肠膜明串珠菌DRP105右旋糖酐生物合成机制的研究

来源 :天津大学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electron999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右旋糖酐(Dextrans)是一些乳酸菌(Lactic acid bacteria,LAB)生长代谢过程中产生的一种胞外多糖(Expolysaccharides,EPS),具有免疫调节、抗炎、抗肿瘤、抗氧化及降胆固醇等生物学功能,可作为增粘剂、稳定剂、乳化剂和胶凝剂等广泛应用于食品、化工和医药等领域,然而关于LAB右旋糖酐生物合成机制的研究却十分有限。本研究以实验室前期从发酵食品中分离得到的高产右旋糖酐菌株肠膜明串珠菌(Leuconostoc mesenteroides)DRP105为出发菌株,鉴定其右旋糖酐蔗糖酶生物合成相关基因,探究右旋糖酐蔗糖酶的结构和功能,以期阐明肠膜明串珠菌右旋糖酐生物合成的机制。第一,利用单分子Pac Bio测序技术对肠膜明串珠菌DRP105进行全基因组测序,筛选右旋糖酐蔗糖酶调控基因,并利用实时定量荧光PCR(Real Time PCR,RT-PCR)技术验证基因的表达情况。菌株基因组总长为1815345 bp,由1个完整的染色体和5个完整的质粒组成,含有12个r RNA、71个t RNA和24个串联重复序列。染色体中共预测出140个碳水化合物活性酶,1804条信号肽序列。筛选得到三个右旋糖酐蔗糖酶基因dsr A、dsr B和dsr C,其中蔗糖能够显著诱导dsr C表达,dsr C是调控右旋糖酐合成的关键基因。酶蛋白二级结构预测表明,Dsr-C含有17.07%的α-螺旋,29.55%的β-折叠,10.18%的β-转角,43.20%的无规则卷曲,以及四个基本结构区域,符合一般右旋糖酐蔗糖酶的结构特征。第二,利用同源双交换技术成功构建肠膜明串珠菌DRP105 dsr C基因缺失突变菌株,对比分析突变株和野生菌株在代谢物水平的差异,探究菌株的代谢网络特征。结果表明,当以蔗糖为唯一碳源时,突变株中有机酸含量高于野生菌株,右旋糖酐产量以及游离氨基酸含量低于野生菌株。当以葡萄糖为唯一碳源时,突变株和野生菌株代谢物的种类及含量无显著差异(P>0.05)。肠膜明串珠菌DRP105右旋糖酐的生物合成主要由Dsr-C催化调控。第三,利用基因克隆技术成功构建dsr C过表达菌株,获得重组右旋糖酐蔗糖酶蛋白。变性聚丙烯酰胺凝胶电泳(Sodium Dodcyl Sulfate Polyacrylamide Gel Electrophphoresis,SDS-PAGE)技术鉴定该重组酶的分子量约为170 k Da。酶的最适p H值为5.5,最适反应温度为30℃。Hg2+、Pb2+、Cu2+、Cr3+、Al3+、Ni2+、和Fe3+抑制酶活,Ca2+显著促进酶活。有机溶剂、表面活性剂和抑制剂抑制酶活,浓度越高,抑制作用越强。圆二色(Circular Dichroism,CD)光谱、激光拉曼(Raman)光谱和傅里叶变换红外光谱(Fourier Transform Infrared Spectroscopy,FT-IR)结果表明,该右旋糖酐蔗糖酶是以β-转角和无规则卷曲为主要构件的酶蛋白。第四,利用硫酸铵沉淀、DEAE-Sepharose FF阴离子交换层析及Sephadex G75凝胶过滤层析等方法,分离纯化天然肠膜明串珠菌DRP105右旋糖酐蔗糖酶,研究酶的结构和性质。SDS-PAGE及液相色谱-二级质谱联用(Liquid Chromatograph-mass Spectrometer/Mass Spectrometer,LC-MS/MS)技术鉴定该酶的分子量约为170 k Da,且基因序列与dsr C序列相似性最高,达到92%。酶的最适p H值为5.5,最适反应温度为30℃。Hg2+、Pb2+、Cu2+、Cr3+、Al3+、Ni2+和Fe3+对酶有较强的抑制作用,低浓度Na+、Li2+、Zn2+、Co2+、Sn2+、Mn2+和Mg2+有促进作用,Ca2+显著促进酶活。有机溶剂、表面活性剂和抑制剂对酶有抑制作用。Km值为0.61 m M,Vmax为3.73 U/mg,酶对蔗糖有较高的亲和能力。该酶同样是以β-转角和无规则卷曲为主要构件的酶蛋白。天然肠膜明串珠菌DRP105右旋糖酐蔗糖酶的结构和性质与重组右旋糖酐蔗糖酶无显著差异。第五,利用重组右旋糖酐蔗糖酶体外成功合成分子量为9.85×10~7 Da的右旋糖酐。FT-IR和核磁共振(Nuclear Magnetic Resonance,NMR)结果表明,该右旋糖酐是由α-(1→6)糖苷键连接而成的高度线性葡聚糖,没有分枝结构,不同与天然右旋糖酐。酶法合成的右旋糖酐呈片状、紧凑结构,具有较高的热稳定性、持水性和溶解性,能够增强牛奶凝结,促进益生菌增殖。综上所述,本研究联合利用多种生物学技术探究肠膜明串珠菌DRP105右旋糖酐蔗糖酶结构功能特性及右旋糖酐生物合成机理。结果表明,dsr C是右旋糖酐合成的关键基因,该基因表达的右旋糖酐蔗糖酶催化产生无分枝结构的右旋糖酐,不同与天然右旋糖酐,可能是肠膜明串珠菌DRP105右旋糖酐生物合成过程中受菌株来源、发酵条件等因素影响,以及在蔗糖代谢过程中受其他酶的催化调控影响。本研究结果为进一步揭示LAB右旋糖酐的生物合成机制提供理论基础,为右旋糖酐的构效关系研究提供科学依据。
其他文献
<正>先有战略目标,后有绩效指标;绩效要为目标服务,绩效考核是工具和手段,目标实现才是目的。绩效管理发展经历了三个阶段。第一阶段重点关注个人绩效,主要用来评定个体的工作表现。第二阶段在关注个人绩效的同时,开始关注组织绩效,绩效也从人力资源管理职能上升到战略传承的高度,走向战略绩效管理,绩效成为目标管理和战略管理的综合体。第三阶段从管理视角转向经营视角,绩效管理体系融入企业的战略管理、预算管理、经营
期刊
能源和环境危机是当今社会面临的两大课题。光催化能将太阳能转化为化学能并加以存储和利用,是解决上述问题的关键措施。在不添加牺牲剂的条件下实现光催化纯水分解制氢具有重要的理论和现实意义。氮化碳(C3N4)具有禁带宽度适宜、稳定性好、成本低等优点,且形貌和结构相对易于调控,是理想的光催化剂材料之一。但常规C3N4表面活性位点匮乏、电荷复合严重,限制了其在水分解中的应用。本文主要针对氮化碳基纳米光催化剂,
学位
膜分离是解决水资源可持续供应重大需求的关键技术,二维纳米通道膜精密构筑已成为高通量水处理膜研究领域的前沿。流固耦合作为流体与固体表面的一种相互作用,为纳米流体减阻提供了新思路。受自然界结构减阻启发,本文首次将纳米流体学引入到膜分离领域。以氧化石墨烯(GO)为基础材料,提出“刚柔相济、亲疏平衡、尺寸可控”的二维纳米异质结设计合成与可控组装策略,实现几何异相及化学-几何双异相二维纳米通道膜的精密构筑;
学位
基于2Li+O2(?)Li2O2(E=2.96 V vs.Li+/Li)反应的Li-O2电池是目前已知的具有最高理论能量密度(3500 Wh kg-1)的电化学储能体系,拥有巨大的应用前景与研究价值。在正极中,电极材料的多孔结构是多相界面反应的重要保障。对材料多孔结构的优化,可通过凝胶化过程创造三维多孔网络,并经模板法或毛细干燥过程的调节来实现。本工作从凝胶化过程入手,探索了制备凝胶材料与调节其网
学位
非常规水资源开发是解决全球水资源短缺问题的必要途径和重大挑战。纳滤膜分离技术以其低能耗、环境友好等特点,已成为解决废水纯化与资源化关键问题的前沿技术。膜孔为纳滤质量传递提供通道,是传递机制的主要载体和实现高效分离的关键因素。为强化纳滤过程,需从分子水平深入揭示通道内部传质机理,指导传质通道理性设计与精密构筑。受细胞膜高效传质启发,本研究面向水处理重大需求,从通道密度、通道长度和通道微环境三个维度出
学位
光诱导电子转移和电荷分离是有机光电材料的重要过程,对其过程研究开发出了许多光电材料。本论文以具有长寿命电荷分离态的化合物为研究对象,研究其合成,并探索其构建高性能有机半导体的可行性以及可能的拓广应用。首先,本文设计了以苯乙烯基三苯胺(吲哚啉)衍生物作为电子给体、二苯基哒嗪作为电子受体的具有V型顺式结构的哒嗪衍生物(TPA)2Ab、(MTPA)2Ab、(MOTPA)2Ab和(YD)2Ab。优化了合成
学位
聚偏氟乙烯(PVDF)具有优异的机械性能、热稳定性、压电和铁电性,在电子电器、柔性传感等领域有广阔的应用前景。PVDF是典型的多晶型聚合物,其压电和铁电性主要源于含连续反式构象的正交β和γ晶,但PVDF静态结晶通常形成具有动力学优势的单斜α晶,而制备β和γ晶则需要高温高压、快速冷却等苛刻条件。针对以上情况,本文基于外场可诱导旁式-反式构象转变,详细研究了加工流动场诱导PVDF结晶特性,结合原位同步
学位
烷基金刚烃是具有重要应用前景的高氧化安定高密度燃料,可为导弹、火箭、战斗机等飞行器提供推进能量。燃料的能量是决定飞行器性能的关键因素,在油箱体积一定的条件下,提高燃料的能量密度可以增加航程和载荷。此外,对于高超声速飞行器等高马赫数飞行的情况,空气流会在飞行器表面产生强烈的空气动力学加热,导致飞行器温度急剧升高,为了减小飞行器负荷需要采取燃料主动冷却的方法对高温部件进行冷却。因此高马赫数飞行对碳氢燃
学位
高效碳捕集以及烯烃/烷烃分离是化工生产的重大需求,基于非热(non-thermal)的气体分离膜技术有望在此领域发挥重要作用并大幅降低分离过程能耗,为实现碳中和助力。膜材料是膜技术的核心。固有微孔高分子(PIMs)融合传统致密高分子的易成膜性、易修饰性与框架结构高分子的微孔特性,具有独特优势。本研究针对PIM膜在烯烃/烷烃分离中的低选择性以及碳捕集中的老化效应等重大挑战,提出以PIM-1为基础材料
学位
共价有机骨架材料因其密度低、比表面积大、孔道尺寸和结构可调节、稳定性好、易于功能化等优点,表现出广阔的应用前景,引起了科研工作者的普遍关注。自首例COFs报道以来,设计合成新型的COFs材料并探究其在不同领域的应用一直是研究的热点。其中,由于聚集荧光猝灭效应,荧光类COFs的合成较为困难,导致其种类相对较少,并且COFs在光电催化领域的研究较为贫乏。基于此,本文通过引入扭曲的单体设计合成了几种新型
学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