循环肿瘤DNA作为晚期乳腺癌患者疗效监测和预后判断标志物的探索性研究

来源 :北京协和医学院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lqgomqj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目的]TP53是乳腺癌常见的突变基因,目前尚缺乏大样本研究探索中国乳腺癌患者TP53突变特征。TP53突变对乳腺癌患者预后和人表皮生长因子受体2(human epidermal factor receptor 2,HER2)靶向治疗疗效的预测价值仍然存在争议。本研究分析了中国乳腺癌患者循环肿瘤DNA(circulating tumor DNA,ctDNA)中TP53突变频谱特征以及其对预后和疗效的影响。[方法]本研究纳入了 2015年3月至2018年10月期间在中国医学科学院肿瘤医院治疗的转移性乳腺癌患者。患者将在接受下一线全身抗肿瘤治疗前采集静脉血10ml。收集患者的临床信息和组织病理学特征以及既往所接受的抗肿瘤治疗情况等。通过二代测序技术检测外周血中TP53突变状态。我们比较了中国人群和MSK-IMPACT研究中西方人群的TP53突变频谱差异,总共有1746例MSK-IMPACT数据库的乳腺癌患者纳入分析。采用Kaplan-Meier法绘制乳腺癌患者的生存曲线,包括无病生存期(disease free survival,DFS)和无疾病进展时间(progression free survival,PFS),并用 Log-rank 检验比较不同 TP53 状态患者之间的差异。采用多因素回归模型分析TP53及临床病理因素对晚期乳腺癌患者疗效和生存的影响。[结果]最终804例转移性乳腺癌患者纳入分析,所有804例患者外周血样本中有431例(53.6%)检出了至少1个TP53突变。其中55.7%的突变为错义突变,75.1%的突变位于编码DNA结合结构域的5-8外显子区域。TP53突变在乳腺癌不同分子亚型中的发生频率存在差异(P<0.001):在luminal型乳腺癌患者中突变发生频率(44.7%)显著低于三阴性乳腺癌患者(73%,P<0.001))和HER2阳性/激素受体阴性乳腺癌患者(69.4%,P<0.001)。西方人群(MSK-IMPACT队列)TP53的突变频率显著低于中国人群(35.9%比53.6%;P<0.001)。激素受体阴性/HER2阳性乳腺癌患者跨域突变比率显著高于其他类型乳腺癌患者(17.1%比8.0%;P=0.005),而激素受体阳性/HER2阳性乳腺癌患者发生TP53错义突变的比例要显著高于其他类型乳腺癌患者(67.1%比53.7%;P-0.030)。预后分析中,最终有444名乳腺癌患者纳入分析,携带TP53突变患者的中位DFS显著短于TP53野生型患者(HR=1.32;95%CI,1.09-1.61;P=0.005)。多因素分析中TP53突变状态与DFS无显著相关性(HR=1.18;95%CI,0.97-1.45;P=0.101)。然而,发生于TP53 DNA结合结构域突变患者的DFS显著短于野生型TP53患者(HR=1.50;95%CI,1.11-2.03;P=0.009)。有55例HER2阳性患者接受了曲妥珠单抗联合化疗作为复发转移后的一线解救治疗。结果显示整体人群中TP53突变与一线曲妥珠单抗治疗的疗效无关(HR=1.01;95%CI,0.59-1.75;P=0.966)。有趣的是,在分层分析中我们发现在联合紫杉类药物的患者中,携带TP53突变患者的中位PFS为12.1个月,要显著长于野生型TP53患者的2.7个月(HR=0.08;95%CI,0.02-0.30;P<0.001)。然而,在联合非紫杉类药物的患者中,我们观察到了完全相反的结果:携带TP53突变的患者的中位PFS为4.1个月,要显著短于野生型TP53患者的8.1个月(HR=4.84;95%CI,1.60-14.66;P=0.005)。[结论]TP53突变更容易发生在激素受体阴性/HER2阳性和三阴性乳腺癌患者中;TP53 DNA结合结构域的突变是乳腺癌患者DFS差的预后标志物;携带TP53突变患者更容易从曲妥珠单抗联合紫杉类药物中获益;TP53突变与曲妥珠单抗联合非紫杉类药物化疗耐药相关。[目的]基于循环肿瘤DNA(circulating tumor DNA,ctNDA)的分子肿瘤负荷在监测实体肿瘤疗效方面具有潜在的临床应用价值。但是目前ctDNA在临床实践中的应用缺乏大样本前瞻性研究验证,且多停留在理论阶段,未能形成能够指导临床实践的分子疗效评价标准。本研究在前瞻性多中心Ⅲ期临床研究中探讨了基于ctDNA的分子肿瘤负荷指数(moleculartumorburden index,mTBI)对晚期乳腺癌患者疗效监测和预后判断的价值。[方法]本研究系CAMELLIA研究(NCT01917279)的生物标志物转化研究。所有愿意参加转化研究的患者在治疗前以及每次影像学疗效评价时采集外周血10ml。对1021个基因进行目标区域捕获深度测序,并通过本研究构建的数学模型计算每个样本的mTBI值。采用Kaplan-Meier法绘制患者的无疾病进展时间(progression free survival,PFS)和总存期(overall survival,OS)生存曲线,并用Log-rank检验比较各组患者之间的PFS和OS差异。采用Cox回归模型分析mTBI及临床病理因素对疗效和生存的影响。采用受试者工作特征曲线(receiver operation characteristic,ROC)评价mTBI预测治疗反应的能力,并进一步构建基于mTBI的疗效评价新标准。[结果]最终125例转移性乳腺癌患者的291份血浆样本进行了ctDNA检测。其中80.3%(94/117)的患者治疗前基线血浆样本检测到了至少1个突变。基线检测不到ctDNA与肿瘤负荷较低相关,未检测到ctDNA患者的平均肿瘤大小为2.8 cm,显著低于检测到突变患者的4.5 cm(P=0.045)。有56.8%(71/125)的患者检测到了内分泌治疗耐药相关基因,55.2%(69/125)的患者至少检出1个具有美国食品药品监督管理局(Food and Drug Administration,FDA)批准的靶向药物相关的基因突变。为了能更好的代表分子肿瘤负荷,我们在综合分析ctDNA体细胞变异的基础上,考虑到异质性和动态进化,定义了新的mTBI。在117例基线样本中,治疗前mTBI中位数为2.2(范围:0-36.0),治疗前mTBI值与肿瘤负荷正相关(P=0.025)。基线mTBI高水平组患者OS显著短于基线mTBI低水平组患者,中位OS分别为40.9个月和68.4个月(P=0.011)。在首次疗效评估中,mTBI显著下降的患者(第2周期mTBI<0.02)具有较好的疗效和预后,PFS和OS都显著长于mTBI升高或下降不显著的患者,中位PFS分别为10.9个月和7.2个月(P<0.001);中位OS分别为68.1个月和43.5个月(P=0.007)。mTBI评价疗效与基于RECIST v1.1标准评价肿瘤疗效的ROC分析曲线下面积为0.98(P=0.002)。mTBI疗效评价标准对CT评价的部分缓解/完全缓解和疾病进展的患者具有较高的敏感性(分别为88.5%和87.5%)。但是有72.5%的CT评价为疾病稳定(stable disease,SD)的患者被mTBI评价为分子缓解。基于第2周期mTBI评价的分子应答患者比非分子应答患者的PFS和OS更长:中位PFS分别为9.7个月和6.8个月(P<0.001);中位OS分别为64.7个月和33.5个月(P=0.036)。但是CT评价的应答患者和非应答患者与PFS和OS并无相关性(P>0.05)。对于CT评价为SD的患者,mTBI评价为分子应答组的患者比非分子应答组患者的PFS和OS更长:中位PFS分别为10.2个月和7.2个月(P=0.027);中位OS分别为64.7个月和33.5个月(P=0.015)。[结论]治疗早期mTBI变化可作为乳腺癌患者预后和疗效预测的生物标志物;mTBI可以作为一个潜在的疗效评价标准;基于mTBI评价的分子疗效与PFS和OS相关;mTBI疗效评价可以区分CT评价SD患者的远期疗效和预后。
其他文献
背景皮动蛋白是一种分子标志物,在细胞骨架形成中,它作为一种肌动蛋白结合蛋白,对细胞运动及运输起作用。其在包括头颈部、乳腺、胃、肝脏等肿瘤组织中呈现高表达,与肿瘤进展及预后等方面均存在相关性。既往cortactin与结直肠癌相关研究较少,其表达对肿瘤细胞增殖的影响尚不清楚。目的通过免疫组化及组织芯片研究,明确皮动蛋白在结直肠癌组织及正常组织中的表达差异,分析其差异表达与肿瘤病理参数及预后的相关性。在
第一部分 结节切除术在3岁以下结节性硬化患儿癫痫治疗中的疗效研究目的评价结节切除术在3岁以下结节性硬化症(tuberous sclerosis complex,TSC)患儿癫痫治疗中的有效性和安全性,分析导致预后不佳的预测因素,并评估手术对认知发育的改善作用。方法对19个在3岁以下接受了致痫结节切除术的TSC患儿的临床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使用Engel评分来评价癫痫预后,比较预后良好组(Engel
背景和目的冠心病(coronary heart disease,CHD)是造成全球死亡和疾病负担的主要原因,高血压是其首要危险因素。我国高血压及CHD的患病率持续攀升,防控刻不容缓。身体活动不足及久坐行为是二者的主要可控危险因素。过去几十年中我国居民总体身体活动水平急剧下降,身体活动不足及久坐行为在人群中普遍存在。既往西方国家研究报道了身体活动及久坐行为对高血压及CHD的影响,但多数研究未考虑身体
第一部分卵巢恶性肿瘤关键基因突变与临床病理因素的相关性分析目的:筛选卵巢肿瘤关键基因突变,分析其与患者临床病理因素的相关性方法:对32例卵巢肿瘤组织进行检测,这些患者于2019年6月1日至2020年12月31日期间在中国医学科学院肿瘤医院进行治疗。通过二代测序技术(Next Generation Sequencing,NGS)对825个肿瘤基因的外显子或热点区域进行靶向深度测序,采集患者的临床病理
第一部分:不同级别医院快速型心律失常急诊处理现况调查目的:评估目前我国各级别医院快速型心律失常急诊处理的现况及存在的问题,为今后的临床实践及科学研究提供理论依据。方法:2016年1月至2019年12月共选取全国东北沈阳、华东济南、华北北京和华中武汉等不同地区4个城市各级别医院9家,每个城市包含1家三级综合医院、1家二级综合医院,另含心血管专科阜外医院,每家医院连续入选因快速型心律失常就诊的患者。采
背景:扩张型心肌病(dilated cardiomyopathy,DCM)和缺血性心肌病(ischemic cardiomyopathy,ICM)是导致心力衰竭(heart failure,HF)的常见病因。尽管不同类型心肌病导致的心力衰竭临床特征相似,但不同病因所致的心力衰竭体内代谢改变尚未阐明。方法:本研究利用非靶向代谢组学技术,检测了不同类型心肌病所致的心力衰竭患者(38例DCM患者和18例
恶性疟原虫引起的恶性疟疾是一种严重威胁人类生命健康的传染性疾病。由于缺乏有效的基因编辑手段,缺乏合适的动物模型,导致疟原虫致病机制、疟疾疫苗、药物研发以及抗药性虫株等研究进展缓慢。从基因水平分析疟原虫的耐药性可以加速抗疟疾疫苗和药物的研究,也是恶性疟原虫研究的一个热点和重点。恶性疟原虫的基因组编辑受限于有限的工具和转染与整合效率低。CRISPR/Cas9技术可以快速、经济、高效、特异性地改变疟原虫
[目的]观察HIV/HBV共感染者长期cART后病毒学及免疫学反应及探索HIV感染者接种HBV疫苗后体液免疫及HBV特异性细胞免疫变化规律。[方法]从国家传染病重大专项的成人艾滋病患者抗病毒治疗队列中筛选HIV/HBV共感染者。检测基线、cART 96周、240周及以上HBV DNA、HBV RNA、HIV RNA及T细胞亚群的变化。从北京协和医院免疫功能低下门诊筛选HIV RNA<200 cop
第一部分 PR间期及其组成部分在住院心力衰竭患者中的分布特征及预测因素[目的]住院心力衰竭患者中PR间期及其组成部分的流行病学特征及影响因素的既往报告较少。本研究旨在探索住院心力衰竭患者中体表十二导联心电图PR间期及其组成部分的分布特征及预测因素。[方法]本研究回顾性连续纳入2014年-2017年的住院心力衰竭患者,收集基线资料及入院时体表十二导联心电图PR间期、P波宽度、PR段及P波宽度/PR间
研究背景及目的脂蛋白(a)[lipoprotein(a),Lp(a)]是冠心病患者发生心血管事件的独立危险因素。急性冠脉综合征(acutecoronarysyndrome,ACS)是冠心病中较为严重的一种类型,在老年患者中十分常见,且预后极差。目前高龄老年ACS患者在大规模研究中代表性不足,关于Lp(a)与高龄ACS患者(≥80岁)预后相关性研究十分有限。该研究旨在探讨Lp(a)对高龄ACS患者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