博弈与调适:教育改革的逻辑

来源 :华东师范大学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Lu153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自改革开放以来,教育改革成为一个热点和难点问题,中国的教育理论界和实践界都对之进行了大量的探索和实践。本研究纵向上追溯改革开放以来中国教育改革的历程,横向上运用多重制度逻辑的理论框架剖析教育改革的动力机制、模式选择、评估机制,阐明发动教育改革涉及的各种利益主体在教育改革中的角色定位和执行机制,最终对教育改革的价值取向及教育改革本身进行理性反思。改革开放以来我国的教育改革呈现了独特的历史发展轨迹,在改革定位上,教育从“依附经济,服务经济社会发展”逐步走向“社会民生之首”;在改革内容上,从“单项改革”逐步走向“综合改革”,从“碎片化”改革逐步走向“系统化”改革;在改革方向上,从“农村包围城市”逐步走向“城乡融合发展”,展现了当代中国教育改革的独特历史轨迹。在这一过程中,教育与经济社会发展的关系渐趋明晰,教育领域的各类问题逐步解决,教育自身的规律得到了凸显,中国的教育改革也在这一不断调整和适应的过程中走向深化。改革开放以来的教育改革是在与国际教育改革的互动中逐步推进的,在与中国经济改革发展相调适的同时,还被教育领域本身的问题所倒逼。在这一过程中,中央政府、地方政府、学校(校长、教师和学生)、社会公众以及专家不同的行动逻辑参与其中,或推动、或制约着教育改革的展开。由于教育改革的这种复杂性,教育改革的模式选择也在不断调整适应中,既有自上而下的“科层式”、自下而上的“草根式”,还有上下协作的“互动式”。在推进教育改革的过程中,选择一定地区先行开展试点,进行相应的制度创新,是行之有效的办法。本研究还指出,对于教育改革的评估,要坚持正确的评估取向,建立多元主体参与的评估机制,关于教育改革成效的评估要理性客观看待,充分考虑教育改革经验推广的条件和方式,为全面深化教育改革提供路径借鉴。最后,教育改革要在坚持党对教育工作全面领导的基础上,坚持以学生发展为中心、以法治化为方式、以治理现代化为保障。同时,教育改革并非越多越好,教育改革的目的是为了促进教育发展。教育改革过程中,要客观认识并充分尊重不同制度逻辑,充分发挥和调动各种利益主体的积极性,理念要与技术并重,从而推动教育改革走向深化。
其他文献
学位
学位
学位
学位
学位
学位
学位
学位
学位
改革开放以来,我国大力推进城镇化发展,带动了城市经济社会飞速发展,并在物理空间和社会空间双重意义上改变着城市社会的群体构成。在这世界历史上规模最大的城市化进程中,由于城市发展的政策性规则缺失和配置性资源缺失问题,城市居民逐渐产生分层,大量低收入群体出现,并随着城市化进程的快速发展不仅数量未减少,甚至有不断扩大的趋势,由此引发了一些城市病,诸如城市居民贫富差距扩大、社会矛盾日益突出等。中国的城市化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