乙酰胺对毒鼠强中毒患者脏器功能的影响

来源 :河北医科大学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hfahcn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目的:毒鼠强和氟乙酰胺是急性中枢神经兴奋性杀鼠剂,具有强烈的致惊厥作用,发病急、病情重、来势凶猛、极易误诊,严重威胁患者的生命安全。随着二者的禁用及人们生活水平的提高,致惊厥杀鼠剂中毒发病率较前有所下降,但在农村及边远山区仍时有中毒事件发生。根据疾控中心调查表明,目前鼠药中毒多为抗凝血类鼠药所致,但毒鼠强或氟乙酰胺中毒仍占一定比例,而且两者混合中毒所占比例正在增加,这给临床救治带来新的困难。毒鼠强及氟乙酰胺均具有较高毒性,且毒鼠强是氟乙酰胺的3~30倍,两者均为白色粉末,中毒后临床表现相似,均为短暂胃肠道反应后,迅速出现强烈频繁的抽搐、惊厥等中枢神经系统症状,这给早期诊断带来困难,特别是混合中毒更不易确诊。由于早期对该病缺乏足够的认识或延误诊治,患者多死于抽搐惊厥阶段的窒息或室颤,因此提高对该病的认识,及时洗胃、导泻并应用镇静、抗惊厥药物,特别是及早应用特效解毒药物是成功救治患者的关键。   尽管毒鼠强和氟乙酰胺临床表现相似,但治疗却有很大不同。氟乙酰胺中毒的特效解毒药物为乙酰胺,其化学结构与氟乙酰胺相似,能竞争乙酰胺酶,使氟乙酰胺不能转化为氟乙酸,消除后者对三羧酸循环的毒性作用而达到解毒目的。毒鼠强中毒目前尚无特效解毒药物,对于严重病例在洗胃、导泻、镇静、抗惊厥等基础治疗之上,采用血液灌流可取得较好疗效,但基层医院尚不能完全开展血液灌流及毒物检测技术,因此许多患者因不能分辨毒鼠强和或氟乙酰胺中毒而延误诊治。为不延误抢救时机,有人提出在不能分辨两种鼠药中毒时先应用乙酰胺治疗,而且为了控制病情常采用临床最大量(0.5g/kg/d)治疗[5]。乙酰胺对毒鼠强中毒患者脏器功能的影响目前尚不明确,且多数学者认为乙酰胺治疗毒鼠强中毒无效,亦有研究证明大剂量乙酰胺对心肌有损伤作用[3],对于以频繁抽搐及惊厥就诊的疑似鼠药中毒而又不能区分毒鼠强或氟乙酰胺中毒的患者,是否及时应用乙酰胺救治成为摆在广大医务工作者面前的难题。更重要的是,目前针对毒鼠强和氟乙酰胺混合中毒的报道较少,其毒性和预后还鲜为人知,特别对心肌和肝、肾功能的影响更未见报道,对这种混合鼠药中毒进行分析研究迫在眉睫。   本研究通过观察常规剂量乙酰胺对毒鼠强及毒鼠强和氟乙酰胺混合中毒患者入院时及治疗后第3、5、7d心肌酶及肝、肾功能的变化,旨在探讨常规剂量乙酰胺对毒鼠强及毒鼠强和氟乙酰胺混合中毒患者心肌及肝、肾功能有无损伤作用,并观察两鼠药混合中毒对机体脏器功能的影响,为临床用药提供理论依据。   方法:回顾性分析本院2002年5月~2011年8月收治的97例鼠药中毒患者病例资料,共分A组(毒鼠强组)、B(毒鼠强和氟乙酰胺混合组)、C(毒鼠强中毒未用乙酰胺组)三组,所有患者均经毒物检测确诊。病例纳入标准:(1)年龄18~60岁患者;(2)服毒至就诊时间小于24 h;(3)住院天数大于7d:(4)患者均有抽搐或惊厥等鼠药中毒表现,经毒物检测明确为毒鼠强或毒鼠强和氟乙酰胺混合中毒;(5)住院第3、5、7d均接受过血常规、心肌酶及肝、肾功能化验患者;(6)轻度患者均有家属签字拒绝血液灌流,中、重度患者均于服毒24小时内行血液灌流一次。排除标准:(1)既往有癫痫、精神病、风湿病、皮肌炎等病史者;(2)合并其他药物中毒患者;(3)合并有心脏、肾脏、肝脏等疾病者;(4)入院前1月内有外伤等骨骼肌病史者;(5)对治疗药物过敏患者。所有患者均经综合治疗,包括:洗胃、导泻、镇静、止痉、抑酸、保肝、抗感染、营养心肌、脱水降颅压等,对心律失常患者应用抗心律失常药物,中重度中毒患者行血液灌流。除C组外,A组和B组均给予乙酰胺注射液(山东新华制药股份有限公司生产)肌注,剂量为5g,每8 h或6 h一次(0.1~0.3g/kg/d),直至抽搐停止,疗程3-8天,在此基础上还可酌情应用地西泮或苯巴比妥钠。观察入院时及治疗后第3、5、7d外周血白细胞(WBC)、谷草转氨酶(AST)、肌酐(CREA)、肌酸激酶(CK)、肌酸激酶同工酶MB型(CK-MB)变化。   所得数据采用SPSS13.0版统计软件(SPSS Company,Chicago,Illinois,USA)进行统计分析,正态数据以均数士标准差(-x±s)表示,方差齐时,各组均数的比较行单因素方差分析(ANOVA),方差不齐时采用非参数秩和检验,构成比比较采用卡方检验,用最小显著性差异法行两两比较。P<0.05认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结果:   1一般资料比较   A组共30例,其中男14例,女16例,年龄(25.4±10.28)岁;B组共28例,其中男13例,女15例,年龄(30.38±10.75)岁;C组39例,其中男18例,女21例,年龄(27.38±9.55)岁。三组年龄、性别比例比较均无统计学差异(P>0.05)。A组服毒至就诊时间为(5.29±3.06)h,住院天数为(9.93±2.63)d,乙酰胺用量为(103.85±41.04)g,地西泮用量为(252.73±49.54)mg,苯巴比妥钠用量为(2.49±1.17)g;B组服毒至就诊时间为(6.7±4.4)h,住院天数为(10.08±3.03)d,乙酰胺用量为(132.33±49.69)g,地西泮用量为(273.7±63.95)mg,苯巴比妥钠用量为(3.32±1.28)g:C组服毒至就诊时间为(4.94±3.21)h,住院天数为(9.13±2.05)d,地西泮用量为(238.19±59.3)mg,苯巴比妥钠用量为(2.89±0.98)g。三组就诊时间、住院天数、地西泮用量及苯巴比妥钠用量比较均无统计学差异(P>0.05),A组与B组乙酰胺用量比较无统计学差异(P>0.05)。   2化验指标比较   A组患者入院时白细胞(WBC0)为(16.8±5.43)×109/L,B组患者WBC0为(17.88±9.22)×109/L,C组患者WBC0为(13.58±4.59)×109/LA组患者治疗后第3d白细胞(WBC3)为(8.54±3.61)×109/L,B组患者WBC3为(9.83±3.14)×109/L,C组患者WBC3为(10.63±5.66)×109/L;A组患者治疗后第5d白细胞(WBC5)为(5.78±1.95)×109/L,B组患者WBC5为(8.16±2.77)×109/L,C组患者WBC5为(6.9±2.23)×109/L;A组患者治疗后第7d白细胞(WBC7)为(8.13±3.02)×109/L,B组患者WBC7为(6.03±1.24)×109/L,C组患者WBC7为(8.94±3.45)×109/L。三组患者血白细胞分别在入院时及治疗后第3、5、7d行组间比较,均无统计学差异(P>0.05),三组WBCo均高于WBC3、WBC5和WBC7,有统计学差异(P<0.05),三组WBC3、WBC5和WBC7相互比较均无差异(P>0.05)。   A组患者入院时谷草转氨酶(AST0)为(48.54±20.98)mmol/L,B组患者AST0为(66.89±35.76)mmol/L,C组患者AST0为(59.86±41.57)mmol/L,三组之间AST0相互比较无统计学差异(P>0.05);B组患者治疗后第3d谷草转氨酶(AST3)为(152.4±95.5)mmol/L,高于A组患者AST3(67.89±39.12)mmol/t及C组患者AST3(59.71±34.89)mmol/L,B组AST3同A组及C组比较均有统计学差异(P<0.05),A组与C组AST33比较无统计学差异(P>0.05);B组患者治疗后第5d谷草转氨酶(AST5)为(196.22±95.79)mmol/L,高于A组患者AST5(114±75.45)mmol/L及C组患者AST5(89±43.6)mmol/L,B组AST5同A组及C组比较均有统计学差异(P<0.05),A组与C组AST5比较无统计学差异(P>0.05),三组AST5高于ASTO(P<0.05);A组患者治疗后第7d谷草转氨酶(AST7)为(97.5±40.48)mmol/L,B组患者AST5为(68.89±33.87)mmol/L,C组患者AST5为(79.67±21.3)mmol/L,三组之间AST5相互比较无统计学差异(P>0.05)。   B组患者入院时血肌酐(CREA0)为(92.26±23.9)μmol/L,高于A组患者CREA0(77.43±10.27)μmol/L及C组患者CREA0(65.56±8.25)μmol/L,B组CREAo同A组及C组比较均有统计学差异(P<0.05),A组与C组CREA0比较无统计学差异(P>0.05);A组患者治疗后第3d血肌酐(CREA3)为(64.57±8.86)μmol/L,B组患者CREA3为(60.4±6.02)μmol/L,C组患者CREA3为(74.35±15.19)μmol/L,A组患者治疗后第5d血肌酐(CREA5)为(67.46±8.65)μmol/L,B组患者CREA5为(62.8±10.02)μmol/L,C组患者CREA5为(69.4±11.97)μmol/L,A组患者治疗后第7d血肌酐(CREA7)为(55.33±7.32)μmol/L,B组患者CREA7为(70.3±19.5)μmol/L,C组患者CREA7为(62.6±8.33)μmol/L,三组患者血肌酐分别在治疗后第3、5、7d行组间比较,均无统计学差异(P>0.05),三组CREA3、CREA5和CREA7相互比较均无差异(P>0.05)。   B组患者入院时血肌酸激酶同工酶MB型(CK-MB0)为(93±47.78)U/L,高于A组患者CK-MB0(57.86±33.63)U/L及C组患者CK-MB0(61.21±21.83)U/L,B组CK-MB0同A组及C组比较均有统计学差异(P<0.05),A组与C组CK-MB0比较无统计学差异(P>0.05);B组患者治疗后第3d血肌酸激酶同工酶MB型(CK-MB3)为(221.3±43.82)U/L,高于A组患者CK-MB3(95.57±32.84)U/L及C组患者CK-MB3(97.75±23.96)U/L,B组CK-MB3同A组及C组比较均有统计学差异(P<0.05),A组与C组CK-MB3比较无统计学差异(P>0.05);B组患者治疗后第5d血肌酸激酶同工酶MB型(CK-MB5)为(235±41.39)U/L,高于A组患者CK-MB5(145.67±29.31 U/L及C组患者CK-MB5(135.83±35.82)U/L,B组CK-MB5同A组及C组比较均有统计学差异(P<0.05),A组与C组CK-MB5比较无统计学差异(P>0.05),三组CK-MB5高于CK-MB0(P<0.05);B组患者治疗后第7d血肌酸激酶同工酶MB型(CK-MB7)为(78.66±28.5)U/L,高于A组患者CK-MB7(45.7±21.71)U/L及C组患者CK-MB7(43.76±19.49)U/L,B组CK-MB7同A组及C组比较均有统计学差异(P<0.05),A组与C组CK-MB7比较无统计学差异(P>0.05)。   B组患者入院时血肌酸激酶(CK0)为(2060.1±310.32)U/L,高于A组患者CK0(813.38±192.39)U/L及C组患者Cko(773.92±129.31)U/L,B组CK0同A组及C组比较均有统计学差异(P<0.05),A组与C组CK0比较无统计学差异(P>0.05);B组患者治疗后第3d肌酸激酶(CK3)为(5549.42±339.69)U/L,高于A组患者CK3(1957±402.53)U/L及C组患者CK3(2048.28±435.42)U/L,B组CK3同A组及C组比较均有统计学差异(P<0.05),A组与C组CK3比较无统计学差异(P>0.05);B组患者治疗后第5d肌酸激酶(CK5)为(7934.55±489.39)U/L,高于A组患者CK5(3995±429.98)U/L及C组患者CK5(3279.37±392.35)U/L,B组CK5同A组及C组比较均有统计学差异(P<0.05),A组与C组CK5比较无统计学差异(P>0.05),三组CK5高于CK0(P<0.05);B组患者治疗后第7d肌酸激酶(CK7)为(1826.2±329.34)U/L,高于A组患者CK7(1419.9±302.03)U/L及C组患者CK7(1384.32277.43)U/L,B组CK7同A组及C组比较均有统计学差异(P<0.05),A组与C组CK7比较无统计学差异(P>0.05)。   3预后   97例患者经治疗后均停止抽搐,好转出院,无一例死亡,住院期间未见有严重血尿等副作用发生,B组2例患者出院后出现头痛,经高压氧治疗后好转。   结论:   1毒鼠强和氟乙酰胺混合中毒比单纯毒鼠强中毒对心肌和肝、肾功能的损伤严重。   2常规剂量乙酰胺治疗毒鼠强或毒鼠强和氟乙酰胺混合中毒未见损伤患者心肌及肝、肾功能,对以频繁抽搐及惊厥就诊的疑似鼠药中毒而又不能区分毒鼠强或氟乙酰胺中毒的患者,可及时应用常规剂量乙酰胺治疗。
其他文献
期刊
期刊
期刊
期刊
期刊
期刊
期刊
面对教育经费紧张的客观事实,我校主要从以下四个方面入手来化解“一费制”后教育经费吃紧的矛盾。 In the face of the fact that educational funds are tense, our schoo
做教师已经三十多年,做校长也已近二十年;而下棋的时间更长,这是我从小的爱好。如果说下棋是一种个人爱好,做校长是一种组织任命,那么这两条初看并不相交的生活轨迹,随着时间
《妈妈之歌》    “起床起床快起来!去洗脸去刷牙记得梳头!这是你的衣服你的鞋,有没有在听啊?快起来!然后记得叠被子!会热吗?会冷吗?拿外套戴手套,还有围巾和帽子……”  2010年一开年,这首妈妈之歌蹿红网络。  歌曲的创作和演唱者——美国喜剧女演员安妮·塔兰弗洛是3个孩子的母亲,为了照顾调皮的小家伙们,她每天唠叨不休。一天她突发其想,将自己每天的絮叨写成歌词,配着意大利作曲家罗西尼的《威廉·泰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