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推动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的文化路径研究

来源 :黑龙江大学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hafuu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作为一种推动全球治理体系转型升级和持续完善的新型公共产品,人类命运共同体理念在努力突破传统思维“窠臼”的束缚中逐渐从“幕后”转向“台前”,并以饱含天下情怀的思想基因和实现共同繁荣的永恒追求为人类社会的发展擘画出光明而璀璨的美好前景,引起了广泛的关注和热烈的讨论,体现了国际社会对共同利益的坚定捍卫和对命运与共的深度思考。但是,由于各国在经济发展水平、思想文化观念、对外交往政策、意识形态制度等方面存在的显著差异,导致相互之间的碰撞和摩擦依然时有发生。特别是来自文化层面的冲突和挑战,严重阻碍了不同文明之间的正常交流、互鉴和融合的渠道和进程,极大冲击了文明多样性的发展态势。
  因此,有必要对与实现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发展的相关文化逻辑展开细致和深入的思考和把握。众所周知,共同体理念的孕育、形成和发展离不开深厚的文化底蕴的涵养和熏陶。不同文化积淀下形成的共同体理念无疑都带有各自独特的“烙印”,这就意味着只有在尊重差异的基础上才能加深理解和增进互信。与此同时,人类命运共同体理念的形成和发展深受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影响和启发,因而饱含和深蕴和合式的思想基因,力求通过平等相待的方式来开创“求同存异”的局面。尽管如此,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依然不可避免地在单向度的文化逻辑的桎梏下,掣肘于强权霸道所制造的“党同伐异”的困境中。表现最为突出的就是,一些西方资本主义国家出于维护自身特殊利益的现实目的,在世界范围内高调地进行鼓吹文化霸权主义、文化民族主义、文明冲突论等“掩耳盗铃”式的错谬论调和思潮,为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实现良性的健康发展制造了些许尖锐的矛盾对立以及冲突分歧。面对来自文化层面的多方位挑战,应该保持文化定力、推动文化互鉴和增进文化认同,进而逐渐为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扫清障碍和营造氛围。
其他文献
会议
期刊
报纸
陶渊明是东晋时期富有盛名的伟大诗人,同时也是散文和辞赋大家。陶渊明和屈原李白杜甫比肩,在我国文学史上占据不可撼动的重要地位。他创作的诗文以平淡自然、朴实无华的文风,在描绘唯美的自然景色和祥和的田园风光的同时,还体现了他对人格的追崇,对道德完人的追崇,他的人格思想更是散发着无限的光芒。中国的传统伦理文化是极其看重人的品格锻炼和修养的。陶渊明生于晋末宋初社会动乱之际,现实生活中的苦闷得不到解决,他将对
学位
期刊
现代社会经济的迅速发展在尽最大可能满足人类物质需求的同时,也带来了日益严重的生态问题,极大破坏了人与自然的和谐关系。从20世纪中期陆续浮现的“八大公害事件”,直到近年爆发的全球性新冠肺炎,都体现出日益危机的生态问题与人类的生存与发展息息相关。正是意识到生态问题的严重性,霍华德·帕森斯从马克思、恩格斯的著作中汲取了其生态学思想,并对其生态学思想进行了全面总结与分析。在其代表作《马克思斯恩格斯论生态学
学位
近年来,资本逻辑与人的发展的关系问题一直被学界所关注,资本逻辑对人的发展具有双重性影响已成为国内学界的普遍共识。但当前学界对“人的发展”其中的“人”的理解还不够具体,应进一步作深入探讨,以人的社会属性为切入点,在资本逻辑与人的发展的关系问题这个大的论域中,聚焦于资本逻辑与人的社会属性发展的关系这个核心问题,对资本逻辑对人的社会属性塑造进行深入探究。资本逻辑对人的社会属性塑造有着双重作用。在资本主义
学位
学位
期刊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