及对这一群体的深度访谈,试图展现出这一群体特有文化的真实面貌。据作者观察,这一群体内部文化存在很大的差异性特征。本文还将着重描述这一群体是如何处理各种关系,包括他们与家庭、与邻居、与同伴、与防疫部门、与公安部门等的关系。本论文由绪论、四章正文和结语三部分组成。绪论部分主要介绍本文的选题缘由、研究意义和研究方法。本文第一章介绍了我的田野调查点——萨阿代特社区的概貌,伊宁市毒品和艾滋病的流入和泛滥过程,以及伊宁市采取的防治艾滋病的策略和措施。本文第二章关注点放在萨阿代特社区居民对身体、体液的看法和毒品、艾滋病的地方性知识上,了解他们是如何看待身体和体液的,他们又是如何解释毒品和艾滋病的。本文第三章运用美国人类学家奥斯卡·刘易斯的“贫困文化论”来解释伊宁市萨阿代特社区沦为毒品、艾滋病肆虐之地的根本原因在于当地的贫困文化。由于“贫困文化论”过于强调穷人自身的原因,问世以来一直遭人诟病。本文将结合后人对他的批评,并在实地调查的基础上,对贫困文化理论进行反思,期许从新的角度弥补贫困文化理论的缺陷和不足,以便修正这一理论并使之能够更好地解释贫困问题。与此同时,考察其他学者对艾滋病与贫困问题的研究,比较伊宁市艾滋病疫情与其他艾滋病高发区的异同,以确定伊宁市艾滋病流行与当地的贫困问题是否存在因果联系。本文第四章力求同时考量这一群体亚文化内部的同质性与差异性,还原他们的本来面目,还他们话语权,纠正目前国内外研究将其文化单一化和平面化的描述。他们作为一个亚文化群体,同样拥有一套完整的文化体系,并以此作为衡量圈内人/圈外人的标准。本章还关注这一群体在不同场景之下,表现出的不同生存策略,以及他们是如何处理与他人的关系的。结语部分,本文讨论了作者对于贫困文化理论的一些批判和反思,以及强调只有重视毒品和艾滋病泛滥的社会文化背景,才能更加有效地预防艾滋病。吸毒者和艾滋病人群体是很难接触的一群人,他们长期处于社会的边缘,公安机关的打击和人们的歧视,使得他们对群体之外的人难以信任,是否吸毒和是否染艾成为他们划分圈内外的重要依据。把这样一群人作为研究对象,存在的难度可想而知。如何接近这一人群并且取得他们的信任历来是此类研究的难点之一。本文将对这一难题进行一些方法上的讨论,并提出建设性的意见。艾滋病的流行与背后的社会文化背景密切相关,如何更好地预防伊宁市艾滋病疫情的进一步扩散,解释传播背后的社会文化原因尤为重要。本文的研究在实地调查的基础上探讨了伊宁市萨阿代特社区艾滋病流行的根本原因,力求为今后伊宁市艾滋病的防治思路提供一个具有可操作性的理论范式,也为其他地区的艾滋病防治工作提供一个参考依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