氮化钛/碳复合材料的制备及其电化学性能研究

来源 :大连理工大学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xiaoyaya310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随着社会经济的飞速发展,各类电子产品在人们的日常生活中已然不可或缺。超级电容器作为目前最主要的电化学储能器件之一,成为近年来储能领域的研究热点。电极材料是影响超级电容器性能最重要的因素之一。过渡金属氮化物(如TiN、VN等)作为超级电容器电极材料具有导电性较好、耐高温、耐腐蚀等诸多优势。将过渡金属氮化物与碳材料复合可进一步提升材料的电化学性能。本论文的主要目的是采用简便易行、环境友好的化学方法制备得到TiN/C复合材料,并研究材料的组成、结构与电化学性能之间的关系。采用分散-煅烧两步法原位合成了TiN/C复合材料。在分散过程中,通过加入络合剂使得氮源和钛源相结合,将上述分散液离心即可得到固体前驱物,然后通过在氮气气氛中煅烧所得前驱物可原位制得TiN/C复合材料。TiN颗粒的尺寸约为10 nm,密集且均匀地分散在碳基底上。该复合材料具有较高的比表面积,最高可达198 m2 g-1。将其用作超级电容器的电极材料时,该材料在0.5 A g-1的电流密度下表现出159 F g-1的比电容,并且具有良好的倍率性能,其在20 A g-1的电流密度下比电容保持在96 F g-1。该合成方法操作简便、环境友好,为低成本、大规模合成过渡金属氮化物/碳复合材料提供了一种新的策略。通过溶剂热-煅烧两步法原位合成TiN/C复合材料,进一步提升了TiN/C复合材料的比表面积和电化学性能。首先采用溶剂热法合成了具有多孔结构、超高比表面积的NH2-MIL-125(Ti),并将其作为钛源。通过煅烧Ti-MOF和三聚氰胺的混合物原位制得了TiN/C复合材料,其中三聚氰胺受热分解产生的氨气为反应提供了必要的还原性气氛。得益于MOF材料的高比表面积,该复合材料蓬松多孔,其比表面积最高可达541 m2 g-1。将其用作超级电容器电极材料时,在0.5 A g-1的电流密度下其比电容最高可达217 F g-1。该工作为设计合成高比表面积的过渡金属氮化物/碳复合材料提供了一个新的思路。
其他文献
1998年底,教育部出台<面向21世纪教育振兴行动计划>,就有"实施现代远程教育工程,形成开放式教育网络,构建终身学习体系"的规划.其中提到"教育部对全国现代远程教育工作实行归
Torsion micromirror is a key structure of optical devices in micro-electro-mechanical system(MEMS), such as MEMS optical switches, MEMS variable optical attenua
邢台矿区为全面提升节能减排管理水平,积极推进科学管理,致力于打造科技领先型企业,以技术进步为依托,全面实施节能减排工程,同时大力开展低碳运行、循环经济、绿色生态矿山
从2009年12月1日起,石板选煤发电厂在洗煤车间实施巡检工作制,取得了单班工作人员精减、工作效率提高、当天即创下入洗原煤6000t的好成绩。该厂为进一步创新管理,尝试新的管理思
教育部在2018年4月发布了《教育信息化2.0行动计划》,其中“智慧教育创新发发展行动”格外引人注目,因为这是“智慧教育”这一名词第一次出现在国家层面的规划文件中,此外文件中更是将智慧教育列为了推动教育信息化2.0发展的“八大行动”之一。~((1))可见,智慧教育作为教育信息化的高端形态,对教育变革的方向起着引领的作用。在这个社会高速发展的时代,对信息的辨别和使用已经成为了个人必须拥有的基本素质之
The temperature effects on the photoluminescence(PL) properties of porous silicon(PS) have been observed in the early stage. However, the obtained results are d
在风险社会中,现代突发事件越发具有流动性、跨界性、不确定性与复杂性。综合化应急管理体系是世界上很多国家在应对突发事件日益复合化形势下的选择,中国应急管理体制先后经
日前,GSP气化技术在中国唯一的代理商——北京索斯泰克煤气化技术有限公司与江苏灵谷化工有限公司签署30万t/a合成氨项目的GSP气化技术许可合同。
阐述了概率风险与模糊风险的定义,介绍了概率风险区划与软风险区划模型.从区划图的技术方法、结果和特性三个方面对概率风险区划和软风险区划进行了对比分析.分析认为:软风险
细胞生物学研究的迅速发展对细胞的显微观测手段提出了新的需求,现如今,对活细胞生长过程的实时观测与长时记录已成为生物基础研究及应用研究领域一项关键的实验技术。然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