Si-Al(Mo)耗散防热石墨基复合材料设计制备与烧蚀行为

来源 :哈尔滨工业大学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brettymate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新型导弹的高速化发展对防热材料的抗烧蚀性能提出了更高的要求,亟待开发低成本、低密度和抗烧蚀性能优异的新型防热材料。本文基于耗散防热思想设计制备了适用于不同烧蚀工况的两种耗散防热复合材料,结合理论计算与试验,研究了合金渗入多孔碳基体的动力学过程以及耗散防热复合材料的氧乙炔烧蚀行为,分析了耗散防热材料的抗烧蚀机理,并对抗烧蚀性能进行了工程验证。本文从降低碳材料热化学烧蚀速率入手,综合考虑熔沸点、相变潜热、氧化物熔点以及氧化反应热力学等因素,优选Al、Si两种耗散剂主要成分。通过建立氧乙炔烧蚀模型对烧蚀条件参数进行了模拟仿真,建立碳材料烧蚀热力学平衡模型预测了耗散防热材料的驻点温度及抗烧蚀性能。由此设计出适用于小型固体火箭发动机喉衬的AlSi/石墨(AlSi/Gr)耗散防热复合材料和适用于导弹鼻锥的SiMo/石墨(SiMo/Gr)耗散防热复合材料。为优化耗散防热复合材料制备工艺,对合金熔体的密度、表面张力和粘度进行理论计算,测试接触角以及碳基体的特征孔径,然后计算研究了合金渗入多孔石墨基体的动力学过程,并得到了试验结果验证。以Al20Si合金为耗散剂,五种不同孔隙率的石墨为碳基体,通过压力浸渗法制备了AlSi/Gr耗散防热复合材料,微观组织表征结果显示AlSi合金与石墨界面干净,无可见界面反应产物。通过控制反应熔渗熔渗时间,制备了Si含量分别为19.1vol.%和2.8vol.%的SiMo/Gr耗散防热复合材料,分别命名为Si-19复合材料与Si-3复合材料。熔渗SiMo合金与石墨基体发生反应,最终形成石墨孔隙内部由外到内C-Si C(Si)-Mo Si2分布的组织形态。利用氧乙炔烧蚀试验考核AlSi/Gr耗散防热复合材料的抗烧蚀性能。结果表明AlSi/Gr耗散防热复合材料的线烧蚀率和质量烧蚀率均随着耗散剂体积分数增大而减小,并随烧蚀时间延长而增大。以Al20Si/1.9Gr耗散防热复合材料为例,复合材料相对于基体石墨在10s,20s,30s,40s和60s中的平均线烧蚀率分别降低了119.9%,91.9%,76.38%,49.1%和40.4%。在固体火箭发动机喉衬烧蚀考核中,Al20Si/1.9Gr耗散防热复合材料的线烧蚀率相对于C/C复合材料降低92.4%。与文献结果对比,证实了AlSi/Gr耗散防热复合材料在短时高热流烧蚀环境中具有比较优势。通过建模计算和试验研究,定量分析了热耗散机制与氧耗散机制。其中热耗散机制主要为增大热导率、耗散剂熔化和蒸发相变吸热、耗散剂质量流失带走的热容吸热和热阻塞。氧耗散机制为耗散剂熔化后覆盖石墨基体表面阻隔氧扩散,并通过氧化反应消耗边界层内氧气,从而降低氧扩散控制条件下石墨基体的氧化速率。以Al20Si/1.9Gr耗散防热复合材料为例,热耗散使20s和60s的平均线烧蚀率分别降低61.0%和17.5%。氧耗散使20s和60s的平均线烧蚀率分别降低29.7%和12.7%。氧乙炔烧蚀试验结果表明耗散剂Si含量为19.1vol.%的SiMo/Gr耗散防热复合材料材料(Si-19)相对于Si含量为2.8vol.%的SiMo/Gr复合材料(Si-3)在氧乙炔烧蚀60s内具有更低的表面温度,最大温差为148K(烧蚀20s时),证实了耗散剂Si具有降低试样热负载的效果。Si-19耗散防热复合材料经氧乙炔烧蚀60s后的线烧蚀率和质量烧蚀率分别为1.7×10-4mm/s和1.0×10-3g/s,比Si-3耗散防热复合材料分别降低88%和23%。Si-19耗散防热复合材料具有更佳的抗烧蚀性能的主要机理为:单质Si耗散剂熔化汽化吸热降低表面温度;复合材料内部液态Si流向烧蚀表面,氧化消耗氧气并生成Si O2补偿表面Si O2的消耗,使表面Si O2层更完整。利用SiMo/Gr耗散防热复合材料制备导弹鼻锥模型进行风洞烧蚀考核,在模拟飞行参数试验条件下实现了188s“非”烧蚀。
其他文献
主承载区的润滑状态和力学行为决定着航空发动机主轴轴承的可靠性和寿命。在航空发动机主轴轴承中,润滑油不仅起到润滑的作用,而且还影响着轴承的动态特性,表现在若润滑油拖动力不足会导致滚动体发生打滑,打滑不仅影响轴承运行的可靠性,而且还会使接触区温度瞬时升高,导致接触表面发生胶合、擦伤等润滑失效现象。润滑油对轴承滚动体拖动的影响实际上是流变特性的外在表现,流变特性也是弹性流体动力润滑理论(弹流润滑)中重要
学位
密封件是航空航天、石油开采、核电工业等领域内高端装备的重要基础零部件,而金属密封件被应用于解决恶劣工况下的密封难题。金属橡胶材料做为一种纠缠态功能材料已经被广泛地应用于航空航天领域,而将其与金属密封件结合形成了新型的金属橡胶密封件。相较于传统金属密封件,金属橡胶密封件具有更优的弹性和承载能力。然而,目前对金属橡胶密封件的接触性能和泄漏机理仍然缺乏深入的认知,主要存在问题包括金属橡胶材料的作用机制和
学位
随着航天技术的快速发展,在轨操控技术将成为检测和维修故障航天器的重要手段之一。基于在轨操控的任务需求,提出一种可以在航天器表面粘附爬行的机器人。机器人仿照壁虎等动物的爬行能力,依靠足端的粘附力稳定可靠的在航天器表面粘附爬行,移动至故障位置对目标航天器进行检测和维修。为了研究具有可靠粘附特性的仿生粘附结构,国内外对仿生粘附结构做了大量的研究,但是与壁虎足掌粘附性能差距还很大,很难同时做到可靠黏附和快
学位
外骨骼机器人是一种穿戴式、与人密切交互的复杂人机系统。外骨骼机器人集传感、控制、信息等技术于一身,涉及仿生机械、驱动系统及控制决策等关键技术。在此领域,虽然外骨骼研究在结构和下层控制算法上取得了很大的进展,但依然在运动意图感知预测、决策优化等人机共融关键技术方面面临适配能力羸弱问题。人机共融的助力外骨骼通过处理人与外骨骼之间的生理、运动以及力信号的交互完成人机的相互影响和相互适应过程。人机共融的助
学位
采用镍基高温合金、钛合金材质的闭式整体叶盘具有结构紧凑、气动效率高等优点,是高性能涡轮喷气发动机、火箭发动机燃料泵的核心零件。但是闭式叶盘流道结构开敞性不足,同时其材质切削加工性能较差,显著增加了这类零件的加工难度。电火花加工技术从原理上摆脱了对工具材料力学性能的依赖,能够有效解决切削加工难以实现的薄壁、深孔和复杂型腔结构加工问题,是目前航空航天发动机闭式整体叶盘等复杂结构零件的主流加工技术,但其
学位
三维编织复合材料具有抗冲击、不分层、损伤容限高及能量吸收率高的力学特性,已被成功应用于承受复杂极端环境的航空航天结构件。同时,其具有复杂结构近净尺寸成型和织物结构设计灵活的特点,通过编织结构设计能够满足不同载荷条件需求,因而受到汽车、船舶、生物医疗等领域的广泛关注。然而,目前三维编织复合材料预制体的制备主要依赖于四步法,编织过程自动化程度较低,需要大量人工辅助,造成效率低下,制品价格昂贵,限制了其
学位
仿生人工视觉系统具有可以模拟生物视觉系统的能力,同时具有结构简单、实时、高速、低功耗等优势,吸引了越来越多的关注与研究。二硫化钼(MoS2)作为一种二维半导体材料,具有特殊的原子结构、极好的光响应、良好的机械柔性,并且适用于现有的半导体加工体系,被广泛的应用在光电多功能器件领域,在新型人工视觉系统的应用中具有巨大优势。然而,目前基于二维二硫化钼半导体的多功能光记忆器件的研究较少,相应的结构设计和性
学位
随着基于新能源汽车的自动驾驶和自主代客泊车等高度自动化场景的快速发展,现有的新能源汽车用户手拿充电枪头插入充电端口的人工充电方式开始向解放用户双手的自动充电方式转变。目前,现有的自动充电机器人主要存在如下缺点:插接柔性差、有效载荷-重量比低、防护等级低和成本高,难以大规模部署。为克服上述缺点,本文借鉴绳索驱动机器人柔性高、有效载荷-重量比高、易于防护和成本低等特点,开展新能源汽车自动充电用绳索驱动
学位
针对中药材粉末显微特征图像存在的目标断裂残缺这一关键问题,提出一种改进型SSD检测算法,即在SSD网络的预测卷积特征图之后加入SE模块,使SSD网络对该特征图的多个特征通道进行重要性的学习,并据此让包含较多信息且对最终结果起重要作用的特征通道分配到较大的权重。这样,断裂残缺的目标所保留的关键信息在网络迭代过程中能够被网络充分地学习,实现网络对目标的自动定位和种类识别,提高最终的检测效果。将改进型S
期刊
具有优异高温稳定性的大长径比(>50)氮化硼(BN)增强体是透波领域的迫切需求。然而,现有制备技术难以规模化制备高质量大长径比BN增强体,制约着氮化硼增强熔石英(BN/Si O2)复合陶瓷关键技术研究和工程化应用。本文基于自生长的三聚氰胺硼酸盐(C3N6H6(H3BO3)2)前驱体结合三步热解工艺,实现大长径比湍层氮化硼线(t-BNW)的可控制备;重点研究C3N6H6(H3BO3)2三步热解行为、
学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