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锈钢-碳钢扇形层合板激光圆弧扫描弯曲实验及模拟

来源 :大连理工大学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johnlzh0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不锈钢-碳钢层合板是以基层(碳钢)和复层(不锈钢)通过爆炸、轧制等工艺加工制备而成。不锈钢层合板相较于单一纯不锈钢板或碳钢板,不仅在耐腐蚀性、强度和刚度等方面具有很大优越性,材料成本可节省30%~50%,使用期限更长,适用范围更广,具有很强的市场及价格优势。激光弯曲成形技术属于典型的柔性热成形工艺。是将高能量激光束照射在待弯曲板件表面,产生的高温使其内部产生热应力,使板材产生二维、三维弯曲变形,易于实现扇形面、槽型件、马鞍面、球冠面等异形面的成形。本文以不锈钢-碳钢扇形层合板为研究对象,研究激光工艺参数、板材几何参数对弯曲成形的影响,通过激光扫描仪对扫描后的扇形样件进行特征测量分析,以扇形件为基础,对球冠面成形的扫描路径进行规划并分析成形精度。基于有限元方法,对扇形不锈钢层合板激光同心圆弧扫描弯曲成形进行数值模拟。主要完成工作内容如下:(1)扇形层合板同心圆弧扫描弯曲成形规律实验。在温度梯度机理条件下,严格控制单一变量,以板材弯曲角度和曲面变形量作为扇形板三维成形精度的参考依据,研究激光工艺参数:激光功率P、离焦量H、扫描速度V、扫描次数N和板材几何参数:扇形板中心角度θ、板材自由端长度L、激光扫描线半径R、压板半径r及板材厚度对板材弯曲角度和曲面变形量的影响。弯曲角度随P、N、R的增大而增大,随H、V、L和板厚的增大而减小,随着θ和r的增大,弯曲角度先增大后减小。(2)激光弯曲成形件的曲面变形特征测量。在以温度梯度机理为主的工艺条件下,在成形规律实验中选择变形明显的样件,经激光扫描仪测量形貌,Geomagic、UG对点云数据处理分析后得出:在激光扫描线处的弯曲角度各不相同,呈两端大中间小;板材不仅产生绕扫描线方向的弯曲,还会产生绕扇形板中轴线方向的弯曲变形;激光扫描线两侧区域,靠近夹持端处曲面向Z轴凸起,另一端沿径向凹陷。最后,基于扇形板弯曲变形,提出六种基于直线+圆弧的扫描路径用于对球冠面的成形,且成形精度有所保证。(3)激光圆弧扫描弯曲成形的数值模拟。基于ABAQUS有限元分析软件,建立了不锈钢-碳钢扇形层合板激光同心圆弧扫描弯曲模型,利用Fortran语言编写移动热源子程序,得出温度场、应力应变场及位移场的计算结果。经一次扫描后,扫描线末端处产生较大向下凹陷,且扫描线在Z轴方向呈拱状,扫描线上产生增厚现象。本文通过实验及测量的方法得到了扇形层合板同心圆弧扫描变形特征,并利用有限元方法对成形原理进行分析。提出六种扫描路径用于球冠面的成形,对研究板材三维成形特征及机理、拓宽层合板的应用领域具有重要意义。
其他文献
请下载后查看,本文暂不支持在线获取查看简介。 Please download to view, this article does not support online access to view profile.
中国古典美学的发展是以道家为主流、老庄思想为主体呈现于世人的。老庄的朴素美学思想认为美的最高境界是顺应自然规律和追求个体生命的自由发展。在当下人们普遍追求回归自
<正>【试题设计】阅读图文材料,完成下列问题。材料一湖南省山区小城资兴市的"雾漫小东江"神秘景观,近年来受到国内外摄影界和旅游爱好者的热烈追捧。小东江的水是从东江湖湖
《诗经·国风》多数作品采用奇数章成篇、偶数句成章的原则,构成奇偶相生、阴阳互动的形态,是后来新体诗结构模式的原型。《国风》每章句数多寡不同,每章句数较长的作
期刊
针对相关滤波器(CF)的目标背景因没有根据时间建模而导致的性能不佳的问题,在方向梯度直方图(HOG)的基础上,提出一种基于时间正则化及背景感知的滤波器跟踪算法。从真实的背
当今时代,企业间竞争已经在一个极高的水平上展开。一个企业能够服务于公众利益,认真塑造自己的社会公益形象,取之于社会用之于社会,和社会产生共鸣,那么它就能在市场竞争中
以激光掺杂选择性发射极(LDSE)技术在PERC单晶硅太阳电池中的应用为研究对象,使用太阳电池单二极管模型模拟了反向饱和电流密度与开路电压、比接触电阻与填充因子之间的关系;
目的 通过检测细菌性肺炎患者外周血中免疫抑制性细胞亚群CD4+CD25high Treg、CD8+CD28-T的分布特性及分析其与淋巴细胞亚群等分布的相关性,探讨其在肺炎患者的免疫功能中的
目的:探讨自我宽恕对服刑人员冲动性的影响,以及心理健康和人生意义感在服刑人员自我宽恕与冲动性关系中的中介和调节作用。方法:采用Heartland宽恕量表、冲动性量表(BIS-11)
分析了1968-2010年北半球阻塞高压频发区不同强度、生命期阻高的变化特征,从阻高强度和阻高生命期两方面分析阻高多发年、少发年与北半球地表温度的关系,结果显示:北半球的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