转型期“环境民间组织”环保实践之展开及其限制——公民社会的研究视角

来源 :吉林大学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ljc1007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20世纪90年代以来,以社会转型和全球化为背景,中国的改革开放进入了最为关键的攻坚期。如何在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已基本确立,经济快速发展,传统的政治经济一体化的体制逐渐走向消解的情况下,保持人与自然、人与社会之间的协调关系,成为制约改革发展的关键问题。长期以来,由于人们对于环境问题的忽视和对经济指标的片面追求,我国家走的是高能耗、高排放、高污染的发展道路,虽然在相当一段时期里实现了经济的较高速度的增长,但是,我们也在环境方面付出了沉重的代价,环境问题已经成为制约我们国家经济与社会发展的瓶颈。   本文从公民社会的角度,以“自然之友”为具体的研究案例,全面审视了环境民间组织在现代化转型期展开环保实践的方式、效果及其限制等相关情况。环境民间组织是指从事环境保护相关活动、提供公益性或互益性社会服务、非营利性的民间组织。作为公民社会成长的重要方面,对提高公民的环保意识、参与政府决策、监督政府行为、帮助弱势群体等是环境民间组织发挥着重要作用。对于中国当代的公民社会建设亦具有重要意义。当然,在我国这样一个拥有较为漫长的封建社会和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历史的中国,因其缺乏民主政治的传统,加之以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长期的单位体制,必然使其民间力量孱弱,由民间发起的种种运动必然具有较为明显的局限性。在具体的发展进程中,环境民间组织成长可能遭遇经济因素的制约、政治体制的束缚、传统文化的阻碍、法律制度的缺陷等诸多限制。因此,我们应大力加强环境民间组织建设,学习借鉴国外较为先进的环境民间组织的运作模式和经验,使转型期中国环境民间组织的建设不断走向完善,为和谐社会构建发挥积极的作用。
其他文献
在中国传统社会,人们通过血缘关系以己为中心扩展成一个亲疏远近之分的人情社会。随着社会的发展,这种亲而信的模式受到了挑战,契约这种法制化的信任手段孕育而生。而作为现
当代中国社会转型期,农村社会发生了巨大变化。基督教在多种因素共同作用下,在农村地区得到了迅速传播和发展。本文基于这一现象,以鲁中南三村的基督教信仰为研究个案,运用文献法
选用我国北方1950s~2000s这6个年代在生产中大面积推广应用的玉米品种为试材,在3个种植密度下比较分析品种更替过程中主要品质性状的演变特征。结果表明,我国北方单交种更替
20世纪80年代,波澜壮阔的民工潮成为城市化进程中的一道独特的风景线,随着时间的推移,这个群体中的一部分人逐渐融入到城市生活之中,而伴随着社会融入的过程,新老两代农民工
本论文的旨趣在于立足中国现实,运用哈贝马斯公共领域的概念与理论,通过对一个社区自治实践的调查和分析,尝试考察公共领域的产生途径和运作逻辑,公共领域的核心机制就是公共
学位
随着城市化和人口老龄化进程不断推进,在流动人口家庭化迁居趋势明显、家庭养老模式偏好及独生子女政策效应显现等结构性因素并结合家庭团聚的现实需求的作用下,一个特殊的群体
当社会的不稳定性增强时,人们的社会性存在就会受到很大程度的冲击,由此便产生了很强的认同需要,社会认同机制的存在赋予了社会认同以可测量的维度。较之其它群体而言,中等收
改革开放以来,中国医疗卫生制度朝着市场化方向变革,看病难、看病贵、看病不方便问题越来越严重。同时,中国进入快速老龄化阶段,医疗卫生服务价格不断上涨,人口群体中医疗服务需求
学位
基层民主是社会主义民主的基础性环节,作为直接民主的实践场所,其发展状况直接体现和影响着社会主义民主的实现程度和发展水平,民主选举和居民自治是我国城乡基层民主建设的
改革开放以来,随着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制度的逐渐确立,久居农村,与城市隔绝的农民们有了“自由流动的空间”,受市场经济“看不见的手”的导向,大规模涌入城市,“民工潮”成为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