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汤显祖(1550-1616),字义仍,号海若,又号海若士,一称若士,自署清远道人,晚年自号茧翁。江西临川人。一生作有传奇五种,诗文两千二百多篇,其主要成就集中于“玉茗堂四梦”。本文是对“玉茗堂四梦”最后一部《邯郸记》进行综合性的研究。内容包括三个部分。第一章第一节是对《枕中记》和《邯郸记》在情节设计、人物构造、语言风格方面的比较分析,汤显祖的《邯郸记》不仅发展了《枕中记》的原有蕴涵,而且完成了自身意义的表达。第二节是对黄粱梦这一典故从《枕中记》到《黄粱梦》再到《邯郸记》的嬗变梳理。这些不同时期的同一题材的不同作品在一定程度上折射了那个时代的社会风貌和社会思潮,我们可以从中读出各个时代的不同况味。第三节是对《邯郸记》与古代文人价值观的讨论。古代读书人大多经历了对功名的追求、苦痛、了悟的过程。大多数中国文人的理想人生模式是:少年游侠,中年游宦,老年游仙。第二章是对汤显祖的戏剧观和汤显祖从《紫钗记》到《邯郸记》的创作过程中思想变化的研究。“神情合至”是汤显祖所希冀达到的文学意旨和审美理想。情是感化人心的艺术力量,是文学得以产生并传之久远的决定因素,体现在汤显祖的创作中,便是“因情成梦,因梦成戏”,即以情来写梦,以梦来演示人生的各种问题,并以戏剧的形式呈现出来。从《紫钗记》到《邯郸记》,历时约十四年,汤显祖的人生观、世界观、价值观有所变化,对社会、历史、人生有一个认识过程,其审美趣味也有转变,社会、文化思潮对汤显祖也有一定的影响。第三章是对《邯郸记》的演出和当下意义的研究。《邯郸记》从剧本写出至今,演出不断,一部剧作没有成为案头之剧而是仍然活跃在场上自有其魅力所在。在明清两朝,《邯郸记》主要是以折子戏的形式出现在观众面前。历来在昆剧舞台上常演出的选段包括《扫花》、《三醉》、《番儿》.、《云阳》、《仙圆》等折子戏。直到2005年,上海昆剧团才将整本的《邯郸记》搬上舞台,由著名昆剧表演艺术家计镇华先生主演。《邯郸记》对于当下也有深刻的认识意义。《邯郸记》在市场经济商品社会造成的喧嚣中显得格外突出。在市场经济的冲击之下,人们是一切向“钱”看,多少人在对钱财的追逐中迷失了自己的心灵。知识分子很难保持清醒,在现有体制下,又倾向或者被迫追求功名富贵,想淡泊名利都很困难,整体处于比较苦闷的状态中。很多读书人和《邯郸记》里的出世思想产生了共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