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能超宽带激光传输中的精密色散控制理论和技术

来源 :中国科学院研究生院 中国科学院大学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pploa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随着激光脉冲朝着脉宽更短、带宽更大、能量更高的方向发展,系统中的剩余色散对脉冲质量的影响更为重要。短的脉宽对应着宽的带宽,意味着更容易受色散的影响。即使残留的少量高阶色散,仍会影响输出脉冲的强度对比度、信噪比和光束质量;由于能量的提高,系统的规模变大、光路变长、光学元件增多、光束口径变大,激光技术也更加复杂,因此,如果不能对系统中的各种色散加以分析和控制的话,必定无法实现几十飞秒的高质量的短脉冲输出。   目前,高功率超短脉冲激光系统的发展主要有两个方向,一个是脉宽为皮秒量级的高能量的超短脉冲激光系统,主要用于ICF快点火研究;另一个是脉宽通常几十飞秒的超高峰值功率输出的激光系统,这类激光主要用于强场以及相关的物理研究,一般要求输出高的峰值功率,对激光能量的要求不高。本课题主要是结合第二个研究方向,同时根据我国未来超高功率超短脉冲激光技术发展的要求,开展一系列相关的理论和实验探索工作。   文中首先概述了高功率超短脉冲的发展历程及应用,阐述了色散对高功率超短脉冲输出的影响,并简单介绍了国内外高功率超短脉冲系统常用的色散控制技术及手段;其次,详细叙述了飞秒脉冲展宽放大压缩过程中的色散源,从根本上了解色散产生的机制,并详细介绍了棱镜对、光栅对、啁啾镜、可编程声光滤波器以及Grism色散控制补偿技术;接着,针对Grism两种典型模型:平面Grism以及立体Grism进行了详细分析,采用光线追迹模拟计算了两种模型中各个结构参数与其色散特性的关系;并对光线追迹过程中附加相位的计算进行了详细讨论;文中还对808nm波段系统中剩余色散对输出脉冲波形的影响以及剩余色散的补偿分别进行了分析和设计;文中最后一章讨论了非线性光参量放大过程中,信号光啁啾脉冲波形对放大系统输出脉冲波形的影响,通过模拟仿真,从理论上证明通过对信号光时间波形整形,可改善输出脉冲的频谱,提高输出脉冲质量,获得脉宽更短、峰值功率更高的脉冲。   本文的创新点在于:   1)本文的研究瞄准了超高功率的高能超短脉冲激光的控制和传输问题。针对几十到几百焦耳的OPCPA超短脉冲系统进行研究,不但具有创新性,也直接服务于我国超短脉冲激光发展的下一步规划;   2)本文详细分析了一种新的色散控制结构——光栅-棱镜结合(Grism),对其色散特性进行了详细的分析和讨论,最后通过合理设计结构参数针对808nm系统的剩余色散进行了补偿。数值分析显示,该结构可以完全补偿系统的三阶色散并降低更高阶色散的影响;   3)基于对光参量啁啾脉冲放大过程的数值模拟,讨论了信号光时间波形对OPCPA输出脉冲波形及光谱的影响,证明了在时域半高全宽相同时,一阶高斯型信号光脉冲相对于超高斯型脉冲,经OPCPA放大后,能获得更宽的光谱和更高的转换效率,这也是获得十飞秒级压缩脉冲的一条技术途径。
其他文献
信息技术的迅速发展推动了电子海图技术的不断进展,并为电子海图的进一步发展提供了所需的软硬件平台。舟山辖区位于中国大陆海岸线的中部,长江口南侧,航海业较发达,对于船舶
数据库是CBTC系统的重要组成部分,在CBTC系统的安全运行中起到关键的作用。由于列车在运行过程中,描述线路状况的动态数据(如临时限速)经常发生改变,因此需要频繁对数据库进行维
本文在对集装箱码头投资特性和投资风险分析的基础上,通过对船公司登陆的并购特性研究,建立了信息不对称情况下对目标码头估值的博弈均衡模型,并对目标码头价值评估的体系提出了
本文通过对荣华二采区10
期刊
随着我国高速公路收费系统的蓬勃发展以及全国高速公路ETC联网工作的启动,省域高速公路业务专网通过ETC信息平台与相邻省份的高速公路收费网络建立起相关的收费结算业务联系
合成孔径激光成像雷达(SAIL)的原理来自于微波合成孔径雷达,是目前报道能够在远距离获得厘米量级分辨率的唯一光学成像观察手段。由于合成孔径激光成像雷达属于时间-空间全相
光腔衰荡光谱技术是一种基于高精细度无源光学谐振腔的高灵敏度探测技术,被广泛应用于高反射率测量、高分辨率光谱检测、痕量气体分析等众多领域。本文利用基于连续和脉冲光源
远距离超高分辨成像技术是研究人员长期以来努力追寻的目标,其中最有希望获得突破的就是合成孔径激光成像雷达技术。合成孔径激光成像雷达(SAIL)的原理来自于微波合成孔径雷达
视觉感知的形成离不开屈光系统、视网膜和完整的视觉通路,任何部位的病变或障碍都会造成视觉功能损失,给人们的日常生活带来极大不便。而对于视觉通路异常的诊断常用视功能评估
随着计算机图形技术、仿真技术、网络技术等学科的发展,虚拟现实(VR)作为这些学科有机结合起来的一门综合性信息技术,已经被广泛的利用于城市轨道交通的研究与开发中。但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