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交往是人类所特有的社会形式,是人的社会关系的活化形式和动态表现。它是伴随着人和人类社会一同发展起来的。当今的世界是交往的世界,人类的产生、生存和发展都离不开交往,交往是人类社会固有的存在方式,也是当代人类突出的生存境界。遂对交往理论的研究一直成为历代哲学家、社会学家、语言学家及心理学家热衷探讨的话题。因此本论文选取了具有时代指向的马克思交往理论进行研究,本论文以历代思想家的观点为基础,对国内外研究文献以及马克思主义原著进行解读,从而对马克思科学交往理论演进的逻辑历程进行梳理与探索。另外,通过马克思交往理论对近代西方主体性理论的突破或超越的研究指出马克思交往理论是以主体际为向度的交往实践理论,从而使该理论对当今时代性问题的指导和解答给予现实性关切。论文的结构除引言和结语外,其正文内容包括了三大部分:第一部分,马克思交往理论的历史源考。从对传统交往理论的追溯和梳理开始,对马克思交往理论演进历程进行论述分析,阐明马克思交往理论的形成是一种遵循历史发展规律的合目的性性和合逻辑性的科学理论。第二部分,马克思交往理论与近代西方主体性哲学。该部分首先对马克思交往理论进行了静态的注解,接着介绍了近代西方主体性哲学的困境及其马克思交往理论对主体性困境的突破。具体分析了主体性困境的含义及其产生的原因和表现。接着对具有传统单一的主体性及缺少客体底板的主体间性理论进行反思和批判,突出表征马克思交往理论是以主体际为向度的交往实践理论,从而实现对主体性困境的突破。第三部分,马克思交往理论的当代意义。因理论的目的在于回归实践,认识的任务不仅在于解释世界,更重要的在于改造世界。对马克思交往理论的探讨最重要的是立足于时代性的言说语境,使其成为时代性问题的问答逻辑。具体来讲,该部分首先从马克思交往理论为哲学教育发展拓展了正确思路,改变了传统哲学教育内容唯马克思主义哲学独大的孤立状况,加强了中、西、马的交流与对话、在哲学教育方法上使马克思主义哲学教育实现了从“知识灌输”向“知识交往”的转变,并加强了对教育主体情感世界的关怀以期表明马克思交往理论对哲学教育的指导意义;其次,马克思关于人类交往与社会发展形态的理论表明:无论是今天的社会主义还是将来的共产主义,最终目的都是为了实现人的全面发展,这不仅是一个历史规律,而且是一个有道德价值的目标,这一理论对于促进人的全面发展及其社会发展进步都具有积极的促进和推动意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