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六世纪中叶、末叶即北齐至隋代,中国佛教美术呈现全新的面貌。印度笈多美术从中发挥巨大的推动作用,笈多时代中印度的秣莵罗、鹿野苑两个雕刻流派,乃至东南印度雕刻艺术对中国佛教造像产生了不同程度的影响。笈多美术传入中国的路线也是不容忽视的一个问题,笈多美术风格很早就对我国西北地区的佛教美术风格产生过影响,它是随着西北丝绸之路传入中国的,但是此时期影响中国佛教美术风格的主流是西北印度犍陀罗美术的风格,笈多美术的因素影响不大,仅有很少有争议的实例。南北朝后期尤其是南朝萧梁时期,海上交通贸易发达,海南诸国与中国进行频繁的交流贸易。笈多美术风格的造像就是通过海上之路从南亚以及东南亚传入中国的,东南亚属于印度的文化圈,其诸国的文化深受印度文化的影响,作为印度文化的中介将笈多造像传入中国。此时期中国的佛像造像以吸收大量印度笈多美术因素为主,注重肌体刻画为主要特征。但是中国是在与本民族文化的有机结合中有分寸的吸收了印度笈多造像的风格,如鹿野苑样式如裸体般的造像由于不符合中国传统的审美观而被中国造像所摒弃。本文研究的重点主要是对笈多风格雕刻影响下的成都、青州、邺都以及一部分西北北周的佛教造像进行区域间的对比与研究,研究对象主要是圆雕造像,但为了进行比较也有一些造像实例超出此时期。笔者在以造型进行造像的风格分析比较的基础上,试图找出每个地区与笈多造像风格之间存在的联系与区别,以及地区之间的造像之间存在着的联系与区别,并且进一步的对这种区别与联系背后的种种原因与历史文化社会的背景进行了客观的分析。对于笈多美术风格对中国绘画的影响不是本论文论述的重点,但是在吸收印度笈多因素的过程中,中国本土的画家起到了很大的作用。如南朝的张僧繇,北齐的曹仲达等画家。张僧繇的“凹凸法”、“面短而艳”,曹仲达的“曹衣出水”,都影响了中国的绘画艺术和佛教造像艺术,曹仲达的“曹衣出水”佛像样式与青州出土的佛教造像如出一辄。两种佛像样式风格被后代成为“张家样”和“曹家样”。最后笔者认为南北朝至隋的佛教造像在外来笈多美术风格的影响下形成了自身的体系及独特风貌,与前代以及后代的唐代造像都存在着较大的差异。笈多美术风格造像作为外来的一种文化是适应并且融合中国本土的文化土壤而发展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