考虑生态措施的景观湖泊水质演变规律研究

来源 :天津大学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dracula1103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近年来,城市景观湖泊作为具有防洪排涝、美化城市面貌、调节区域气候、改善空气质量和陶冶情操等多重功能的景观场所,成为世界各地城市规划和建设的热点。然而在人为活动和全球气候变暖的双重影响下,景观湖泊出现水质恶化、藻类爆发、生态系统稳定性降低、服务功能退化等现象。因此,城市景观湖泊的水环境治理和维护是学术研究及生态建设等方面的热点。
  在景观湖泊中实施不同的生态措施是改善湖泊水质的常用方法,本文利用室外水槽试验、景观湖泊生态措施原位试验和数值模拟三种方法,研究碳纤维人工基质和复合纤维浮动湿地两种生态措施对水质的改善效果。首先,利用室外水槽试验,研究了两种生态措施的水质改善效果,分析了两种生态措施对氮和磷的主要去除途径。其次,进行了景观湖泊生态措施原位试验,研究了考虑生态措施的景观湖泊水质演变规律,对比了在碳纤维人工基质和浮动湿地的组合生态措施中,两种典型植物在生长期和衰亡期的生长特性及其在水质改善效果上的差异。最后,构建了考虑生态措施的景观湖泊三维水动力-水质耦合模型,利用该耦合模型研究了多种生态措施布置方案的湖泊系统的水动力特性和水质改善效果。主要研究内容及成果如下:
  (1)进行了碳纤维人工基质和浮动湿地两种生态措施的室外水槽试验。试验结果表明,碳纤维人工基质和浮动湿地相比,碳纤维人工基质对总磷(TP)的去除效果更佳,而浮动湿地对总氮(TN)的去除效果更佳。在碳纤维人工基质试验组中,有机物的沉降作用是氮和磷的主要去除途径,分别占氮和磷去除总量的82.1%和65.7%。在浮动湿地试验组中,植物根系和浮动湿地载体表面的附生生物的微生物作用是氮的主要去除途径,占氮去除总量的47.1%;植物吸收是磷的主要去除途径,占磷去除总量的53.0%。
  (2)进行了景观湖泊生态措施原位试验。原位试验结果表明,碳纤维人工基质和浮动湿地相比,浮动湿地对TN的去除效果更好,而两种生态措施对TP的去除效果没有显著性差异。碳纤维人工基质和浮动湿地的组合生态措施不仅对TN和TP的去除效果最好,还能有效降低低温下附生生物和植物组织中营养物质的释放。在原位试验中,种植黄菖蒲的组合生态措施在TN和TP去除效果方面均优于种植千屈菜的组合生态措施。由于尺度效应造成了室外水槽试验和景观湖泊生态措施原位试验的结果有相符之处,但也存在一定的差异。在不同的试验尺度中,碳纤维人工基质会使水体的溶解氧(DO)和pH增加;浮动湿地会阻碍水体和大气的热量交换,并使水体的DO和pH降低。但是在景观湖泊生态措施原位试验中,碳纤维人工基质和浮动湿地的氮磷去除效果比在室外水槽试验中高。
  水槽试验、景观湖泊生态措施原位试验和文献数据对耦合模型进行验证,结果表明该模型能够较好的模拟考虑生态措施的景观湖泊的水动力特性和水质演变过程。应用模型探究TN去除效率和植物吸收贡献率的影响因素,结果表明,TN去除效率随水力停留时间(HRT)增加而增加,植物吸收贡献率在HRT=11.2天时最大。植物组织中的氮磷比是决定水体中氮磷限制的一个重要指标,当水体中的氮磷比小于植物组织中的氮磷比,氮成为植物生长的限制因子;当水体中的氮磷比大于植物组织中的氮磷比,磷成为植物生长的限制因子。(3)构建了考虑生态措施的景观湖泊三维水动力-水质耦合模型。利用室外
  (4)利用所建立的考虑生态措施的景观湖泊三维水动力-水质耦合模型,对7种典型生态措施(以浮动湿地为例)布置方案的景观湖泊水动力和水质演变进行数值模拟研究。模拟结果表明,浮动湿地对水流的阻碍作用会使水流主流转向浮动湿地布置区域下侧和边缘的自由水体,不同布置方案之间水动力特性的差异会导致水质改善效果的差异。在景观湖泊中,沿水流方向上布置的两块浮动湿地前后间距越大,浮动湿地对TN和TP的去除效果越好。
其他文献
本文围绕电动汽车和电力储能等领域对锂离子电池的应用需求,针对目前锂离子电池寿命和安全的失效问题,开展了钛酸锂电池、磷酸铁锂电池和三元电池失效机制研究,并探索了电池性能提升方法,为锂离子电池安全使用和新产品开发提供参考。主要工作和成果如下:  通过自制原位测量装置,在线研究了钛酸锂电池55℃循环和搁置过程产气的体积、压力和组分含量变化,并推导了可能的产气反应。研究发现,钛酸锂电池产气控速步骤由H2生
内燃发电机组作为内燃机车的供电设备,主要包括内燃机、联轴器、发电机、膨胀水箱、液压泵组等构件,其结构复杂。在运行过程中内燃机受周期性变化的外激力影响,导致振动故障频繁发生。厘清内燃发动机组复杂转子系统的振动特性,及时发现、诊断故障并采取有效的措施显得尤为重要。本论文通过理论与实验相结合,主要研究内燃机失火、联轴器不对中、碰摩等故障对内燃发电机组转子动力学特性的影响。论文工作包含以下几个内容:(1)
学位
现代科技的发展对于储能设备的要求日益提高,超级电容器作为主要的一类电化学储能器件,提高其能量密度仍是面临的挑战,需要开发新型的电极材料。沸石咪唑酯骨架材料(ZIF)是金属有机骨架材料的重要分支,其衍生碳材料具有高氮掺杂量和高比表面积等优点,是一种理想的超级电容器电极材料。然而ZIF衍生碳材料易团聚、孔分布不合理、结构易破坏和导电性差等缺点制约了其在超级电容器中的进一步应用。因此,开发新的ZIF衍生
学位
原子力显微镜(Atomic force microscope,AFM)被广泛应用于微纳表面形貌测量、微纳操纵和制造研究,已成为探索微纳米研究领域中不可缺少的重要工具。近年来,利用AFM进行微小力测量逐渐成为其应用的重要研究热点之一。由于AFM微悬臂梁刚度在微纳米尺度力学测试中具有重要作用,其准确性直接影响力学测量结果的可靠性。因此,开展微悬臂梁刚度标定研究对促进AFM工程应用具有重要的理论价值和实
学位
高能量密度和长寿命的锂/钾离子电池(LIBs/PIBs)是现代社会快速发展的必然要求,而新型、高性能LIBs/PIBs电极材料的设计和制备是提高其性能的关键。本论文以具有高储锂容量和长循环稳定性的硅氧碳前驱体陶瓷(SiOC)为研究对象,开展了高性能LIBs/PIBs负极材料的设计、制备与性能研究工作。针对SiOC基LIBs负极材料导电/离子能力差的问题,采用构建三维导电网络和纳米化(多孔)的设计思
学位
可再生能源的高效低成本和超低排放利用是当今能源转型的重点。生物质直燃有机朗肯循环(Organic Rankine cycle, ORC)耦合碳捕集技术可显著提高能源利用率,是控制全球温升低水平的关键技术之一。本文首先在有机朗肯循环的热动力学模型中考虑冷却水循环,研究冷却水耗功模型中的冷却水初温、水泵扬程和环境温度的影响规律,优化蒸发温度和冷凝温度;在单效溴化锂吸收式制冷循环模型中通过溴化锂溶液物性
锂离子电池近年来发展十分迅速,作为一款绿色储能介质,其最初广泛应用于各类移动式电子产品中,如数码相机、mp3/4、移动电话等。随着技术的发展和成熟,锂离子电池能量密度大、安全性高、污染小、重量轻的优势不断显现出来,后逐渐推广应用于电动汽车、卫星、绿色储能等重工业产品中。卫星上多数负载属于耗电型产品,卫星在轨期间会频繁交替出现在光照区和阴影区。在光照区,太阳能光伏板可以持续发电并供应负载工作,在阴影
学位
灵活高效的直流技术尤其是柔性直流技术,可实现电网柔性互联、大规模可再生能源的平滑接入,被认为是未来电力系统发展的一次重要革命。不同于交流网络,直流网络是一个“低惯量”系统,暂态过程很快,直流故障一旦发生,单个故障可能迅速波及整个直流系统而导致停电,而且发生故障时短路电流会急剧攀升,并在几毫秒内达到数十倍于额定电流的过流水平,令断路器开断容量和动作速度受到严峻考验,严重威胁换流器等重要一次设备的安全
学位
机械刻划加工技术可实现绿色、低成本、大面积和高精度加工,因此广泛应用于微结构加工制造中。微结构的加工质量直接决定其使用性能,因此如何制造出高质量的微结构成为了制造科学领域亟待解决的难题。采用金刚石尖劈刻划刀具机械刻划塑性金属材料时,成形槽面会产生与塑性流动区之间有明显分界的滞留区,而滞留区会影响成槽质量与刀具磨损情况,所以解决机械刻划材料的滞留问题已经成为提高成槽质量的关键。然而目前有关机械刻划滞
学位
使用准Z源逆变器驱动永磁同步电机有助于提升驱动系统的运行性能和可靠性,本文致力于探索应用于准Z源逆变器-永磁同步电机系统中的新型控制方法,实现准Z源逆变器独有特性和永磁同步电机工作机理的优势互补和融合。  本文首先建立准Z源逆变器和永磁同步电机的数学模型,并分析准Z源逆变器暂、稳态运行特征。继而,针对传统永磁同步电机系统变母线电压控制、单电流传感器控制和无位置传感器带速重投控制中的现存问题展开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