空间溢出视角下区域碳排放增长的影响因素分解研究

来源 :湖南大学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lxting86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作为世界第二大经济体,中国碳排放量约占全球总排放量的30%。我国当前的碳排放源于历年累积的快速增长,而整体碳排放是国内各区域碳排放增长的加总。进一步考虑到“沿海—中西部地区”和“中部—西部北部地区”“北部区域”等经由内贸的“隐含碳转移”,及地方政府作为减排政策实际执行者,以往总体或单一区域层面的碳减排分析,往往忽略区域间溢出效应对碳排放增长的影响,及区域间碳排放责任分担。本文基于区域间投入产出模型(IRIO)从空间溢出效应视角,提出空间结构分解分析(spatial SDA),探究区域、区域重点产业碳排放增长的影响因素。IRIO-SDA清晰阐述了区域碳排放增长受本区域和其他区域生产结构变动、最终需求变动(规模、结构、偏好)和出口变动(规模,偏好)、及区域内的碳排放强度变动的影响。并将区域间经济活动带来的环境溢出效应区分为“效率改善效应”、“污染转移效应”、“污染集聚效应”、“污染扩散效应”。基于2007和2010年中国区域间投入产出模型,空间溢出视角下区域碳排放增长的分解表明:2007-2010年间,我国大部分区域的最终需求规模变动,需求结构变动和出口规模变动经由空间溢出效应导致其他区域CO2排放增长;大部分区域的消费和出口偏好变动有助于降低其他区域CO2排放;各区域生产技术变动和投资偏好变动,经由区域间产业链传导,可能给其他区域CO2排放带来正向或负向的影响。其中,东北、北部沿海、西北地区的生产技术变动、需求偏好变动呈“污染转移效应”;东部沿海、南部沿海的生产技术变动、消费偏好和出口偏好变动呈“效率改进效应”;中部地区的生产技术和投资偏好变动呈“污染集聚效应。中部地区成为国内“污染转移的扩散中心”,其次西部地区。空间溢出视角下区域产业层面碳排放增长的分解表明:除了碳强度变动的减排效应,生产技术变动的正向(对中西部地区)或负向效应,及最终需求规模、结构变动的污染增加效应外,行业异质性体现在:中西部地区金属制造业的碳强度变动导致其碳排放增加,且其他地区该行业的碳强度减排作用有限;商业和交通运输业的碳强度变动带来的碳排放增长效应甚至超过最终需求规模效应成为主要诱因;国内生产技术、需求结构、投资偏好变动均导致非金属制造业碳排放上升。出口变动效应对各地区化工业碳排放影响最为凸出,其次北部沿海和中部地区的金属制造业,和中西部地区的交通运输业。空间溢出效应体现在:东南沿海的生产技术变动有助于各行业减排,呈“效率改善效应”;东北和北部沿海的生产技术变动呈“污染扩散效应”(化工业、非金属制造业)和“污染转移效应”(金属制造业、电力热力水的生产和供应业)。北部地区最终需求对商业和交通运输业,“污染扩散效应”突出。鉴于区域碳减排不仅取决于自身努力,也受其他区域经由国内产业链的溢出效应影响,上述分析有助于明确各因素经由国内产业链传导对区域C02排放增长的影响,为平衡我国“较发达地区”和“发展中地区”间环境治理责任,以及实施地区有效减排政策提供参考。
其他文献
以瞬间微生物检测仪的组成为切入点,从警告装置、连续监控及趋势装置、验证补救措施是否成功3方面介绍了瞬间微生物检测仪在药品生产中的应用。
【英国《金融时报》1993年1月13日报道】鉴于英国贸易和工业部、环境部和外交部正在争论Thorp(热中子堆氧化物燃料后处理厂)是否开始运营的问题,英国核燃料公司(BNFL)最近向
固定化微生物技术是利用物理或化学手段将具有特定生理功能的游离微生物固定于载体材料内部或表面,并对该固定化微生物加以有效利用的一门技术。该技术具有微生物活性高、单
作业批改具有独特的教育功能,它是教 学过程中的一个重要环节,也是检查 教学效果进行教改的重要手段,在实践中常被忽视。本文就如何认识和发挥作业批改的教育功能谈一
利用微生物修复砷污染环境由于具备经济、环保且无二次污染等优点,得到了相关学者的广泛关注。近年来,研究者在利用微生物修复砷污染环境的研究中取得了较大进展,但总体而言,
<正>2005年10月27日,我国通过了加入《联合国反腐败公约》的决定。对缔约国来说,加入国际条约必然产生其国内法与所签条约对接的国际义务。本文结合我国刑法理论及司法实践,
东轻公司超大规格特种铝合金板带材项目可研报告获得中国铝业公司正式批复。作为振兴东北老工业基地黑龙江省最大的工业项目,正式批复的总投资48.7亿元的东轻大改造项目建成后,
回 回 产卜爹仇贱回——回 日E回。”。回祖 一回“。回干 肉果幻中 N_。NH lP7-ewwe--一”$ MN。W;- __._——————》 砧叫]们羽 制作:陈恬’#陈川个美食 Back to yield
采用高效精馏技术,并添加自制添加剂,提纯得到电池级碳酸二甲酯,产品质量分数达99.9%以上,水分含量小于10 mg/kg.
随着再生水的应用日益广泛和其健康风险评价研究的不断深入,再生水中混合物的健康风险评价问题也备受关注。因此本文运用有害物质筛选、污染物室内挥发模型、毒理学、生理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