女性OAB患者临床症状和尿动力学的分析及A型肉毒毒素膀胱注射治疗女性难治性OAB

来源 :南方医科大学 | 被引量 : 1次 | 上传用户:DSCUMT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背景:2002年国际尿控协会(International Continence Society, ICS)将膀胱过度活动症(overactive bladder, OAB)定义为一种以尿急症为特征的症候群,常伴有尿频和夜尿症状,可伴或不伴有急迫性尿失禁,未能找到尿路感染、代谢紊乱等病理性改变。Irwin等按2002年ICS定义对加拿大、德国、意大利、瑞典、英国五个国家≥18岁的人群进行OAB流行病学调查,发现女性OAB的患病率为12.8%,男性为10.8%。流行病学调查数据显示,我国18岁及以上人群OAB的总体患病率为5.9%,患病率随着年龄的增长逐步增高,在40岁及以上的人群达11.3%。OAB可对患者的生命质量、社交活动、职业发展等带来负面影响,对生命质量的影响大于糖尿病,增加了患者跌倒和骨折的风险,还可能导致患者出现抑郁、焦虑等精神问题。OAB对女性患者的负面影响比男性患者更大,1/4的女性在一生中抱怨过尿频、尿急、夜尿症状影响她们的生活,其中20% 30%是55岁以上的患者。有研究报道OAB在女性身体状态、精神健康、感情状况等方面造成的负面影响要重于糖尿病,影响女性的性生活,使其对婚姻的满意度下降。此外,OAB加重了患者的经济负担,给社会带来了巨大的经济支出。2007年仅德国每年OAB花费的费用高达39.8亿欧元;在美国2007年25岁以上成人OAB和相关的尿失禁的支出为659亿美元,2015年估计达到762亿美元,2020年估计达到826亿美元。OAB是一个患病率高,对人类及社会危害性大的疾病。大量的研究集中在OAB流行病学、发病机理、不同治疗的效果及新的治疗方法上。而且大多数研究都未能按不同性别来进行,导致很多结果有较大差异。男、女性OAB患者症状特点不同,据报道男性OAB患者逼尿肌过度活动(detrusor overactivity, DO)发生率高达69%,女性DO发生率为44%;急迫性尿失禁在女性OAB患者中发病率高达40%,在男性OAB患者中发病率为20%。为避免得到相差太大甚至矛盾的研究结果,也为了使研究结果更加接近临床,已有研究者建议对OAB患者研究按性别分开进行。流行病学调查对OAB的症状特点作了大量的研究及评估,但流行病学调查是基于大样本的人群进行的,无法对OAB做出准确的诊断,所得出的数据对于临床诊疗意义有限。因此,研究临床确诊的女性OAB患者的临床症状特点很有必要,对于临床参考价值更大。流行病学的调查发现随着年龄的增长OAB患病率升高,但是随着年龄的增大,OAB症状有没有加重?干、湿性OAB临床症状是否有区别?均有待进一步研究。OAB发病机制尚不明确,有研究者指出膀胱感觉敏感及DO可能与OAB的发病机制有关。尿动力学检查是目前唯一能够检测膀胱感觉及是否合并DO的方法。有研究者认为尿动力学检查是对OAB症状的客观描述,可以体现及还原患者的OAB症状,帮助临床医生客观了解患者的膀胱感觉、最大膀胱测压容量及有无合并DO,协助临床医生制定治疗方案,避免不必要的手术及治疗,减轻病患的经济负担。研究女性OAB患者尿动力学特点,有助于临床医生对于OAB症状严重程度的了解,更好的诊断和治疗。干、湿性OAB尿动力学特点,以及有无DO的女性OAB患者临床症状及尿动力学是否有区别,目前尚有争议,需要更多的研究。由于OAB发病机制不清楚,病因不明确,治疗方法虽多,但难以治愈。目前治疗原则主要是减轻症状、改善患者的生命质量。治疗方法包括行为疗法、口服药物治疗、骶神经调节、手术治疗等。美国泌尿外科协会(American Urological Association, AUA)推荐行为疗法需与口服药物联合使用(C级推荐)。口服药物在缓解症状的同时,也常带来不良反应,这些不良反应和药物疗效欠佳是导致患者停药的主要原因。骶神经调节已被证实有效,但具有侵袭性大,更加费时,昂贵,以及不便于普遍开展的缺点。手术治疗主要是膀胱扩大成形术,因手术创伤大,不可逆,目前仅适用于严重低顺应性膀胱,膀胱容量小,危害上尿路功能患者。A型肉毒毒素(Onabotulinum toxin A,Onabot A)逼尿肌注射是一种相对有效、创伤小、安全的治疗方法。Chapple等报道了一个大型、多中心、双盲、随机、安慰剂对照的Ⅲ期临床研究,研究对象为3日内急迫性尿失禁次数超过3次,每日排尿次数超过8次,且对抗胆碱能药物无效的OAB患者,分别采用100U的Onabot A逼尿肌注射及安慰剂对照治疗,Onabot A组277例,安慰剂组271例,12周后Onabot A组尿失禁次数较安慰剂组减少,OAB症状较安慰剂组改善,生命质量明显提高,且未见严重副反应。作者认为100U的Onabot A逼尿肌注射能明显改善OAB患者症状,提高患者生命质量,且该药物治疗安全,耐受性好。但是,Onabot A注射的部位、剂量以及作用持续的时间均需进一步的研究。目前的研究,尚无有效的证据证明Onabot A在膀胱的哪个部位注射能取得最佳的治疗效果。Schurch等认为Onabot A的注射部位应该避开三角区,因为三角区注射可能会导致膀胱输尿管反流。而也有研究者认为膀胱三角区注射不会引起膀胱输尿管反流,膀胱大部分的感觉神经末梢和传入神经在三角区,三角区注射对于缓解尿频、尿急的症状更有效果。目的:基于上述原因,本研究通过前瞻性研究,分析临床确诊的女性OAB患者的临床症状及尿动力学指标,比较不同年龄、有无急迫性尿失禁、有无DO的女性OAB患者临床症状及尿动力学指标的区别。为临床选择不同治疗方案提供参考和依据。并对于常规治疗无效的女性难治性OAB患者采用Onabot A膀胱内逼尿肌及逼尿肌加三角区注射的治疗方法,比较这两种注射方法的有效性及安全性,为治疗女性难治性OAB提供一个有效的、安全的新方法。研究方法:1、本研究为前瞻性研究。纳入标准:①女性,年龄≥18岁:②有尿急症状,伴或不伴急迫性尿失禁(Urgency Urinary Incontience, UUI)、尿频、夜尿增多症状;③病程超过3个月;④神经系统体检、尿常规、尿培养检查正常,泌尿系B超检查未见异常;⑤签署知情同意书。排除标准:①伴有泌尿系结石患者、②活动期尿路感染患者、③结核患者、④肿瘤及糖尿病患者;⑤压力性尿失禁(Stress Urinary Incontinence. SUI)或以SUI为主的混合性尿失禁患者;⑥神经源性膀胱患者;⑦妊娠期妇女;⑧近2月内接受过针对OAB症状治疗:如行为疗法、口服M受体阻滞剂治疗;⑨研究者认为不适合参与本试验者。收集患者年龄、病程、既往病史等一般资料,指导记录3天排尿日记,行OABSS(overactive bladder syndrome score, OABSS)及QOL(quality of life index, QOL)评分;分析患者年龄、病程、临床症状。并以40岁年龄分界,对不同年龄组女性OAB患者临床症状及OABSS、QOL评分比较;按患者有无UUI分组,对两组患者临床症状及OABSS、QOL评分比较。2、对上述女性OAB患者使用Andromeda尿动力仪行尿动力学检查,记录最大自由尿流率(maximum flow rate, Qmax)、排尿量(Voided volume, Vv)、剩余尿量(postvoid residual, PVR)、有无DO、初始尿意容量(volume at first desire, VFD)、急迫尿意容量(volume at urgent desire, VUD)、最大膀胱测压容量(maximal cystometric capacity, MCC)。分析患者尿动力学指标特点,并以40岁年龄分界,比较不同年龄组女性OAB患者尿动力学指标;按患者有无UUI分组,比较两组患者尿动力学指标;根据患者有无DO分组,比较两组患者的临床症状及尿动力学指标特点。3、选择在研究者医院就诊的女性难治性OAB患者。纳入标准:①年龄≥18岁;②有尿急症状,伴或不伴UUI、尿频、夜尿增多症状;③病程超过3个月;④口服药物及其他常规治疗效果不满意或不能忍受其副作用者;⑤签署知情同意书。排除标准:①24小时排尿次数<8次:②尿流率<15ml/s或者残余尿量>50ml,或者膀胱出口梗阻者;③伴有泌尿系结石、感染、结核或肿瘤者:④SUI或以SUI为主的混合性尿失禁患者;⑤神经源性膀胱患者;⑥妊娠、哺乳期或拟于近期怀孕的妇女;⑦近2月内接受过M受体拮抗剂治疗者;⑧对Onabot A过敏者;⑨胃潴留、重症肌无力、严重的溃疡性结肠炎者;⑩正在服用抗凝药物及有出血性疾病者;11同时参与其他药物试验者;12研究者认为不适合参与本试验者。按1:1的比例制定随机数表,按治疗顺序分配随机号,将入选病人随机分入单独逼尿肌注射组(A组)以及逼尿肌加三角区注射组(B组)。行连续硬膜外麻醉,取Onabot A100u,溶于生理盐水30mL,A组注射入膀胱顶部、后壁、两侧壁的逼尿肌(膀胱三角区除外),共注射30针,每针1ml;B组注射入膀胱顶部,后壁,两侧壁的逼尿肌及三角区,其中三角区注射10针,每针lml,其余20针均匀分布于膀胱顶部、后壁、两侧壁的逼尿肌。注射部位避开双侧输尿管开口约0.5cm,尽可能均匀分布于膀胱各壁。分别在治疗前,治疗后1个月、3个月记录排尿日记:算出平均每日排尿次数、夜尿次数、尿急次数、尿失禁次数、平均每次排尿量。行OABSS评分及QOL评分,并行尿动力学检查评估,记录剩余尿量、初始尿意时膀胱容量、有无DO及最大膀胱测压容量。4、采用Excel软件输入统计结果,统计学分析采用SPSS19.0统计软件进行,计量资料以均数±标准差表示,组间比较采用两个独立样本t检验,方差不等或计数资料组间比较采用秩和检验,P<0.05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A型肉毒毒素注射后数据根据数据类型不同采用方差分析,以P<0.05为差异有显著性,P<0.01为差异极显著。结果:1、临床症状分析从2012年12月~2014年12月共入选109例女性OAB患者,其中<40岁75例,≥40岁34例。平均每日排尿≤7次4例(3.7%),8-14次41例(37.6%),≥15次64例(58.7%);平均每日尿急次数≤1次7例(6.4%),2-4次41例(37.6%),≥5次61例(56%);87.2%(95/109)的患者有夜尿症状,53.2%(58/109)的患者夜尿≥3次;21.1%(23/109)的患者有UUI症状;OABSS评分为4-15分,平均8.92±2.42分,其中0-5分9例(8.3%),6-11分87例(79.8%),12分以上13例(11.9%);QOL评分4-6分,平均5.29±0.74分,其中0-4分18例(16.5%),5分41例(37.6%),6分50例(45.9%)。按年龄分组,比较患者各年龄组临床症状及OABSS、QOL评分的区别:≥40岁组UUI发生率明显高于<40岁组(40% vs12.16%,P=0.001);≥40岁组OABSS评分明显高于<40岁组(9.83±2.83 vs8.49±2.08,P=0.006)。根据患者有无UUl分组比较,有UUI组年龄明显大于无UUI组(48.52±17.04 vs 35.59±11.02,P=0.002);有UUI组OABSS评分高于无UUI组(11.83±2.23 vs 8.14±1.8,P<0.001);有UUI组QOL评分高于无UUI组(5.70±0.64vs5.19±0.73,P=0.003)。2、尿动力学分析从2012年12月~2014年12月共入选109例女性OAB患者,Qmax 3~40ml/s,平均Qmax13.05±6.54ml/s,其中Qmax≤15ml/s77例(70.6%),Qmax15~25ml/s26例(23.9%),Qmax≥25ml/s6例(5.5%)。Vv100~420ml,平均185.90±85.59 ml,其中≤150m150例(45.9%),150-250ml34例(31.2%),>250ml25例(22.9%);PVR0±-80ml,平均19.91±31.16ml。VFD17±230 ml,平均92.32±45.11ml。其中<50m1 24例(22%),51~100m154例(49.5%),>101ml 31例(28.4%)。VUD80~ 350ml,平均168.14±63.66ml,其中≤150m153例(48.6%),151~250m149例(45%),>250m17例(6.4%)。MCC110-480ml,平均259.81±93.67ml。其中MCC≤200ml38例(34.9%),MCC201~300ml40例(36.7%),>300ml 31例(28.4%)。无D097例(89%),有D012例(11%)。按年龄分为<40岁组和≥40岁组,对两组的上述指标进行比较:≥40岁组DO的发生率要高于<40岁组(P<0.001)。根据患者有无UUl分组,比较两组患者的尿动力学指标。有UUI组DO的发生显著高于无UUI组(P<0.001)。根据患者有无DO分组,比较两组患者的临床症状及尿动力学指标。有DO组的年龄显著大于无DO组(57.00±18.19 vs36.01±10.90,P=0.002);有DO组的OABSS评分显著高于无DO组(13.00±1.76 vs8.41±1.97,P<0.001);有DO组的QOL评分显著高于无DO组(5.92±0.29 vs5.22±0.74,P<0.001);有DO组的Vv显著少于无DO组(120.83±72.39 vs193.95±83.95,P=0.005);有DO组的MCC显著少于无DO组(170.17±78.16 vs266.91±93.35,P=0.001)。3、Onabot A的治疗效果和安全性分析选择2012年10月~2014年10月期间,在研究者医院就诊的女性难治性OAB患者共40例,其中A组20例,B组20例。A组和B组的年龄、病程、体重经方差齐性检验表明方差齐,经双侧t检验表明无统计学差异;A、B两组术前平均每日排尿次数、平均每次排尿量、夜尿次数、尿急次数、VFD、MCC、 OABSS评分、QOL评分经方差分析,两组无统计学差异,证明两组患者具有可比性。3.1 A组治疗后1个月、3个月与治疗前比较:平均每日排尿次数、平均每次排尿量、夜尿次数、尿急次数、VFD、MC、OABSS评分、QOL评分均有明显改善,两组间差异显著(P<0.05),有统计学意义。3.2 B组治疗后1个月、3个月与治疗前比较:平均每日排尿次数、平均每次排尿量、夜尿次数、尿急次数、VFD、MCC、OABSS评分、QOL评分均有明显改善,两组间差异显著(P<0.05),有统计学意义。3.3 A组和B组治疗后同期相比:治疗后1个月B组每日排尿次数减少程度优于A组(41% vs 26.63%,P=0.007),治疗3个月两组平均每日排尿次数减少程度差异无统计学意义(38.86% vs 29.55%,P=0.160);治疗一个月、三个月后B组尿急次数减少程度优于A组(82.59% vs 69.51%,P=0.037)、(85.72% vs 69.25%,P=0.001);治疗一个月、三个月后B组夜尿次数减少程度优于A组(61.78% vs15.81%,P<0.001)、(55.22% vs 21.67%,P=0.002)。治疗一个月、三个月后B组平均每次尿量增加程度优于A组(195.14% vs 75.84%,P=0.002)、(201.39% vs84.77%,P=0.002);治疗一个月、三个月后B组OABSS评分降低程度优于A组(46.70% vs 21.59%,P<0.001)、(45.95% vs 25.82%,P<0.001);治疗一个月、三个月后B组QOL评分降低程度优于A组(72.68% vs 48.20%,P<0.001)、(75.92%vs 50.17%,P<0.001);治疗一个月、三个月后两组的VFD增加程度无统计学差异(113.39% vs 227.24%,P=0.125)、(177.19% vs 270.21%,P=0.476)。治疗一个月后两组的MCC增加程度有统计学差异(90.17% vs 169.21%,P<0.05),治疗三个月后两组的MCC增加程度无统计学差异(102.48% vs 175.42%,P=0.056)。术后72小时拔除导尿管后A组2例、B组1例出现肉眼血尿,A组2例,B组3例出现排尿困难,无尿潴留。治疗后1月及治疗后3月复诊,未诉有排尿困难、尿潴留等不良事件。结论:OAB严重影响了女性患者的生命质量,随着年龄的增大,OAB症状更加严重,DO的发生率更高,有DO的女性OAB患者症状更重,生命质量更低。OnabotA膀胱逼尿肌及逼尿肌加三角区注射短期内可以取得良好的效果,无明显不良反应,逼尿肌加三角区注射疗效更佳,不良反应未见明显增加,不会引起膀胱输尿管反流,适合在临床推广使用。
其他文献
目的颅内出血(ICH)是一种罕见、严重的儿童自身免疫性血小板减少性紫癜(ITP)的并发症,但国内相关研究尚不充分,本研究旨在通过分析患ITP合并ICH儿童的临床发病特点,以期能提
目的探讨不同术式治疗早期子宫内膜癌患者的临床效果。方法采用随机数字表法将80例早期子宫内膜癌患者分为观察组(行腹腔镜手术治疗)和对照组(行开腹手术治疗),每组40例。比
目的探讨血清可溶性白细胞分化抗原CD40配体(sCD40L)、可溶性细胞间黏附因子-1(sICAM-1)水平检测对2型糖尿病肾病(DN)的诊断价值。方法选取DN患者80例(观察组)和单纯2型糖尿
安徽省烟花爆竹协会成立于2002年4月,是全省性、行业性、非营利性社会组织,业务主管单位是安徽省供销合作社联合社,登记管理机关是安徽省民政厅。2013年被省民政厅授予全省首
突发事件下,及时有效的应急决策是减少伤亡与损失的关键。然而突发事件所致的决策者情绪难免影响其应急决策行为,对交发事件的处置决策过程造成偏差或失误。本研究基于行为决策
肾癌发源于泌尿小管上皮,是成人中常见的恶性肿瘤之一。早期可以手术切除,但术后一部分患者仍然发生转移,晚期则失去手术根治机会,并且缺乏特效治疗方法。虽然细胞因子及分子
目的:本实验的目的是旨在通过体外细胞实验,观察新生霉素是否抑制了前列腺癌PC-3细胞的增殖,并在分子水平和形态学上证实新生霉素是否通过自噬抑制了前列腺癌PC-3细胞的增殖
目的针对长期卧床患者采取耳穴压豆配合手部穴位叩击术治疗,分析其对便秘的护理效果。方法本研究选取2017年10月至2019年4月我院长期卧床且存在便秘的患者60例作为研究对象,
管理会计的功能在于预测经济前景、参与经济决策、规划经营目标、控制经济过程、考核评价经营业绩。现代企业构建绩效考核评价体系,需要合理应用管理会计工具。为此,文章分析
研究背景原发性膜性肾病(idiopathic membranous nephropathy, IMN是原发性肾小球疾病的重要组成部分,其发病比例逐年上升,而环孢素A(cyclosporine A, CSA)是IMN的重要治疗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