太白红杉分枝格局特性的研究

来源 :陕西师范大学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zbiao1222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植物生境的一个基本属性是异质性,环境的异质性给植物的生长、发育和繁衍带来了一定的困难。植物为了获得其生存、生长和繁殖所需的资源,必然会对这种异质性环境做出适应性的反应。植物局部特化的生物量分配格局和形态可塑性(phenotypic plasticity)是植物克服环境异质性的重要途径。认识植物性状的可塑性及其适应意义,对探讨植物变异和进化的机制有着十分重要的意义。 自然界绝大多数植物是构件植物,植物个体对环境的反应是通过其具重复性的基本组成单元——构件(module)在数量、形状和空间排列上的变化实现的。植物的构件生长特性不仅是构件种群(modular population)动态的重要方面,而且对于揭示物种与环境之间相互作用的机理具有重要意义。树冠构型也称构筑型(architecture),是指树木整体空间结构及其构件的特征。树冠构型研究的是植物在整个生长发育过程中表现出的整体空间结构和它的构件特征,以及由此反映的植物生长发育过程与环境条件的关系。植株通过芽在树冠中的空间分布、数量动态和萌展格局,并最终以萌展成特定的分枝格局来实现其在环境中的可塑性表达,形成了其特有的冠形。芽的不同命运直接影响树冠的构型,芽的各种命运在树冠中的空间分布也体现了树冠生长特有的投资策略。 太白红杉(Larix chinensis)为松科落叶松属植物,属秦岭特有、国家二级保护、森林上线的乔木树种,主要分布于太白山海拔2560~3600m的高山地带,在上板寺、放羊寺至文公庙及南天门至玉皇池之间分布较为集中,呈成片纯林或小片天然林;另外玉泉山、光头山、牛背梁、常青、佛坪及户县等地也有零星分布。 本文通过对太白红杉的分枝格局在不同生长环境下的形态可塑性研究,探讨其树冠构型可塑性和环境的关系;通过对顶芽命运及其对分枝格局的影响和顶芽死亡与其所处树冠位置关系的研究,探讨顶芽和分枝格局对环境的适应性以及在整个树冠形成中的生态学意义,揭示了构件生物对外界环境条件的响应方式及实现可塑性的机理,旨在为该物种的保护提供理论依据。 对不同环境条件、不同生长发育阶段、同一个体不同生长位置的太白红杉的顶芽命运和分枝格局进行了系统的调查研究,应用统计学的方法进行数据处理分析,表明太白红杉顶芽和分枝格局均表现出对环境的适应性变化,揭示了太白红杉树冠构型对环境适应的机理。研究结果如下: 1.首次发现太白红杉有3种分枝类型,Ⅰ型分枝结构为典型的单轴分枝,Ⅱ型分枝为一种类似于假二叉的分枝结构,Ⅲ型分枝为Ⅰ型和Ⅱ型混合存在的分枝结构。深入调查了太白红杉3种分枝类型的比例,并进行方差分析。
其他文献
随着信息技术的飞速发展,视频监控广泛应用于各类场合,视频监控系统的智能化、网络化也成为近年来研究的热点。智能视频监控系统能够远距离、用户非主动状态下快速身份识别,实现
NR 是植物氮代谢的关键酶,是一种诱导酶,NO_3~-对NR 的诱导有3 小时左右的滞后性,研究表明NO_3~-诱导酶蛋白的从头合成。蛋白合成抑制剂环己酰亚胺能在2~3 小时内抑制大部分NO_3~-对NR 的诱导,这也说明短时间内NR 还是主要源于酶蛋白的从头合成。NR 的诱导过程需要光,光提供NO_3~-还原所需的NADH,光诱导NR 主要是酶的合成依赖于光合作用。将NR 纯化了242 倍。当p
射频识别技术(Radio Frequency Identification,RFID)是一种利用射频无线通信实现非接触式的自动识别技术。超高频段的射频识别由于其识别速度快,识别距离远等优点,在物流业得到
  本文利用外部观察、测量和常规石蜡切片法,在显微水平上,系统地研究了小盐芥的各营养器官的解剖结构,探讨了其可耐高盐环境的结构基础;首次报道了小盐芥的小孢子发生及雄配子
本文通过对荣华二采区10
期刊
野生动物保护一直是自然资源保护中的重要部分,目前实施的野生动物就地保护的主要手段就是建立保护区。这种强制性保护措施实际上忽略了当地居民对周边环境中自然资源的需求,会
超宽带技术以其短距离、高速率等特点引起人们广泛关注,成为目前无线通信领域的研究热点之一。研究室内复杂环境中超宽带信号的传播特性,具有重要的实用价值和理论意义。本文基
雷达系统性能受环境杂波的影响十分严重,因此对于杂波的研究受到了人们充分的重视。正确的对杂波进行模拟能够为后续的系统设计提供依据。目前对杂波进行仿真常用的方法有两类
近年来,无线通讯技术快速发展,无线通信系统所分配的频谱变得异常拥挤,不断增长的无线业务需求和日益严重的频谱资源匮乏的问题,成为了无线通信发展的阻碍。在这一背景下,研
微机械系统(Micro Electro Mechanical Systems,MEMS)现已成为微电子技术的主要发展方向,各国都已投入资金展开研究,并在相关领域获得了比较成熟的技术和研究成果,随着器件尺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