树脂复合减振钢板拉深成形性能研究及数值模拟

来源 :上海交通大学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wknmcn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随着社会的进步,振动和噪声对人们身体健康的影响越来越受到大家的关注,另外振动和噪声也是影响机械结构寿命的重要因素。降低振动和隔离噪声不仅仅是出于防止公害和改善环境的要求,而且日益成为决定产品质量的重要指标。因此降低振动和隔离噪声已成为当前研究的热点。另外随着对振动、噪音更严格控制法规的相继出台,迫使有振动源的产品不断提高新技术、应用新材料来提高产品的减振隔噪能力。树脂复合减振钢板由于其特殊的树脂夹层结构从而可在满足零件的结构和工艺性能、在不额外增加整体重量的同时能够显著降低振动和噪音水平,因此树脂复合减振钢板的拉深成形件在各种工业领域中将会获得越来越广泛的应用,树脂复合减振钢板的拉深成形性能也成为了研究的热点。本文在国家自然基金项目《减振板拉深成形机理研究及其成形缺陷的预测与控制》(NO.50775142)的资助下开展了系列研究工作,并取得了以下研究成果:   通过剪切剥离试验以及法向剥离试验获得了树脂复合减振钢板层间切向以及法向上的粘接强度。在法向粘接强度试验中,改进了法向粘接试样,此试样为“H”型,可以直接通过对树腊复合减振钢板进行裁剪加工制成。通过以上试验获得了板料的所有材料性能参数,为创建粘聚力模型奠定了基础。   论述了树脂复合减振钢板层间受力方式,首次建立了改进的粘聚力模型,考虑了粘接层间法向压应力对层间切向粘接强度的影响,以及粘接界面发生完全脱层后产生的闭合磨擦现象。将此模型实现于Abaqus有限元软件中,模拟了受拉破坏、剪切破坏和四点弯曲过程,并与试验进行了比较.   研究了树脂复合减振钢板的方坯圆筒拉深成形性能,分别采用层间摩擦模型、层间未改进的粘聚力模型以及层间改进的粘聚力模型对方坯圆筒拉深进行了有限元模拟,并将三种模拟的结果与试验结果进行了比较,发现采用改进后的粘聚力有限元模型得出的形状尺寸精确度最高,并分析了更精确性的原理。   通过有限元模拟,发现层间粘接强度对拉深过程中最大冲头力影响不大。分析了树脂复合减振钢板方坯圆筒件的厚度分布特点,并与试验进行了对比。分析了树脂复合减振钢板拉深成形后的两表层钢板厚度分布的不同,发现了两表层钢板变薄最严重的位置。在相同工况下,对与整体树脂复合减振钢板厚度相同的普通单层钢板进行了有限元模拟,并将树脂复合减振钢板拉深件的两表层钢板厚度分别与此普通钢板拉深件厚度的一半进行了比较。   对树脂复合减振钢板成形过程中容易出现的缺陷进行了分析,包括起皱、破裂。并将起皱、破裂缺陷情况与同厚度的单层钢板以及与表层钢板厚度相同的单层钢板成形缺陷情况进行了比较,发现树脂复合减振钢板比与表层厚度相同的单层钢板,以及与本身整体厚度相同的单层钢板在拉深成形过程中更容易起皱。树脂复合减振钢板比与表层钢板厚度相同的单层钢板拉深深度要大一些。提高层间切向粘接强度,可提高树脂复合减振钢板的拉深深度。   研究了复杂零件树脂复合减振钢板的拉深成形,分析了树脂复合减振钢板复杂件拉深性能。首次分析了树脂复合减振钢板的脱层缺陷。分别比较了凸缘起皱以及凸缘未起皱的情况,当凸缘发生起皱时,在凸缘的边沿处以及沿皱褶方向极易出现脱层现象,而凸缘没有起皱的情况下,则不会出现脱层现象。发现控制起皱是控制凸缘发生脱层现象的重要因素。
其他文献
炭纤维及其复合材料具有非常卓越的性能,如低密度、高比强度和高比模量、抗疲劳、耐腐蚀、耐磨等,因而在高技术领域占有非常重要的地位。虽然炭纤维增强复合材料最初是为了满足
期刊
期刊
Hemodynamics plays a crucial role in the development and progression of coronary atherosclerosis,which is prone to occur in branch bifurcation.An individual aor
期刊
英语课是小学生使用英语进行交流的主要场所,但一些孩子在课堂上容易分心,与同桌聊天玩耍等不良习惯.老师应该耐心地教学生注意听.在课堂上,教师经常运用生动形象的教学方法
期刊
随着经济社会快速发展,水利地位愈加凸显。中央要把水利作为国家基础设施建设的优先领域,把农田水利作为农村基础设施建设的重点任务,突出加强薄弱环节建设。在农业水利工程建设
经济管理专业本身就是一门实践性很强的学科,但是在教学中,由于学校没有能力给学生提供实践的机会,就将其教学限制理论学习领域内.这种情况下,培养出来的学生的实践操作能力
谷歌公司的智能机器人AlphaGo(阿尔法围棋)接连战胜世界知名围棋大师,引发了社会对人工智能的热烈讨论.2017年7月,国务院发布了《新一代人工智能发展规划》,对人工智能行业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