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国商业银行不良贷款率的影响因素分析——基于银行内部角度

来源 :西南财经大学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looen01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商业银行不良资产膨胀会带来很多负面影响,大则引发金融危机,威胁经济的稳定性,小则不利于银行自身的运营和发展。早在1997年爆发的东南亚金融危机,就与银行不良资产快速膨胀密切相关。而2008年席卷全球的金融海啸则与次级房屋信贷危机密切相关。不良资产不仅影响一个国家的金融安全,破坏经济的稳定性,而且也会影响银行的核心竞争力并压缩获利空间。
  近年来,人民银行和银监会公布的不良贷款余额和不良贷款率数据表明我国商业银行的不良贷款确实是实现了双降。然而,不良贷款真的实现双降了么?大多数学者研究发现,不良贷款并没有实现真正意义上的降低,政策性剥离是导致不良贷款降低的重要原因,经合理调整后的不良贷款额仍然居高不下。也有学者认为,不良贷款给社会带来的压力才刚刚开始。文章通过整理人民银行和银监会公布的数据并进行分析,结果表明2012年和2013年我国商业银行不良贷款余额都有走高的趋势,尽管2012的不良贷款率比2011年的下降了0.5个百分点,但2013年的不良贷款率却上升了0.5个百分点,而且不良贷款余额的增速也较快。不良贷款所谓的“双降”也开始出现了新的拐点。因此,对不良贷款的研究是一个严峻持久的课题。
  本文首先梳理了不良贷款产生的基本理论:金融脆弱性理论、信用理论和银行行为理论。金融脆弱性理论体现在早期的货币脆弱性研究和现代的信贷市场脆弱性研究上;信用理论围绕了市场的不确定性展开;银行行为理论主要包括贷款客户关系理论、贷款竞争理论和贷款勉强理论。再者回顾了不良贷款的国内外研究情况,对其进行了详细地归类和总结,主要有不良贷款的成因分析、不良贷款的效应分析、不良贷款的行为路径分析以及不良贷款的化解对策建议共四个版块。通过对文献的回顾,发现学者对不良贷款的研究集中在宏观层面的解读,对银行内部因素的探讨较少。文章弥补了前人研究的空缺之处,选取了银行内部指标,运用了统计学上的因素分解法和灰色关联度分析法,详细地剖析影响商业银行不良贷款率的主要因素,同时这也是本文的创新点之一。
  文章紧接着分析了我国金融机构信贷规模的发展趋势和商业银行不良贷款的总体情况,具体表现在:①2013年我国金融机构的信贷规模达到766326.64亿元,同期增长速度为13.89%。自2002年到2012年,信贷规模与国内生产总值比重从116.18%上升到129.66%,这一趋势基本分为两个阶段:2002年到2008年信贷规模占GDP比重的走势是下降的,2008年达到最低点101.91%;2008年金融危机至今,走势明显上升,2012年的129.66%达到了近十年来的高峰。这表明我国信贷规模扩张迅速,全社会的信用杠杆也有膨胀的趋势。②商业银行不良贷款的数据显示2013年不良贷款余额较2012年增加了992亿元;不良贷款率为1.00%,也上升了0.5个百分点,开始出现上升的走势。③基于商业银行不良贷款机构分布的角度,我国大型商业银行的不良贷款额占比非常高,以43%的资产规模承担了银行业约60%的不良贷款,不良贷款的机构分布比例失调,国有商业银行的不良贷款问题相对比较严重。④从我国商业银行不良贷款的结构可以看出,次级类不良贷款占不良贷款总额的比重逐年上升,从2003年到2013年增加了约30个百分点;可疑类不良贷款占不良贷款总额比重在缓慢降低,下降了约15个百分点;损失类不良贷款占比也下降了13个百分点。不良贷款的结构在一定程度上得到了优化,但是可疑类不良贷款仍然高于次级类不良贷款,我国商业银行不良贷款结构并不合理。最后还详细的分析了我国商业银行不良贷款的行业集中情况,结果表明银行的贷款投向主要集中在产能过剩的制造业、风险较高的房地产行业等,集中趋势较明显,同时制造行业集中了银行业40%左右的不良贷款,对银行信贷资产质量的影响比较大。其中农业银行、中国银行、平安银行和宁波银行的贷款行业集中程度较高。
  在前面定性分析的基础上,文章采用因素分解和灰色关联度进行实证分析。对不良贷款率的因素分解和贡献度分析表明,2005年到2011年我国商业银行不良贷款“双降”的主要影响因素是贷款规模扩张带来的稀释作用,新增贷款对不良贷款率的贡献度高于不良贷款余额对不良贷款率的贡献度。而2012年以来,除了工、农、中、建和华夏银行的不良贷款率仍然走低外,其他十一家银行的不良贷款率都有上升的趋势,原因是不良贷款余额增加的贡献。从以上分析可以看出,不良贷款率下降主要依赖于信贷资产规模的扩张,而不良贷款余额降低的影响并不明显,因此我国商业银行的不良贷款并没有实现真正意义上的“双降”。
  运用灰色关联度模型从不同类型的上市商业银行的资产相对规模、不良贷款额、贷款集中度、贷款迁徙率、不良贷款核销比率、净利差等指标探析其与银行不良贷款率的相关性。结果表明:五大商业银行的不良贷款余额和不良贷款率远远高于股份制和城市商业银行,与五大银行不良贷款率相关度较高的因素主要是正常类贷款的迁徙率、成本收入比、贷款客户的集中度和资产的相对规模;与股份制商业银行不良贷款率关联度较高的主要因素有成本收入比、存贷比、正常类贷款迁徙率和贷款地区集中度;而对城市商业银行不良贷款率影响程度较高的因素有贷款的地区集中度和资本充足率。
  文章最后在前文分析的基础上,为商业银行化解不良贷款提出对策建议。分为两个角度:一是基于整体层面从不良贷款的存量和增量入手,提出不仅要加大力度化解历史不良资产,而且应加强信贷管理,重点关注增量的扩张,对借款企业进行全方面的、审慎的资格审核,加强信贷资产质量把关,严控信贷风险。二是从银行内部指标入手,提出了:①合理、及时核销不良贷款,但不能盲目的剥离,而是要实现对剥离的不良债务的良好管理。②足额提取拨备覆盖率和及时补充资本,提高应对风险的能力。③在银行的运营过程中,应合理的削减业务管理费用支出,合理控制成本开支的范围,增加盈利。④不断扩大收入来源,降低对传统业务收入的依赖,加强金融创新,提升中间业务收入占比,扩宽盈利空间。⑤缩小银行间的规模差距,鼓励中小银行在条件成熟时扩大规模,提高竞争力,更好的规范金融市场的发展。⑥加强对客户贷款集中度的监管,防止贷款垒大户现象的发生;适时制定银行自身的行业信贷政策,及时调整信贷的行业投向,在突出重点行业和优势行业的同时注重贷款规模在不同行业之间进行相对均衡的分布;鼓励城市商业银行对产品和服务进行不断创新,推行差异化战略,提升银行的核心竞争力,实施走出去战略,降低地区的贷款集中程度。另外,监管机构应加强对银行业的监管力度,更好的引导银行业的贷款投向。
  总之,本文主要是对我国商业银行不良贷款的生成机制进行了尝试性的分析,目的是希望能够将前人研究成果与本人理论知识学习心得和实践感悟有机结合。但是鉴于自身知识的浅薄和工作经验的欠缺,文中肯定存在许多的不足和片面之处,敬请专家学者们给予批评指正,本人将在以后的工作中继续学习、继续探索。谢谢各位评审老师和答辩老师。
其他文献
学位
期刊
学位
学位
学位
学位
学位
学位
学位
我国的证券市场起步于90年代,自沪深两市相继创立以来,证券市场直接融资已成为我国企业重要的资金来源方式之一。特别是在2010年,股票市场募资总额接近万亿,达到历史顶峰,而再融资总额占到该万亿规模的一半以上。实际上,股权再融资规模超过首发融资规模已成为常态:2011年股权再融资总额占股票市场融资总额的61%,2012年该比例更是达到78%。由此可见,股权再融资在我国证券市场上扮演了越来越重要的角色,
学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