半透明光伏外窗建筑光热环境评价及多目标参数优化研究

来源 :太原理工大学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lpflpf7337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随着社会的发展和人居生活品质的提高,建筑能耗突出的问题日益显著化,而作为建筑热工性能较为薄弱室外透光围护结构的性能改善,则成为建筑节能的关键问题之一。半透明光伏窗通过将光伏组件和普通白玻璃进行组合,在满足建筑采光、装饰等需求时,还可以利用太阳能产生清洁电力,具有良好的主动节能优势。但由于光伏外窗的光热性能具有一定的特殊性,对室内光热环境的影响也有其显著的特征,这导致其与传统玻璃窗的设计与应用有所不同,仍有待进一步深入研究。因此,本文探讨了光伏外窗建筑热环境、光环境和能耗水平方面的可选择评价指标,并通过实验平台的实验测试结果,定性描述光伏外窗房间和普通窗房间的环境参数变化特征,并得到光伏外窗房间及普通窗房间的室内环境是典型非均匀、非稳态的热环境的结论。在此基础上,进行了光伏外窗和普通窗建筑内的光热耦合影响的适应性热评价实验,先通过两类房间的光热环境参数的实验数据,并结合已有的光伏窗和普通窗视觉舒适阈值和普通窗生理效应阈值,运用样本均数方差分析法验证了光热耦合效应的显著性,从而建立起基于光热耦合影响的a PMV评价模型,并且发现,光伏外窗建筑的生理效应照度下限阈值为400lx,这与普通玻璃建筑的生理效应照度下限阈值有是不同的。之后,采用基于灰色关联改进型TOPSIS法对太原地区和成都地区的双层光伏外窗设计方案进了多目标优化分析和方案层面的选优,为双层光伏外窗的实际工程实际应用提供了技术思路;并且,通过德尔菲专家调查法确定了光伏外窗建筑热环境、光环境和能耗水平方面运行层面的指标的主观权重值,在类比了动力机械工程领域的RCM理论的基础上,建立起基于组合赋权法光伏外窗建筑运行状态的综合性能评价模型,并以实验平台的光伏外窗建筑为例,分析其测试期间的的运行综合性能值以及各方面指标的变化情况,并提出了基于指标阈值与综合性能阈值耦合控制方法,为光伏外窗与建筑设备之间运行的协调和合理集成提供了可行的技术思路。本文的研究结论如下:(1)光伏外窗房间和普通窗房间的室内热环境都属于典型的非稳态、非均匀环境,其根本原因在于太阳辐射造成了室内热环境的分布不均匀性,其日变化使得室内热环境参数的变化波动性较大。非稳态体现于被测量环境的温度变化幅度大多数时段超过1K,且温度的漂移和斜变率也超过2K/h。非均匀性体现于两个房间在室内各围护结构内表面平均温度间的变异系数也体现出很强的日变化规律,且在中午时段的变异系数水平最高;(2)光伏外窗房间的室内工作面照度水平整体上低于普通窗房间,同时,二者的照度舒适阈值范围和生理效应的显著性阈值也不同,前者照度舒适阈值为400lx-2000lx,生理效应的显著性阈值为400lx,后者照度舒适阈值为450lx-2000lx,生理效应的显著性阈值为500lx;并且,光热耦合效应对热感觉的影响在统计学角度上为显著性,基于不同照度范围的划分,计算出各个照度范围内相应的自适应系数,建立起两个房间各自的基于光热耦合效应的a PMV模型;(3)根据以已有的研究成果所提出的采光环境动态评价指标s UDI、建筑净能耗和建筑节能率等评价指标为基础,根据逼近理想解的排序法、灰色关联分析法、熵值法的原理,综合几种常用评价方法的优点,建立了基于灰色关联改进的TOPSIS双层光伏外窗建筑采光与能耗评价模型;该评价模型的建立为光伏外窗建筑设计方案优化提供了一条新的可行途径。该评价模型具有工程应用性高,能在根据工程实际情况以及结合相关软件模拟的情况下进行实际应用,比较出各个方案的相对优劣程度;(4)本文进行了有关光伏外窗建筑的热环境、光环境及能耗水平方面的权重专家征询调研并获得了有关以上三个方面的主观权重值并对其进行显著性检验,之后,建立起基于组合赋权法的光伏窗建筑运行状态综合性能评价模型,并验证了该模型基于a PMV评价指标的预测状态综合性能值与实际计算的状态综合性能值的吻合度是良好的。结合光伏外窗建筑自由运行时的各性能指标值的日运行特征和所建立的预测状态综合性能值运算机制,提出了起光伏外窗建筑运行动态的综合调控的控制逻辑和可行的运行模式。这一控制方法能保证为光伏外窗与建筑设备之间运行的协调和合理集成的目标得以实现。本文的研究成果可为我国双层半透明光伏外窗建筑的室内热环境与光环境评价提供理论支撑,并为既有光伏外窗设计方案选优和光伏外窗与建筑设备之间运行的协调和合理集成提供技术依据和理论支撑。
其他文献
在当今经济全球化、高速发展,城镇化进程的大趋势下,城市的基础设施规模发生着翻天覆地的变化,地上的空间使用达到了最大化,地下空间的利用开发逐渐受到了各方的重视,如何在有限的土地资源下达到利用的最大最优化,是各国各地面临的最新挑战。而在地下空间的开发过程中,深基坑工程是技术性强、复杂程度高的领域之一,在基坑工程的勘察、设计、施工中存在着很多技术难题去解决,特别是在基坑开挖过程中遇到的与地下水有关的工程
格构式钢柱以其较好的经济效益和安装简单的优点,被广泛应用于工业厂房排架柱、构筑物支撑柱、塔吊等主要承重部位。在使用过程中,难免遭受到外物撞击,轻则引起建筑结构损伤,重则导致建筑物整体倒塌,造成人员伤亡,带来不可挽回的损失。所以,对格构式钢柱受侧向撞击后的动力响应以及剩余承载力研究尤为必要。本文主要研究内容:以总长度为1440mm的格构式钢柱为研究对象,应用有限元软件ABAQUS程序建立模型,对格构
土壤高温储热作为太阳能跨季节储存技术的一种高效、实用的方式,逐渐得到了广泛的关注。我国土壤高温储热技术还处于起步阶段,研究高温度梯度作用下的土壤热湿迁移特征和机制是推广和发展这一技术的关键。鉴于此,本文首先对不同类型和不同初始含水率的土壤导热系数进行了实验和模型研究,构建了一个与土壤饱和度有关的土壤导热系数计算模型;而后以中砂为介质进行了低温(35℃)、中温(53℃)和高温(65℃)储热条件下的土
防水锤空气阀作为一种构造简单、造价低,安装维修方便的水锤防护装置,广泛应用于长距离供水工程中。但由于空气阀选型不合理,安装位置不当以及其内部结构等原因,造成阀体破损、失效甚至对供水系统产生危害的事故屡有发生。现阶段,防水锤空气阀无统一的设计生产标准,且内部结构复杂,形式多样。即使是同种规格的空气阀,其进排气特性也多有不同,使得水锤防护效果有明显差异,依靠经验选型已不能满足工程的安全性及经济性要求。
近年来,大跨、高耸和重载已经成为现代工程结构的发展方向,组合结构由于能很好地适应其发展需要,在工程中得到了广泛应用。钢骨-钢管混凝土柱作为一种新型组合柱,由于其优良的承载能力和抗震性能,具有广阔的发展前景。结构在正常工作的过程中不可避免会遭受撞击等偶然荷载。为保障结构在全寿命周期内的安全性,需要考虑撞击荷载对结构的影响。以往对钢管-钢骨混凝土构件主要集中在静力作用下力学性能及抗震性能的研究,对其抗
近年来伴随着大型开采设备的发展,许多煤矿、铝矾土矿、石灰石矿等采用了露天开采的形式,致使整座山体倒置,形成一座座高堆积的欠固结山体。新能源的开发利用和电网的建设,需要架设大量的架空输电线路,而输电线路塔基的建设位于堆积欠固结土区的情况时有发生。欠固结土体沉降产生的变形导致建(构)筑物不均匀沉降甚至失稳,对经济、安全产生很大的影响。为探求堆积欠固结土区的基础沉降规律,本文选取阳泉地区具有代表性的欠固
为满足人们对于不同功能的要求,转换结构在高层建筑中的应用越来越多,形式也越来越多样化。目前应用最为广泛的梁式转换结构虽然具有传力明确、结构形式简单等优点,但在使用过程中也暴露出了诸多弊端,例如截面过大影响空间使用净高、转换梁刚度过大容易形成“强梁弱柱”的不利构造以及梁自重大造成转换层质量过大等等。斜柱转换结构的出现在一定程度上弥补了上述缺陷与不足,斜柱的设置提升了转换结构转换梁抗剪承载力,有效地减
板式换热器是一种经典的高效换热设备,由于其具有换热效率高、结构紧凑等优点,在城市集中供热领域得到了广泛的应用。在集中供热运行工况中,一次网供回水温差为50℃左右,二次网为25℃左右,一次侧与二次侧之间供回水温差差别较大,导致板片两侧的流量、进出口压降均产生较大差异,传统的板式换热器两侧完全对称的结构设计对于此类非对称工况无法充分发挥传热性能。为此,国内外学者研发出具有两种宽窄不同流道的非对称板式换
我国城镇集中供热在减少能源消耗和改善环境的大背景下已有长足的发展,供热管道直埋敷设方式凭借其施工成本低、周期短、使用寿命长、管网维护量小等优点已逐渐成为集中供热管网敷设的首选方式。随着我国城镇区域集中供热的规模不断扩大,管道设计压力与设计温度不断提升,大口径直埋供热管道的广泛应用,对直埋供热管网的安全可靠运行提出更高要求。三通是直埋供热管网中普遍使用的分流部件,由于其结构的不连续性,在供热管网运行
我国地域辽阔地震频发,频发的地震造成了大量建筑的破坏,导致了大量人员伤亡和严重的经济损失,因此对建筑进行抗震设计十分必要。桩基础是最常用的基础形式之一,因其造价低、承载力高等优点广泛应用于高层建筑、地下结构、基坑工程等领域,对建筑物安全起到至关重要的作用,所以其抗震性能对建筑的安全也不容忽视。随着社会经济发展的需要,超高层建筑、深大基坑等复杂结构越来越多,支护形式也更加多元化,地下连续墙作为一种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