青藏高原地表反照率反演及冷热源分析

来源 :中国科学院遥感应用研究所 | 被引量 : 32次 | 上传用户:majianfeipubin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该文对土壤光谱与土壤含水量及表面粗糙度的关系进行了深入研究,论证了含水量与土壤光谱呈指数关系,提出了土壤含水量与土壤光谱的函数关系式,并测定了土壤水吸收系数;在研究土壤光谱反射与散射过程基础上,提出了土块级土壤粗糙度与土壤光谱的函数关系式,进而提出了湿润、粗糙土壤反射率的数学模型,并通过实验证明了模型具有较高的精度.在植被反射率模型方面,该文根据青藏高原植被特点,对Hapkes等的植被冠层模型进行了改进,提出了更为实用的植被冠层模型.模型考虑前三次散射,既保证了计算精度,又减小了运算量.地形与反射率的关系是该文研究的一个重点.该文对崎岖山地象元的各入射光和反(散)射光分量进行了深入分析,在所提出的湿润土壤光谱模型和植被冠层模型的基础之上进一步提出了新的适合青藏高原的山地辐射传输模型.该模型同时考虑了土壤含水量、植被覆盖(LAI)、地形起伏和海拔高度的影响,并以象元坡面定义的半球空间立体角对环境入射光进行积分,使周围地形和天空散射光均得到适当考虑,计算量又在可接受范围内.在以上提出的山地辐射传输模型基础之上,对Irons等提出的10波段反照率计算方法进行了发展,提出了高原山区的反照率计算模型.并应用该模型对多时相的青藏高原反照率进行了计算.得到了比传统方法精度更高的结果.对反照率及其变化进行分析,发现反照率的总体分布与地形及雪域密切相关.地形伏大的山坡、山麓地区,反照率明显降低,山顶雪域分布区反照率显著上升.高原反照率年变化的主要原因是土壤含水量、雪盖分布面积及植被覆盖度的变化.然后,在翁笃鸣等提出的有关半经验公式的基础上,提出了根据反照率和地形参数计算高原地面向大气输送能量的日平均通量的算法,并以此作为判定冷热源的标准.用该方法对青藏高原1998年夏天、2000年夏至和冬至晴空条件下地面向大气的输送能日平均通量进行了计算.结果显示,地形与输送能日平均通量成正相关,青藏高原四季均为热源.夏季,整个高原为—强热源,其中高原南部为极强热源;冬季,高原南部为强热源,而北部则减弱为强热源.最后针对青藏高原热力作用对气候的影响进行了分析.得到的结论是,高原的热源作用使高原上空形成一个大气对流系统,作用强时可形成反气旋,弱时在高原上空形成对流云系.在高原热力用和地形的共同作用下,来自西南或西面的潮湿空气在高原迎风坡面中部被抬升,两侧被地形分开,导致在高原南部和两侧的中国南方及印度—孟加拉地区雨量丰沛,而高原北面的中国北方则形成异常干旱的气候.该结论得到了大范围的GMS卫星图像云图和水汽分布图系列的验证.
其他文献
世界城市化进程迅速,同时生态环境及雨洪管理问题十分严峻,城市洪涝问题依然是可持续发展研究的重点;国内冒进式城镇化发展,影响了地表自然产汇流格局,暴雨内涝常发,“小水大灾”
浙江大道集团董事长吴乐群:我们大道集团定位于出口供应链电子商务综合服务平台,为促进中国商品出口到全球各地提供贸易撮合、产品质量认证、信用评估及贸易融资、物流及通关
改革开放以来,中国城镇化进程迅猛推进,城镇空间形态的演变则大大超过了历史上任何一个时期。城镇空间形态的演变,特别是快速的城镇用地扩张使耕地、水体以及植被等土地利用类型
论文旨在研究产业群理论、政府在实施产业群战略中的政策.另外,论文以嵊州领带产生群为案例,对理论与政策进行实证分析.相应地,论文分三个主要部分:产业群理论研究、产业群政
改革开放以来,我国城镇化进程明显提速,国民经济高速增长,中国已然成为了世界上仅次于美国的第二大经济体。中国的中小城镇在数量上快速增加,空间上急剧扩展,建设用地面积迅速扩张
建国初期中央和地方关系若干原则的形成○金安平50年代初,中央人民政府在处理中央与地方关系上有过一次大的举动,这就是撤销大行政区的设置。尽管时过境迁,但它所依据和确定的一些
归因理论作为社会心理学研究的重要成果,可以对当代大学生择业的不良心态作一全景式探析,并在归因理论指导下,构建个性化就业指导模式,培养适合大学生自身个性特点的科学择业
树干是森林木质组织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森林生态系统中最大的生物量储存体,在全球范围内是巨大的碳库。树干呼吸占到树木自养呼吸的14~48%,是森林碳循环的重要组成部分。因此,阐明
平原水库对于干旱半干旱区绿洲的生产、生活都起到了很大的作用,特别是在新疆,超过90%的水库为平原水库。平原水库建成后,随着库水的上升,库周地下水位也跟着上升,导致水库周
群众路线是我们党的生命线和根本工作路线。开展党的群众路线教育实践活动,是实现党的十八大确定的奋斗目标的必然要求,是保持党的先进性和纯洁性、巩固党的执政基础和执政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