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利率政策是我国货币政策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货币政策实施的主要手段之一。中国人民银行根据货币政策实施的需要,适时地运用利率工具,对利率水平和利率结构进行调整,以此影响社会资金供求状况、调节微观经济主体的行为,进而实现货币政策的既定目标。
20世纪90年代以来,中国人民银行加强了对利率工具的运用,1993-1995年先后四次上调利率;紧接着从1996年5月起,中国人民银行在不到六年的时间内,连续八次下调利率,但是利率只是影响经济增长的因素之一,经济增长的下降趋势并没有得到有效改变;而自2006年以来,央行连续七次上调利率,也未出现预想的效果。那么,我国利率政策真的失效了吗?效果不显著的原因是什么?如何才能提高利率政策运行的效果?诸多学者针对利率政策的有效性进行了思考和探索,并提出了不同的政策和建议。
利率政策作为货币政策的重要组成部分,中央银行要通过调节利率来达到其预期的货币政策目标,就必须制定和实行正确的利率政策。而大多数学者是针对货币政策来研究的,单独把利率政策拿出来详细分析研究的却不多见。因此,本文欲在前人研究的基础上,就利率政策作一个较为详细、深入的分析,以此丰富我国货币政策效应研究内容。另外,针对2006年以来七次加息的我国利率政策效果进行系统分析的文献还不多见,如果对其进行分析并得出启示性的结论,将会使此选题更具有学术价值和实践意义。
研究利率政策的效果,不仅有助于解释不同经济阶段我国经济运行的各自特征,而且对于提高货币政策及利率政策的操作效率,强化利率政策传导效果,实施对宏微观经济的调控都有着重要意义。
文章的主要内容是从经济增长的角度分析利率政策的效果。行文的基本思路是:先对国内外对利率政策效应的现有研究成果进行简要回顾,在此基础上指出我国在利率政策效应的研究方面存在的不足,以此引出研究的问题,然后利用统计学、计量经济学等方法与技术就利率政策对经济增长的效果进行实证分析,依据分析结论,最后提出强化利率政策效果的建议及措施。全文的写作思路是:“利率与经济增长理论研究——基于经济增长的利率政策效果的实证分析——弱化利率政策效果的因素分析——增强利率政策效果的建议措施”。
目前多数观点认为,中央银行利率调整对产量、物价等宏观经济变量的影响并不直接和明显,利率的综合效应不太确定。也有观点认为:利率政策对经济增长具有有效性,只是近几次利率调整的效果不如预期的好,其有效性受某些因素的制约,但并不能否认中央银行利率政策的效果。另外有些观点认为降息具有减轻企业利息负担、降低政府国债利息负担等作用,因此利率政策具有一定的有效性。
通过利率政策效果的实证分析,我们发现:从改革开放到1989年以前的10年间,实际利率与实际经济增长同步,较高的实际利率水平推动了当期的实际经济增长(如1981—1985年间),通货膨胀导致的实际利率水平抑制了经济的增长(如1985—1989年间)。这十年间金融深化理论对中国似乎是有效的,但在90年以后的十年却情况迥异。这究竟是传统金融深化理论存在缺陷,还是九十年代的中国不具备麦金农等人提出的初始假设以至于无从解释呢?
利率政策的效果被弱化,其中因素有很多。这些原因是:首先,金融市场特别是货币市场发展不完善是制约我国利率政策发挥效应的市场基础;其次,利率管制是影响利率传导机制和传导效果的主要原因;第三,利率政策本身的局限性;第四是不同经济主体的行为造成利率政策效果的弱化。
最后,针对我国利率政策效果弱化的原因,提出了增强利率政策效果的建议措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