优选论视角下汉语学习者对复合词声调的习得

来源 :上海外国语大学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yuanxu52051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本文在优选论的框架下探索母语为非声调语言的二语学习者汉语声调的习得。对于来自不同声调背景的二语学习者来说,声调系统的习得依然是重要课题。音高模式在声调语言和非声调的语言中的不同作用往往使声调学习成为难点。为探讨母语为非声调语言的二语学习者汉语声调的习得,本文考察了四个研究问题,包括(i)普遍语法是否影响在汉语声调习得,(ii)学习者母语的韵律结构在多大程度上影响二语词汇声调的产出,(iii)普遍语法和母语韵律结构在影响二语声调习得上的相互关系,以及(iv)鉴于汉语三声变调规则的复杂性,本研究将关注二语学习者相关变调规则的习得情况,以及普遍的声调教学方法对二语学习者声调习得的影响。为此,本文通过音系实验,对母语为英语的汉语学习者的声调产出进行了数据采集。实验根据汉语的四个基本声调,将32个双音节复合词嵌入到韵律结构相似的句子中,通过被试对句子的朗读,收集复合词的声调产出数据。实验结果显示,母语迁移和普遍制约条件对汉语学习者声调产出的影响可以通过声调产出中的错误和与之相对应的替代声调模式进行研究。通过对其双音节复合词声调产出的测试与分析,发现影响二语声调习得的因素主要包括:二语学习者母语的正负迁移,尤其是母语韵律模式的影响;与声调相关的语言普遍制约条件对二语声调习得的影响(包括标记类制约条件和忠实性制约条件);汉语声调的教学模式同样影响二语声调的产出。研究显示,以上因素均对二语学习者的声调习得产生影响。对实验数据的分析表明,声调标记性程度、强制曲折性原则和声调相关位置约束条件均在不同程度上影响汉语学习者的声调产出;对于典型的母语音高模式,汉语学习者展示出了较强的母语迁移效应;强制曲折性原则与声调标记性程度和母语迁移均会产生相互作用,相同声调组合的产出规律可分析为由声调标记性程度、强制曲折性原则相互作用而产生的“无标记性的出现”现象,或解释成由声调标记性程度在中介语情境下的“局部合取”;与三声相关的实际声调产出往往存在与预期相矛盾的结果,一方面由于连续变调规则的复杂性,另一方面传统的汉语三声教学可能是造成汉语学习者过度使用Tone 3[214]的原因之一。基于研究数据,本文通过“制约条件重新排列模型”图解了声调学习过程中制约条件重新排列的过程,描述了部分与声调相关的中介语语法中的制约条件排列。通过对学习者声调相关制约条件提升和降级的观察和描述,以及普遍性音系规则与母语迁移的相互影响的讨论,说明母语迁移及母语迁移之外的语言普遍制约规律对二语声调习得的影响。
其他文献
在浩瀚的德国儿童文学书海中,历来不乏纷繁的中国元素。相较于以往多以中国民间故事和历史故事为题材的儿童文学作品,新世纪德国儿童文学体现出更为鲜明的时代特色:当代都市形象与现代性批判、华裔移民与混血少年、互联网时代及一系列当代重大事件成为构建中国形象的重要元素。与此同时,传统文化在新时代的传承与变迁、新兴亚文化现象、中国“红色文化”同样受到关注。新世纪德国儿童文学的中国书写犹如一面多棱镜,体现出作者褒
翻译涉及两种语言、两种文化、两种思维、两种认知之间的转换。在此过程中,语序处理得如何,在很大程度上影响甚至决定了译文的质量与可读性。作为一种常用的转换方法,翻译移位在俄译汉过程中的运作受到语言学多种维度内部诸多因素的影响与制约。本研究以俄译汉过程中产生翻译移位的句法成分、语言单位作为研究对象,基于语言学的若干平面,分别从语法、语义、修辞等视角出发,综合采用双语对比、语料库等科学研究方法,将定性研究
查尔斯·雷兹尼科夫(1894-1976)是美国犹太诗人中的大器晚成者。他一生多产,出版了十六部诗集和多部戏剧、小说、历史题材类的作品。1962年,随着他的诗集《在曼哈顿河边》的发表,雷兹尼科夫才被大众所熟悉。雷兹尼科夫早中期创作生涯的默默无闻并没有妨碍美国文学批评家、同时代的诗人和其后续诗人对他的肯定和赞誉。有评论家指出,雷兹尼科夫是“美国犹太诗人中的泰斗”,将现代主义者的感性、都市景观的意象和对
二战之后,反思清算历史,克服历史积弊成为德国当代文学的关键词,回忆文学作为集体记忆的重要媒介,回溯和重现战争造成的创伤历史。进入二十一世纪以来,随着幸存一代逐渐老去,亲历战争和纳粹大屠杀的见证者越来越少。战后新一代作家在阅读和研究大量历史文献的基础上,采取虚实结合的叙事方式,再现出那段充满灾难和痛苦的历史踪迹。德国当代女作家乌尔苏拉·克莱谢尔作为战后新一代作家的代表,2008年发表的小说处女作《上
备受普鲁斯特(Marcel Proust)、博尔赫斯(Jorge Luis Borges)、海明威(Ernest Hemingway)、卡尔维诺(Italo Calvino)等世界级文豪推崇的苏格兰作家罗伯特·路易斯·史蒂文森(Robert Louis Stevenson,1850-1894),尚未在中国学术界内引起足够的关注。虽有不少国外学者著书立说,但以苏格兰阐释共同体为主导的史蒂文森研究,仍
20世纪70年代的“新主体性”文学虽然持续时间不长,却因为在文学作品中既包含现实主义方式又反映后现代主义风格而具有特定研究价值。主体性问题是这一时期文学作品反映的重点,尼科拉斯·博恩的小说《故事的背地面》便属于其中。我们借助拉康“想象界——象征界——实在界”的主体三界说理论来研究博恩笔下面临主体性问题、在自我毁灭和自我救赎之间徘徊与挣扎的主体形象,从而更好地理解当代主体遭遇的主体性问题。《故事的背
词汇在二语学习和运用过程中的重要性不言而喻。词汇知识的获得是一个从无到部分再到精确、不断累积的过程,其途径有二:刻意学习(intentional learning)和附带习得(incidental acquisition),两者各有优势,互为补充。但是,研究表明,学习者掌握了3,000词族左右的高频词后,附带习得是词汇发展的主要途径。二语词汇附带习得研究的最主要任务就是帮助学习者在听、读等语言接触
语言学中的大多数概念和哲学类别都已成功地用于描述语言现象。存在范畴也不例外,它在语义逻辑的影响下,由存在的语言认知范畴来呈现,并通过语言符号(主要的和次要的)对存在的各个方面进行认知交际的阐释。现代语言学在带有简单句法结构的基本语句中,即在每个述谓性命题中也发现了存在性类别。语言不仅提供了知识交换的过程,而且还充当组织的主要手段,将非语言方式转化为语言方式,赋予它们可交流的形式,并从中构建世界语言
汉越词是从汉语中借入越南语或是在汉语基础之上衍生出的词,越南语中汉源词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历来一直受到中外研究者的关注。目前,越南语中汉越词的研究成果颇丰,已有研究主要针对其来源、语音、语义、结构、词汇教学等方面进行了较多的讨论;但是从汉越词的词类角度去考察研究的却较为罕见,仅有的几篇相关文章,也主要针对汉越词的实词方面。专门针对越南语汉越虚词的研究目前还处于探索阶段,未形成系统,也尚无专门针对其
戴安娜·狄·普里玛是美国“垮掉一代”的重要代表作家之一。她在生活和作品中,怀疑物质主义,否定消费主义,反叛同质化要求;质疑性别歧视,拨正文化偏见,引领性革命;打破二元逻辑,抨击理性思维,寻求精神解放;表现出明显的反叛性、革命性、颠覆性的立场。这种反建制性更是深深根植于其诗学实践中。诗人打破“精雕细琢”的学院传统,摒弃严格的音步韵律规则,攻击理性主义和精英主义,形成一种自发式、即兴式、开放式的诗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