运城盆地地下水中氟的形成、分布规律及其过程研究

来源 :中国地质大学 中国地质大学(武汉)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baihe0415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运城盆地是山西省南部的一个重要工业生产基地。盆地丰富的地下水资源是该区重要的供水水源,对研究区的工农业发展以及人们生活水平的提高具有重要意义。但是在区域特殊的气候、水文地质条件、地形地貌等因素的共同作用下,构成的地下水中氟的空间分布差异,从而引发了一系列的环境和人身健康问题。 据统计,运城盆地潜水氟含量超标面积达3156.2km2,占整个盆地浅层水面积的76.6%。在临猗县3个乡的13个村中,有总和达4个村有余的劳动力因地氟病而丧失劳动能力,相当于每4.5个人中就有1人严重氟中毒。区内高氟地下水中毒现象作为一种严重的环境毒害事件,直接威胁着广大群众的健康和生命安全。因此,深入研究地下水中氟的成因、分布和运移对于防治地方性氟病、发展水文地球化学学科具有重要的理论和实际意义。 运城盆地是一个典型的干旱-半干旱第四系沉积盆地,其地下水环境除受新生代以来古气候、古沉积环境及构造运动影响外,还受盆地水文、水文地质条件以及气候条件控制。本文结合水化学资料、水文地质条件分析得出:地下水化学成分的水平演化为自补给区→径流区→人工排泄区→天然排泄区,地下水化学类型演化为HCO3-Ca-Mg→HCO3-Na→Cl-Na或SO4-Na水。演化过程发生了基岩矿物溶解作用、阳离子交换作用、蒸发浓缩作用和沉淀作用。从基岩山区→山前倾斜平原→冲洪积平原→湖沼地带,地下水TDS、氯离子等多种离子均呈现出逐渐增加趋势。 研究区地下水中氟的主要物质来源为:基岩山区含氟矿物的溶解补给和富氟碎屑堆积物及土壤的淋滤。地下水中氟的水平分布呈现,由剥蚀构造山区→山前区→平原区→低洼地,水中氟含量由0.5→1→3→12mg/L的含量由低→高的变化规律。在垂向上,黄土垅岗、黄河阶地、峨嵋台塬内地下水氟的垂直分带不明显;而山前、冲湖积平原、湖积洼地的地下水氟出现从上往下水中氟含量逐渐减少的现象。研究表明,地下水中氟含量的高低受多种因素的共同作用。其中深成断裂形成的富氟泉水对区域地下水成分的形成具有重要的补充作用;受地貌控制作用,在峨嵋台塬及中条山山前地区由于地下水的径流条件良好,地下水中含氟量一般都较低,平原区由于地下水径流不畅,从而利于氟在局部洼地浓集;研究区F-Ca散点图显示,只有在钙离子的深浓度达到一定水平时氟钙负相关才会显著,并且随着钙离子浓度的增加,氟离子浓度急剧下降,这充分证明高钙地下水不利于氟的富集。在7.0-8.5范围内,地下水中氟含量与pH值呈现显著的正相关;温度升高确实具有有利于高氟水形成的趋势,但两者之间并没有必然的因果关系。
其他文献
硒、砷是重要的生命元素,但其在地层中的含量和分布一直没有引起足够的重视,其分布富集规律不清。埃迪卡拉纪-早寒武世是地史和生命史中极为重要的一段时期。埃迪卡拉纪时期,是
集荧光成像和基因转染功能于一体的多功能纳米材料在实现诊断与治疗一体化中具有潜在的应用价值,因而引起了广泛关注。本文利用表面引发的原子转移自由基聚合(ATRP)技术制备
通过外加场便能快速、连续、可逆地调制材料的变形与流动行为,在科学与技术上具有重要研究价值。电流变液是一种重要的电场可调智能流体,通常由微/纳米电介质颗粒分散在绝缘油
本文以及GIS技术在地下水资源管理领域中的应用的基础上,构建出建立和求解地下水资源多目标动态规划管理模型的理论和方法,提出地下水资源多目标动态规划管理模型的概念模型和
本文利用野外调查结果、二维地震反射剖面、钻井和测井数据建立了一条横穿库车河地区的南北向构造剖面,将库车冲断褶皱带划分为北部褶皱带、克依构造带、秋立塔格背斜带和亚
多层SiC涂层C/SiC复合材料(SiC-C/SiC)应用于高性能航空发动机,必须提高抗氧化能力,实现1650℃长寿命使用。涂层裂纹和缺陷是复合材料抗氧化性能差的主要原因。本文采用了物理气相
生物法污水处理系统每天都有大量的剩余污泥产生,目前主要采用厌氧消化产甲烷方法处理这些剩余污泥.在产甲烷过程中,污泥发酵产氢产乙酸是其中的一个中间阶段.若能将此阶段稳
本文对中温烧结(Ba,Sr)TiO高压铁电电容器陶瓷性能与结构进行了研究。文章以(Ba,Sr)Ti03为基(简称为BST),采用传统电容器陶瓷制备工艺和常规电容器陶瓷原料,借助正交设计法研究各种
分析了混凝土冬季施工的一般原理及冬季施工的质量通病,在此基础上从混凝土的配合比调配、搅拌、运输、浇筑和养护等方面提出了混凝土冬季施工的技术措施.
多乙烯基单体(MVMs)的自由基聚合会在极低的单体转化率下形成凝胶。Flory-Stockmayer(F-S)凝胶理论是研究该体系最为经典的理论,其有效性在许多MVMs(例如二乙烯基苯,DVB)的传统自由基聚合体系(FRP/FRcP)中得到了证实,虽然该理论具有两个基本假设:(1)所有乙烯基独立且等活性,(2)分子内环化反应是可忽略的。然而,到目前为止,F-S理论对MVMs的FRP聚合体系和可逆失
学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