张某致人死亡案的刑法分析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anqir621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本文分析的案件是笔者2011年在贵州省XX区人民检察院实习时亲身经历的一个真实案件,案情并不复杂,但在案件的定性上存在着不同的意见,故笔者将此案件以本文的形式进行分析与思考。在案件的审查起诉环节,XX区人民检察院检委会针对案件中的被告人是否构成犯罪、构成何种犯罪进行了反复的探讨,最后该区检察院以“过失致人死亡罪”提起公诉,XX区人民法院也以此罪做出判决。但笔者认为被告人张某在此案中不具有主观上的罪过,根据主客观相统一的原则其不构成犯罪。本文的写作从以下四部分进行:第一部分:案由及案情。本部分简述了被告人张某致人死亡的整个过程。第二部分:法院对本案的判决及争议点。法院以过失致人死亡罪做出判决。对于本案有种不同的意见:1.张某的行为构成过失致人死亡罪;2.张某的行为构成交通肇事罪;3.张某的行为构成重大责任事故罪;4.张某的行为是紧急避险。在本部分简单地阐明法院判决及各争议点的理由。第三部分:对本案中所涉及的各种争议观点进行法理分析。在本部分,笔者首先提出自己的观点,即张的行为是紧急避险,接着对张的行为不构成过失致人死亡罪、交通肇事罪、重大责任事故罪进行刑法上的理论分析,其主要分析张某致人死亡案中张某的行为不具有主观上的罪过,因在各罪中认定主观罪过上过失的异同而从个罪进行其主观过失的分析,张某不具有疏忽大意或过于自信的过失。在分析张某不构成这三罪时,笔者重点介绍了在过失犯罪中的“过失”之相关问题,即过失的本质、预见能力和预见义务,并提出笔者的观点;最后对张某构成紧急避险进行法理分析,分析紧急避险的概念、特征以及构成要件后,也对紧急避险的限度问题和是否可以对自招危险进行紧急避险的问题进行了详细的阐明并提出笔者观点。第四部分:本案结论。笔者认为:1.张某在致人死亡的过程中,不具有主观上的罪过;2.当行为人的生命法益受到了正在发生的紧迫危险时,可以采取必要的包括牺牲他人生命法益的措施进行紧急避险,即笔者赞成,只要在必要的限度内,行为人可以为了保护其自身生命法益而牺牲他人生命法益的紧急避险,因为生命法益的价值是不能衡量的,只要行为人所实施的行为在避险的限度内,就应该认定是紧急避险。故认定张某的行为构成紧急避险。
其他文献
海量遥感数据分发系统是针对当前遥感数据共享分发存在的单点数据源负载过大、网络带宽利用率低、可用性不高等问题的解决方案。论文以基于对等式架构的海量遥感数据分发为目
本文结合工程实际分析了公路桥梁桩基施工过程出现的施工技术问题,并提出了技术可行、经济合理的处理措施,以供同行借鉴。 In this paper, combined with the actual engine
作为当代美国黑人文学史上最具代表性的作家之一,到目前为止,托尼·莫里森已经发表了九部小说,包括1970年发表的《最蓝的眼睛》,1973年完成并出版的《秀拉》,1997年的《所罗
中华民国南京临时政府是中国历史上唯一的一个资产阶级民主政府。南京临时政府成立之初,即十分重视保障人权,又十分重视司法领域的人权保障。南京临时政府针对长期以来中国封建
马克思哲学中受费尔巴哈影响的主要是他的人本主义思想,尤其是在《1844年经济学哲学手稿》中马克思留下了很深的人本主义痕迹,无论是在人学异化、人的对象性存在方式、人与自
中学政治课教学要从导入情景的精心创设,加强学生创造性思维能力的培养,运用多学科整合渗透教学法,巧用多媒体教学,将理论知识还原于生活实际,在教学过程中注意对学生自主探
文章论述钢结构住宅与传统结构相比所具有的独特优势。并针对钢结构住宅造价高这一问题。结合对具体工程和数据的分析。提出它将给社会和个人带来可观的综合经济效益。
危险物品肇事罪是我国现行刑法危害公共安全罪中的一个罪名,在实践当中比较多发和常见。该罪名在我国1979年旧刑法第132条就有规定,我国1997年新刑法又原样地保留了此规定。根
本文是一篇案例分析型论文。环境关系人类生死存亡。近几年环境污染严重,环境污染事故频发,而环境刑法却滞后于现实,无法有效打击污染环境的犯罪行为从而保护环境。为此,本文
随着信息技术的不断发展,人们已经从数字化时代逐步向智能化时代迈进。作为这个时代最具代表性的新兴技术之一,物联网正在以一种前所未有的速度悄然改变着我们的生活。目前,物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