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随着社会的进步,人们生活及思想水平的提高,古典经济学对公司的定义已经不能满足人们对现代公司的认知与期望。尤其是上世纪社会责任理论被提出以来,面对各种各样的自然灾害、频发的食品安全事故以及某些行业员工满意度较低等问题,人们不再只关注公司的盈利,而是日益关注公司在实现正常经营之余是否利用自身的能力和资源为各方利益相关者谋取福利。然而,公司经营者对社会责任却并不像社会公众那么热心。他们大多将其视作额外的支出,认为履行社会责任会对公司绩效产生不利影响。面对双方主观上的这种矛盾,众多学者希望通过从客观上研究社会责任与公司绩效之间的关系减轻甚至消除双方的分歧。在理论研究方面,除了不断丰富社会责任的内涵,许多学者还将社会责任与其他理论相结合,尝试从不同视角解读社会责任。在实证研究方面,目前该领域的研究多采用将社会责任与利益相关者理论相结合的方法。在这种认识框架下,公司要向各利益相关者履行不同的社会责任。不同的研究人员根据不同的分类方法将所有的利益相关者分为不同的大类。本文采用的分类方法是将利益相关者分为股东、债权人、供应商、员工、客户、政府及社会七个方面。由于分类方法各异,样本选择、模型构建及研究方法也不尽相同,所以,不管是国内还是国外,该领域至今没有达成一致的结论。具体而言,大多数研究人员都得出公司社会责任与公司绩效存在正相关关系的结论,但仍存在公司某方面社会责任的履行与公司绩效不相关甚至负相关的结论。在理论分析方面,本文根据利益相关者理论、契约理论、市场经济学理论、企业伦理理论以及可持续发展理论分别阐述了在不同理论下公司履行社会责任的内容和必要性。同时,这部分分析也为之后的实证分析奠定了理论基础。在实证分析部分,本文选取2009-2013年沪市制造业226家上市公司作为研究对象以探索社会责任与公司绩效的关系。一方面,希望能通过缩小研究范围降低研究的不确定性;另一方面,我国是制造业大国,行业从业人员众多,针对该行业的研究结论具有较强的应用性。在研究方法上,本文采用规范研究与实证研究相结合的方法。首先,在理论上对国内外有关社会责任的研究成果进行梳理,并结合相关理论提出假设。然后,运用实证研究的方法,依据利益相关者理论确定七个自变量,并选择ROA和TobinQ分别作因变量,构建了多个模型。之后通过描述性统计、相关性分析和多元回归对本文构建的模型进行实证分析,并得出实证结果。其中,在回归分析部分除了利用当期的因变量和自变量进行回归,本文还将滞后一、二、三期的自变量分别对因变量进行回归,以考察某方面社会责任对公司绩效可能存在的滞后作用。最后,根据本文的理论分析和实证研究结果提出本文的结论和建议,并针对本文的不足提出未来的研究方向。希望本文的研究能够对我国制造业上市公司未来的社会责任履行和经营管理提供帮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