山西的产业结构及其经济绩效研究(1950-2009)

来源 :山西大学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yzymd_223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山西省是中国典型的资源大省,丰富、优质的矿产资源,为山西的经济建设和可持续发展奠定了雄厚的物质基础。但是,作为国家的能源基地,山西省在依托资源能源优势为全国经济快速发展提供能源支持、为山西发展奠定经济基础的同时,也让山西深深地刻上了资源依赖型经济的烙印。数十年的能源重化工产业的快速发展,最终导致山西支柱产业初级、产业结构单一、区域经济竞争力弱等一系列问题。20世纪90年代以来,针对存在的问题,山西省大刀阔斧地进行着产业结构调整,在中央的大力支持下,山西省相继成为全国的煤炭产业可持续发展试点省、煤炭循环经济试点省。特别是2010年12月,山西省正式成为全国资源型地区经济转型发展综合改革配套试验区,为山西的转型发展、跨越发展提供了难得的战略机遇。在新的世情、国情、省情大背景下,在全球低碳、绿色、环保经济大浪潮的席卷之下,系统地梳理山西省产业发展的历史过程、结构变迁的基本情况,对产业结构变迁的经济绩效进行科学评价就显得更具历史意义、理论意义和现实意义。  本文选择新中国建立以来山西省产业结构变迁的历史过程为研究对象,以现代产业经济理论为分析框架,从省域视角对产业结构演变过程及其经济绩效进行历史考察,站在全国要素统一市场以及国家宏观产业政策的大背景下,系统描述山西在新中国成立以来产业结构的变革过程,并结合具体的资源基础、文化传统和制度背景,分析不同时期产业结构状态及其变迁的经济绩效、经验教训,总结山西产业结构变迁的经济规律。系统总结建国以来山西产业结构变迁轨迹及其绩效,不仅有助于山西区域经济史研究的深化,而且对于总结资源型地区区域经济发展规律、探寻资源型经济转型跨越发展的切入点和着力点具有重要的实践意义。  新中国成立前,山西的产业结构基本上是以农业为主,近代工业在曲折起伏中发展,服务业仅限于满足基本生活需要。产业结构为“一二三”型形态,第一产业居于主导地位。新中国成立以后,山西省独特的地理位置、丰富的煤炭资源以及国家产业发展政策等共同促进了山西重化工产业的发展,对山西产业发展模式发挥着外在的影响作用,以政策制度的力量强化着山西产业结构的演变,内在地强化了山西的超重型产业结构模式,反之产业结构模式的发展以资源大规模的开发和消耗为依赖条件。从1949年新中国成立到1978年十一届三中全会召开的近30年时间里,是山西现代产业的发展与变革时期。在这一时期内,山西现代产业经过曲折和艰难,进行了伟大的社会主义改造和大规模的经济建设,并在残破的工业基础上,初步建成了独立和比较完整的工业体系和国民经济体系。从1958年开始,山西第二产业的比重超过第一产业,工业成为主导产业,实现了产业活动的历史性跨越,产业结构走向工业化及重型化。改革开放后,全国开始了大规模的经济建设,为以能源、原材料工业为支柱产业的山西第二产业的发展提供了舞台,山西产业发展进人了一个全新的时期。在三次产业发展的强力推动下,山西国民经济迅速发展,综合经济实力大大提高。2008年与1978年相比,国内生产总值增长了近80倍,年均增长15.7%  通过对三次产业的贡献率、产值结构、就业结构、资本结构和全要素生产率等指标的分析,我们可以得出:新中国成立至改革开放前夕,山西产业结构变迁主要服从于全国生产计划。改革开放以来山西经济发展过程中,劳动力从第一产业向二三产业的转移,促进了整体经济的生产效率。除了1989-1999年这一充满政策色彩的经济变革阶段以外,结构效应是劳动生产率变动的主导因素。就其变化趋势来看,无论是对整体经济、还是各产业内部的劳动生产率,结构效应均呈现出逐步缩小的态势,说明建国之后赶超战略形成的畸形经济结构在改革开放初期得到了的很大调整,变现为持续的高水平“结构红利”,随着这种结构调整空间的缩小,“结构红利”也逐步减小。结构红利的缩小,并不像诸多文献所认为的那样,意味着产业结构调整余地的消失,而是产业结构调整在近年来进展不顺利的表现,其明显的原因就在于劳动力在城乡之间事实上的转移障碍。对于山西这种资源倚重型的经济体,逐步消除城乡之间的人口流动障碍,提高劳动力市场的交易效率并采取相应的产业政策,必然会在实现经济发展方式转变的同时,继续获得产业结构调整的经济效率效应。改革开放以来山西经济规模增长以及结构变迁效应的趋势表明,相比较经济总量增长的巨大成绩,山西经济在产业结构调整、经济增长方式优化方面具有很大的空间。注重效率提升与环境保护的产业政策必将引导产业结构进一步优化,必将推动山西经济以更高效的方式继续发展。  自然资源是经济发展、尤其是工业化阶段经济发展的重要物质保障,世界先发性工业化区域莫不以丰富的资源为条件。然而,随着工业化的深入和经济发展模式的升级,区域经济发展的资源依赖性极有可能反过来制约其发展,即出现所谓区域经济发展的“资源诅咒”。作为长期经济发展与运行依赖煤炭资源的山西省,无论是改革开放前后,煤炭及相关产业都是山西经济发展中不可或缺的因素,不仅支撑了山西经济的长期发展,主导了山西区域经济的波动周期,而且有力地支援了国家建设。但过度的煤炭资源依赖不仅使山西经济的结构日益偏离常规轨迹,而且还因为环境问题而导致经济发展的可持续性越来越弱。虽然山西产业结构变迁,尤其是改革开放以来的变化,大大促进了山西经济增长以及人均收入水平的提高,但从可持续发展的视角来评价山西产业结构变迁的轨迹及其现状,严重资源依赖性产业结构不仅会因为煤炭这种资源的可耗竭性不具有可持续性,而且造成生态环境的破坏,是一种典型的“有增长,无发展”的经济发展“怪圈”。因此,在“十二五”以及未来发展期间,山西产业结构变迁必须遵循可持续发展原则,以制度和政策转变为先导,优化产业的内部结构,培育新的多元化的经济增长点,改变资源依赖型的经济结构,使山西经济逐步走上健康、稳定、可持续的发展轨道,最终实现工业新兴化、农业现代化、市域城镇化和城市生态化。  本文的结构安排为:全文第一章:导论部分,交代论文选题的目的及意义、研究思路与结构安排、理论基础与研究动态、研究方法与创新点,为后文的研究做铺垫;第二章:对山西产业结构的背景进行分析,主要包括近代山西的经济结构,山西的地理、人口与资源,以及政治经济体制;在此基础上,第三、四章分别对建国后山西产业结构的整体演进、三次产业结构的内部变迁,主导产业——煤炭业的发展及其贡献进行历史分析;接着,第五章:产业结构的绩效评价,在总结历史变迁和结构变化的基础上,通过数量指标对山西产业结构变迁的绩效进行分析和评价;最后,第六章:结语与展望,对当前山西产业结构的现状、特点、问题及其原因进行总结归纳,并提炼了本文的研究结论,最后对进一步研究之处略作说明。
其他文献
纵观人类发展史,科学发展和技术创新始终是社会变革的重要因素.发达国家和新兴工业化国家及地区的发展经验表明:技术创新是实现科技进步,促进经济增长的根本源泉.依赖技术创
晋商的北路贸易,在内涵和外延上都有自己的独特意义。北路的常关不同于南方的海关,在理论上属于内贸。自古以来,内地与蒙古地区之间的来往交流频繁,双方的贸易历史源远流长。例如
随着价格合理、以硬盘为基础的个人录像机(PVRs)的出现,以及宽带IP(网络协议)连接的全面普及,人们的电视观赏体验也在彻底改变。消费者不必再按照电视公司设定的时间表收看节目。他们可以透过“时空转换(Timeshift)”,选择自己方便的时段播放节目,或从影片点播服务器下载节目,并且确保数字影片格式丝毫不会影响观赏效果。  而宽带连接也意味着,消费者可以收看比以前更多、更广泛且有趣的节目。在不久的
该文从中国改革开放以来经济增长的实际出发,用实证分析的方法分析了中国产业结构变动的规律和特征.通过产业增长因素分析、投资结构分析,揭示出中国产业结构存在的问题.从体
近年来,燃气-蒸汽联合循环电站因其效率高、建设周期短、成本低、调峰性能好和能满足世界各国的环保要求而越来越多地被采用.燃气-蒸汽联合循环电站的效率主要由设备的性能、
“分而治之”是当今世界大部分国家政府的共同选择和共性特征,尤其是观察和研究中国模式或是转型国家的经济绩效比较时,其更成为解释“中国奇迹”或“中国模式”的重要原因和主
文章结合数学教学,分析了职业学校数学课堂管理有效性缺失的主要原因,尝试性提出了一些提高课堂教学效率的策略。 Combining with mathematics teaching, the article analy
作为企业层面的会计选择行为,盈余管理与税收密切相关。然而长期以来,学者们对盈余管理所得税问题的研究大多停留在理论分析层面,经验方面的证据并不多。企业在进行盈余管理时,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