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1、“右旋糖酐-磁性层状复合氢氧化物-氟尿嘧啶”靶向脂质体的制备与表征 本文第一章对“右旋糖酐-磁性层状复合氢氧化物-氟尿嘧啶”DMF给药系统的脂质体化途径与制备条件进行了研究。通过对薄膜分散法、逆相蒸发法、乙醇注入法三种制备方法的筛选,以包封率与缓释效果为指标,确定逆相蒸发法为制备DMF脂质体的最佳方法。在单因素考察的基础上,采用四因素三水平正交实验进行处方优化,得到最优处方条件是卵磷脂与胆固醇比3:1、药脂比1:7、温度50℃、乳化30 min;按最优处方所制备的DMFL包封率、平均粒径及pH值分别为85.47±0.83、160.4±0.55 nm和6.58±0.05。通过物相表征对最优处方的“右旋糖酐-磁性层状复合氢氧化物-氟尿嘧啶”脂质体(DMFL)进行了组成与稳定性的测定,固相表征结果显示脂质体化改造不会破坏DMF的结构与形貌特征,DMF脂质体的“磷脂双分子层-DMF”核壳特征明显、结构稳定;加冻干粉剂可制得DMF骨架稳定、便于储存的固化脂质体。在体外实验中, DMFL表现出灵敏的磁响应性、靶向性及理想的缓释效果, DMFL的释放符合 Higuchi模型Q=9.2338t1/2+22.821。 2、“右旋糖酐-磁性层状复合氢氧化物-氟尿嘧啶”靶向脂质体的细胞毒性研究 论文第二章采用MTT比色法,以DMFL、DMF、FUL、FU四种氟尿嘧啶制剂对人卵巢癌SKOV3细胞的细胞抑制率为指标,考察了DMFL、DMF、FUL、FU的细胞毒性作用,并测算了四种氟尿嘧啶制剂的半数抑制有效浓度IC50。实验结果表明随着四种氟尿嘧啶制剂浓度的增加,制剂对细胞的相对抑制率同时增加,说明DMFL,FUL,DMF和FU对SKOV3的抑制率具有浓度依赖性。在相同浓度下,相同时间下,DMFL的细胞相对抑制率最高。四种制剂对细胞的抑制作用DMFL>DMF>FUL>FU,并存在显著的统计学差异(P<0.001)。DMFL,DMF,FUL和FU对SKOV3细胞的IC50值分别为14.39、25.47、34.39、48.71(μg?mL-1)。细胞毒性实验的结果表明DMFL优于其余氟尿嘧啶剂型。 3、“右旋糖酐-磁性层状复合氢氧化物-氟尿嘧啶”靶向脂质体的药动学研究 第三章对DMFL(加磁组)、DMFL(无磁组)及市售氟尿嘧啶注射剂在家兔体内的药代动力学过程进行了实验研究。通过高效液相色谱法测定各时间点的血药浓度,并根据原始数据,采用DAS2.0软件计算了三组剂型的药动学参数。实验结果表明DMFL加磁组与无磁组中氟尿嘧啶在体内的释放长达54h,在药时-曲线图中,加磁组与无磁组均出现了两个药物浓度峰。加磁组的主要药动学参数如下:AUC=76.81mg/L*h,MRT=18.36h,CL=0.12L/h/kg,V=2.88L/kg,Cmax=14.34mg/L;无磁组的主要药动学参数分别为AUC=70.27mg/L*h,MRT=22.19h,CL=0.07L/h/kg,V=4.50L/kg,Cmax=8.04mg/L;原药组的主要药动学参数分别为AUC=24.90mg/L*h,MRT=1.50h,CL=0.23L/h/kg,V=2.87L/kg,Cmax=65.28mg/L。DMFL的相对生物利用度(DMFL/FU)达282.21%。以上结果说明将DMF转化为脂质体后,能够明显增加氟尿嘧啶的生物利用度,使药物达到良好的缓释效果,从而减小药物剂量,提高疗效。 4、“右旋糖酐-磁性层状复合氢氧化物-氟尿嘧啶”靶向脂质体的体内靶向性研究 第四章分别用高相液相色谱法、电感耦合等离子发射光谱法分别测定了DMF脂质体对家兔静脉注射给药后氟尿嘧啶及铁在各组织中含量的分布,并在此基础上采用透射电镜,对DMFL在组织中的分布形态及位置进行了观察表征。实验结果表明,在肝脏和肾脏细胞的电镜图中能够在不同位置观察到DMF粒子分布;各组织中的药物分布趋势与铁含量的分布一致,无磁场干预时,药物与铁在肝组织中分布最高;在外加磁场的作用下,靶位点右肾中药物与铁的含量明显高于左肾,在统计学上存在显著性差异。以上结果说明DMFL在外加磁场引导下定位准确,具有较灵敏的体内磁靶向响应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