喜马拉雅旱獭不同地理种群的遗传多态性分析

来源 :曲阜师范大学 | 被引量 : 3次 | 上传用户:zenme123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用限制性内切酶Sau3A I酶切喜马拉雅旱獭基因组DNA,从低熔点琼脂糖凝胶中回收长度200-1000bp的片段,与用碱裂解法提取的经BamHI限制性内切酶酶切的质粒pUC19连接,转化用CaCl2法制备的大肠杆菌DH5 α感受态细胞。用蓝白斑方法结合以(CA)寡聚核苷酸引物和pUC19质粒多克隆位点两侧的M13primers M3和RV分别配对筛选阳性克隆,通过对经过鉴定的4000多个克隆的筛选,获得61个可能含有微卫星的重组阳性克隆。测定这61个阳性克隆的序列,其中9个克隆共含有13个明显的微卫星序列。9个克隆序列已在GenBank注册,序列号分别为EF555518~EF555519,EF676084~EF676090。利用BLAST序列分析软件对GenBank数据库进行检索,没有发现高度同源性的微卫星序列,表明本文得到的喜马拉雅旱獭的微卫星序列都是首次发现。 根据所测微卫星序列,利用Primer 5.0和Oligo 6.0软件设计微卫星序列引物,并事先设计好相应的参数,共设计出13对不含茎环和二级结构的引物,长度在20bp左右。用PCR法、琼脂糖凝胶电泳和聚丙烯酰胺凝胶电泳分析青藏铁路沿线4个不同地理种群喜马拉雅旱獭的多态性。统计分析结果表明,13个微卫星位点在4个种群中观察到的等位基因和有效等位基因数目分别达到2~6个、0.166~3.073个。多态信息含量显示6个微卫星位点(SSR2、SSR3、SSR4、SSR7、SSR10、SSR12)为高度多态(PIC>0.5),6个位点(SSR1、SSR5、SSR8、SSR9、SSR11、SSR13)为中度多态(0.5>PIC>0.25),1个位点(SSR6)为低度多态(PIC<0.25)。除了SSR1和SSR6外,其它位点Shannon指数都较高,最高为1.188。各位点平均杂合度大小波动范围为0.164~0.672。4个种群在所有位点的平均Shannon指数均大于0.8,平均PIC均大于0.45,平均观察杂合度较高,显示4个种群都处于高度多态。UPGMA聚类分析显示四个地理种群遗传进化关系明确。德令哈种群与乌兰种群遗传距离最近(0.1504),可归为一个类群。其次,沱沱河种群与这两个种群遗传距离较近。四个种群中,沱沱河种群与安多种群遗传距离最远(0.5104)。因此,这12个微卫星标记(除SSR6外)可用于喜马拉雅旱獭的遗传多态性分析,为进一步开展喜马拉雅旱獭的种群分子生态学研究及其近缘种群的分子生物学研究奠定了基础。
其他文献
本文应用SSR(微卫星)标记和ISSR(简单重复序列间隔区)标记对在宣城、牯牛降、大别山、琅琊山4个地区采集的122株白僵菌菌株进行遗传多样性分析,探讨了白僵菌不同地区之间和每
目的:IL-37b是一种在免疫细胞中发挥免疫抑制作用的细胞因子,在肝癌组织和3株肿瘤细胞中也能够发现IL-37b的表达,而且肝癌患者肿瘤组织中IL-37的表达高低与患者的预后密切相关。
环渤海区域是一个比较特殊和重要的地区,我国20种林蛙中有7种分布于该区域,并且有昆嵛林蛙等本区域的特有物种。本文以该区域四种代表性林蛙一中国林蛙(Rana chensinensis)、昆
细胞色素P450(CYP)是一个超基因家族,普遍存在于各类生物中,环境中的许多有毒污染物(如多氯联苯、石油烃、亚硝胺等)均需经CYP系统代谢活化才能成为终致癌物发挥致癌作用。由于
中华拟德氏吸虫(Paradeontacylix sinensis)于养殖河鲀中引起巨大的经济损失,从2005-2008两年的流行病学研究表明:P.sinensis是养殖河鲀的重要病原体之一,主要致病因子是成虫
热休克蛋白90(Heat shock protein 90,Hsp90)是Hsp90家族成员,进化上高度保守,其结构主要由一个N端高度保守的ATPase结构域,一个中间结构域以及一个介导Hsp90二聚化的C端结构
铁皮石斛原球茎多次继代培养后,分化能力减弱,运用正交实验方法研究在6-BA,IBA,pH三个因素三水平下的L9(34)实验。得出铁皮石斛原球茎在N6的培养基上最佳分化配方为6BA的浓度为2m
湿地、海洋和森林组成全球三大生态系统,湿地由陆地生态系统向水生生态系统的过渡,能为微生物提供特殊的生存环境条件。据研究,湿地生态系统中蕴藏着丰富的微生物资源,放线菌作为
轮状病毒(Rotavirus,RV)是引起全世界婴幼儿和幼龄动物严重腹泻的最重要、最常见的病原。在发展中国家,每年因RV感染发生中度和严重腹泻以及死亡的儿童高达1887万人;在发达国
随着人们对NO、NOS、ET在动物机体内作用机制研究的深入,三者在妊娠期间的生理作用也得到广泛关注。目前文献报道NO、NOS、ET对妊娠影响的研究多集中在血浆内NO、ET水平的变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