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存视域下的人性之歌——论严歌苓小说的叙事伦理

来源 :华南师范大学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cy58452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严歌苓是当代海外华文文坛上的优秀作家。二十多年来,她笔耕不辍,保持着旺盛的创作力,作品多次摘取各种大奖,被誉为北美地区最有影响力的新移民作家。   严歌苓的创作始终书写着人的创伤性体验,关注人的生存困境,挖掘“人性”的丰富潜藏。生存和人性的关系正是叙事伦理学所关注的核心问题。本论文将严歌苓目前已在国内出版的作品为研究对象,对此做一个比较全面、系统的梳理和阐述。拟从叙事伦理批评入手,深入剖析严歌苓作品中贯穿始终的“人性”主题,挖掘其小说的叙事伦理,并从跨文化的角度分析身份的转变对作家及其创作的影响。论文分为四个部分:   第一章是精神狂热时代的生存之殇。“文革”在严歌苓心中留下难以磨灭的印记,她避开了愤恨的控诉,从人性的高度上冷静审视这个时代带给人的身心创伤。她主要是通过“物质困境中的生存真理”、“被贬抑的个人价值”、“被戕害的纯真心灵”这三个方面来完成“文革”书写的。   第二章是东西方伦理夹缝中的生存况味。本章从文化冲突之下的物质生存、精神困境等方面来探讨严歌苓的移民书写,认为严歌苓以悲悯的心态捕捉移民生存的苦痛,同时通过对移民所滋生的非理性情感的呈现,来探讨人类情感的多种可能,体察人类共同的精神困境。另外,严歌苓以东方女性拒绝西方男性的青睐,来表达对西方以“拯救者”姿态自居的抗拒和对自我、民族尊严的捍卫。   第三章是苍郁宽广的人性守望。严歌苓一直追寻着以生命本真回归来实现人性救赎的理想,而这也是叙事伦理的旨归。她首先通过塑造具有藏污纳垢、包容一切的“母性”特质的女性形象来张扬这个理想;其次是通过描摹动物的野性和本真情感来反观深层人性,以不同物种间的和谐共处来提倡生命间的平等和博爱;最后是通过捕捉边缘人物的尊严和高贵来主张人性的“善”。   第四章是跨文化视野下的精神诉求。本章从跨文化角度分析严歌苓的身份特征对其作品叙事伦理的影响。东西文化的冲突拓宽了她的视野,而双重文化的身份令她能从人类生存普遍性的角度上来探寻人性的丰富潜藏。她立足西方回望中国,冷静地对故土做出审视,同时亦对西方的某些伦理观念做出批判。她的创作一直表达着文化融合的期望,但或许这只是一个悖论。  
其他文献
随着课改和素质教育的不断深入,越来越需要我们彻底转变传统的教学观念,用新思想、新方法去思考问题、解决问题。在这种情况下,积极探索新形势下的高效课堂教学模式,便成了全
本文在借鉴前人学者对于名词和方位词两个词类问题的探讨以及名词和方位词组合分析的基础上主要从名词的角度来考察具体名词和方位词的组合(“NP+X方”)所构成的合格性和歧义
请下载后查看,本文暂不支持在线获取查看简介。 Please download to view, this article does not support online access to view profile.
期刊
副刊是报纸价值观的重要体现,是一种“柔软”的力量,《全民阅读周刊》向读者张扬阅读的理念,引导读者把阅读作为一种来自内心的仪式,在一个身份多重、性格多重、价值多重的时
安徽是中国书法精神的凝聚之地,作为文房四宝之乡,浓郁的书法文化气息培育了无数杰出的书法俊才。书法史上的邓石如和梁(?)的出现为当代安徽书法的理论和创作两翼齐飞埋下了
创新是一个国家和民族兴旺发达的动力源泉,是社会发展和时代进步必不可少的,其最主要的特点就是变革、进步和超越。所以说,国家需要我们培养出具有创新意识、创新勇气能力的
弗雷德里克詹姆逊(1934—),美国著名的后现代主义文化批评家和西方马克思主义理论家,运用马克思主义的生产方式理论解析资本主义国家的社会文化状况,提出后现代主义就是晚期资本主
期刊
男性和女性无论是在生理上还是在心理上都有所不同,或者说各有特点。从教育心理学的角度,前人明确提出男女两性在认知能力和个性这两个方面存在着一些差异。性别因素渐渐在教
本文的研究对象是上个世纪早期发生的爱美剧运动。这是现代戏剧史的重要课题。以往这方面的专门研究较少,而且大都从艺术角度出发,把它视为一场否弃“文明戏”商业化演出方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