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目的:黄褐斑是一种获得性的良性色素沉着性疾病,通常表现为面部对称性斑片,常发生于育龄期妇女及肤色较深人群。本病发病机制复杂,目前尚无理想治疗方法。随着医疗技术的发展,激光和微针结合药物导入逐渐用于治疗黄褐斑,并且取得了良好的效果。本研究旨在对Q开关点阵红宝石激光及微针结合药物导入对黄褐斑治疗的效果及安全性进行对比,并提出一种新型方案来治疗黄褐斑。 方法:招募30名25-55岁明确诊断为黄褐斑的女性志愿者,皮肤类型为FitzpatrickⅢ-Ⅳ型,签署知情同意书。根据随机表格,将志愿者随机分为A、B、C三组,并随机选择治疗侧和对照侧,只治疗半侧面部,剩余半侧做自身对照。A组进行微针结合药物(表皮生长因子,金属硫蛋白,传明酸,甘草黄酮,透明质酸等)导入治疗6次(微针治疗深度双颊为0.5mm,额头、眼周及鼻部0.3mm,其余部位为1mm,重复2-3次),治疗间隔为2周。B组采用Q开关点阵红宝石激光进行6次治疗(7mm光斑,能量密度2.5-3焦耳/平方厘米,频率1.5赫兹),治疗间隔为2周。C组进行Q开关红宝石联合微针导入药物交替治疗,间隔为1周,两种方法交替治疗各6次,共12次。 于特定时间点(包括每次治疗前、治疗后即刻、末次治疗结束后1个月及3个月)采用数码照相机标准化照相、MCI(黑素指数)值检测、MASI(黄褐斑面积及严重程度评分)分值评估、志愿者问卷调查来比较治疗前后效果的改善。使用SPSS22.0进行数据统计分析处理。 结果:30位志愿者除微针治疗组1人因怀孕退出试验外,均完成治疗。微针组及点阵红宝石组治疗侧MASI评分均值于开始治疗后12周即第6次治疗前及末次治疗后1个月及3个月较治疗前有显著下降,结果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微针联合点阵红宝石激光组治疗侧总体MASI分值于开始治疗后第8周,12周即第8,12次治疗前及末次治疗后1个月及3个月较治疗前有显著下降,结果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点阵红宝石及联合治疗组MASI值下降较快,但点阵红宝石组于末次治疗后3个月呈上升趋势。各组未治疗侧MASI分值变化无统计学意义。微针治疗侧末次治疗后1个月MASI分值总改善率17.27%,3个月总改善率17.97%,点阵红宝石治疗侧末次治疗后1个月MASI分值总改善率25.77%,3个月总改善率18.21%,微针联合点阵红宝石治疗侧末次治疗后1个月MASI分值总改善率27.78%,3个月总改善率28.68%。 红宝石点阵激光治疗后有不同程度红斑、水肿,术后2h到1天可消失,其中1名志愿者出现了色素沉着余未出现其他不良反应。微针治疗后有红斑水肿,疼痛及术后皮肤干燥,术后8h-2天可消退。无色素沉着及色素减退,瘢痕等不良反应。 结论:微针导入美白药物治疗黄褐斑有效,停止治疗后稳定性好。Q开关红宝石点阵激光治疗黄褐斑起效较快。微针导入美白药物联合Q开关红宝石点阵激光治疗黄褐斑起效快,治疗后稳定性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