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于数字足迹的河南省旅游流时空分布格局研究

来源 :河南理工大学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jialin131466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随着通信和信息技术的发展,游客可以更方便地使用各种电子产品来保存和积累大量与旅游相关的电子数据,记录游客的出行时间和轨迹,从而形成丰富的旅游数字足迹。旅游数字足迹作为旅游过程中带有地理标签或位置信息的电子痕迹,能够反映旅游者的旅游行为和时空轨迹,为旅游地理研究提供了新的数据支持。本文以河南省为研究区域,利用爬虫软件采集马蜂窝网站上河南省共1787个景点的38503条游客评论信息以及310份网络游记数据,综合运用地理信息系统、旅游地理学、社会网络分析等学科理论与方法,系统集成基于O-D联系的GIS空间分析、复杂网络分析等技术方法,融合交互式旅游大数据,精细刻画河南省旅游时空分布特征及旅游流网络体系结构特征,并运用Arc GIS、Gephi等软件进行可视化展示,一定程度上为我国关于旅游时空格局的研究提供了参考,充实了省域范围内旅游时空格局及旅游流网络结构相关研究的内容,丰富和拓展了旅游地理学关于空间格局的研究方法和视角。得出研究结论如下:(1)河南省旅游出发地空间分布特征表明,我国东部地区是河南省第一客源市场,主要客源省份包括北京、上海、广东、江苏、浙江、山东;中部地区是河南第二客源市场,其中河南省游客量常年居于首位,其次湖北的游客贡献量较大;东北地区除辽宁游客量较大外,整体市场份额较小;西部地区游客出行量最少。Arc GIS空间插值分析表明,2018年相较于2013年,河南省游客量高值区范围不变,中值区范围缩小,低值区范围扩大,空间差异增强,河南周边形成了北京高值区,河北-山东-江苏-上海-浙江-广东中值带,西部内陆低值带。(2)河南省旅游目的地空间分布特征表明,河南省旅游目的地市域分布具有明显的空间聚集性,空间差异显著,游客接待量以省会郑州为中心由内向外由高值区-低值区逐渐演变。郑州、洛阳稳居游客接待规模的头两位;焦作、开封、新乡、安阳紧随其后;周口、驻马店、漯河等地旅游接待量较低。2018年与2013年相比,河南省游客接待量高值区范围缩小,中值区范围扩大,低值区分布保持不变,但游客份额提高。游客接待量地区份额越来越均匀,空间差异减弱。(3)河南省内旅游空间分布差异表明,河南省内旅游联系最为密切的前三位流向分别为豫中-豫中、豫中-豫西、豫西-豫西,旅游联系最为薄弱的三个方向为豫东-豫南、豫北-豫南、豫南-豫东,豫南和豫北之间旅游联系极少,豫南和豫东之间基本没有旅游联系。豫西、豫北地区游客出行量、接待量均最多,包括郑州、洛阳、开封、新乡等地市。河南全省旅游出行大体上有1/3是短距离的市内游,2/3为跨市域中长距离的省内游。(4)河南省旅游时间分布特征表明,游客出游季节集中度相对较高的省份主要分布在西部以及东北部地区,包括青海、西藏、宁夏、云南、海南、新疆、黑龙江、甘肃等地,季节集中度较低的地区主要分布在中部河南周边地区以及东部沿海经济发达地区,有山西、广东、福建、贵州、四川、上海、北京、湖北、辽宁、吉林、陕西、山东等地。游客到访季节集中度较高的地市多分布在豫西、豫北地区,有济源、漯河、三门峡、信阳、平顶山、濮阳等市,季节集中度较低的地市分布较为分散,有开封、鹤壁、郑州、洛阳、安阳、驻马店、商丘等市。遗址遗迹、建筑与设施等旅游资源类型游客到访全年呈相对均匀分布,受季节影响不明显;地文景观、水域风光等旅游资源集中度相对较高,对游客的吸引有比较明显的季节性。(5)河南省旅游流网络结构特征表明,河南省旅游核心节点的分布呈现出以郑州、洛阳、开封为一体,以安阳、新乡连线和南阳、信阳连线为两翼的“一体两翼”结构。整体网络结构中核心节点少,边缘节点多,整体网络密度较低,中心化趋势明显。本文实现了互联网时空大数据的搜集整理与GIS空间分析方法、复杂社会网络分析方法的融合,通过对旅游时空数据的制图分析和表达,解剖了河南省的旅游格局,但缺乏传统旅游数据的补充,今后需加强传统数据与互联网数据的结合。
其他文献
传统的统计推断是在指定模型下进行推断,可能会导致误判风险,故统计学者提出选择性推断。而数据分割作为一种经典的数据处理方式,它将数据分成独立的两部分,一部分数据用于模型选择,另一部分用于推断,轻松地解决了选择性推断的问题,但是它对于数据的利用率不是很高。本文在进行选择性推断时,利用数据雕琢方法进行数据处理,它是将样本数据分成独立的两部分,利用其中的一部分数据进行模型选择,另一部分数据和选定模型的数据
在构建城乡融合体制机制的框架下,上海大都市郊区的乡村振兴发展,需要形成大都市区的新型城乡关系。主要通过郊野单元规划加以指导,提升城市能级和核心竞争力的战略空间。在"迈向卓越的全球城市"的目标定位下,上海提出要进一步保护城乡生态本底和彰显城乡风貌特色。
期刊
对人工智能背景下的高中数学个性化教学策略进行分析,明确个性化教学策略实施的价值以及人工智能在个性化教学实践中的重要作用,这对于改善目前的教学现状、提高教学整体质量意义显著。在当前的教育实践中,教学理念、教学方法和技术均有了显著的变化,所以必须要在教学目标的指引下科学选用教学方法和模式,来提升教学效果。以高中数学教学为例,对人工智能背景下的个性化教学策略进行了分析,旨在指导实践工作,强化教学实效。
煤矿安全生产是影响国民经济发展的重要因素,在煤炭开采过程中,瓦斯灾害(突出、爆炸和窒息)已经成为制约我国煤矿安全生产的主要因素。煤矿瓦斯,是煤炭开采过程中产生的以甲烷(CH4)为主要成分的有毒有害气体(CO、H2S、CO2等)的总称,为了有效防治煤矿瓦斯灾害事故,探索对瓦斯气体监测的传感器越来越受到重视。本论文针对金属氧化物半导体(MOS)材料工作温度较高、灵敏度较低的问题,提出通过构筑p-n异质
我国的煤炭资源储量丰富,但大部分矿井都属于高瓦斯或突出矿井,瓦斯爆炸事故是煤矿生产中最严重的灾害之一,严重威胁矿工生命和国家财产安全。自动喷粉系统是目前最为常用的一种主动式抑爆装置,是有效抑制瓦斯爆炸的手段之一。其中,瓦斯抑爆粉体是该系统的重要组成部分,其抑爆性能是决定系统能否迅速有效抑制爆炸的关键因素。因此,提高粉体瓦斯抑爆性能对于提升自动喷粉抑爆系统抑制瓦斯爆炸的效率具有极其重要的意义。本文通
B2型NiSc和NiAl金属间化合物在高温结构材料领域有着光明的应用前景,但是它们却具有共同的缺点—室温塑性差,这会极大地阻碍其广泛应用。本文首先运用基于密度泛函理论的第一性原理方法系统研究了Al掺杂浓度对NiSc金属间化合物(Al浓度为0 at.%、3.125 at.%、4.167 at.%、6.25 at.%和12.5 at.%)以及Sc掺杂浓度对NiAl金属间化合物(Sc浓度为0 at.%、
煤矿生产阶段,小型地质构造,特别是那些在采掘生产之前尚未探明的煤层隐伏小断层和隐伏小褶曲,是导致煤矿瓦斯灾害的重要因素。因此,在煤矿生产阶段,对突出煤层隐伏小构造进行有效地勘察和预测,对煤层瓦斯治理工程优化设计和煤矿安全生产至关重要。本文主要对突出煤层隐伏小构造勘察和预测方法进行了研究,重点选取了与煤与瓦斯突出有关的小断层、小褶曲和煤层宏观裂隙等。基于穿层瓦斯抽采钻孔获取煤层隐伏小断层、小褶曲勘察
学位
学位
随着移动互联网在人们日常生活中的广泛应用,用户使用社交媒体记录的旅游信息以数字化的形式存储在网络平台之上,这些旅游信息中多包含了丰富的关于景区不同主题的评价信息,通过对这些信息进行处理与挖掘,从中探索蕴含的规律,能够快速的为游客提供符合个人喜好的旅游信息从而满足其个性化出游的需求,同时也能够为景区管理人员对整个旅游管理对象提供全方位监控及决策分析的数据支持。社交媒体数据以其非结构化的特征使得他们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