凹凸棒土吸附四环素的研究

来源 :江南大学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hufeng274240003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我国凹凸棒土矿产资源丰富,凹凸棒土作为工业应用广泛的非金属矿,具有良好的吸附功能。近年来,抗生素污染已渐渐成为人们关注的焦点。本文以凹凸棒土为吸附剂,探索其在治理抗生素方面的应用。首先,采用不同方法对凹凸棒土进行改性,结果发现,改性凹凸棒土对四环素的吸附性能大小分别为酸活化土、原土、煅烧土、KH550改性土、十八烷基三甲基氯化铵改性土;对盐酸活化工艺进行优化,得到最优条件:盐酸浓度0.5 mol/L、温度40 oC、固液比为1:8、活化时间1 h。其次,研究四环素在凹凸棒土上的吸附过程,结果发现,四环素在凹凸棒土上的吸附更加符合准二级动力学方程模型;初始阶段,四环素在凹凸棒土上的吸附速率是由表面扩散控制的;凹凸棒土对四环素的吸附是一个自发的吸热过程,符合Freundlich方程模型;四环素在凹凸棒土上的解吸附过程具有滞后性。再次,研究pH和离子浓度对凹凸棒土吸附四环素的影响,试验结果表明,四环素的单位吸附量随着体系pH的提高而增加,在pH为3.0时达到最大,然后随着pH的增大而降低;四环素的单位吸附量随着体系中离子浓度的增加而减少,并且各种离子的影响效果为Mg2+ > Ca2+>K+>Na+。对已吸附的凹凸棒土进行再生,实验结果表明,采用在加热条件下采用稀碱对凹凸棒土吸附剂进行处理具有良好的再生效果;稀碱再生的优化条件为在NaOH浓度为0.004 mol/L,温度为60 oC,反应时间分别为60 min,再生率为93.5%;采用稀碱处理对凹凸棒土吸附剂进行再生处理具有良好的重复性。对试验得到的凹凸棒土样品进行性能表征,研究其结构变化。实验结果表明,红外光谱、热重分析和XRD的分析表明盐酸处理过程并未根本改变凹凸棒土晶体结构;凹凸棒土经过酸活化后的比表面积和平均孔径略有提高,再生凹土的比表面积明显降低,平均孔径有所下降,吸附饱和土的比表面积急剧降低,平均孔径出现一定程度的下降。最后,我们推测,初始阶段,四环素在凹凸棒土上的吸附是表面吸附的过程,体系中电荷情况影响凹凸棒土的吸附性能。
其他文献
伴随经济的快速发展的脚步而来的是严重的环境污染问题,人们已经意识到环境问题带来的一系列关系到人类生存的社会问题。近年来,全球工业化脚步的加速迈进导致了更为严重的江
板栗壳中含有丰富的多酚类物质,如果能充分利用,可获得良好的经济效益和生态效益。目前,板栗壳中多酚物质的提取主要使用传统的固-液提取法,提取时间长、效率低,有机试剂的大量使用存在潜在的环境污染和健康危害。亚临界水提取技术作为新兴的、绿色无污染提取方法,近年来已经被广泛应用于天然产物活性成分的提取,但是尚未有应用该技术提取板栗壳多酚物质的相关报道。为评估亚临界水提取技术应用于板栗壳多酚成分提取的可行性
目的1.通过对慢性心力衰竭住院患者的问卷调查,了解慢性心力衰竭患者心理痛苦现状。探索心理弹性、自我效能感对心理痛苦的影响,从而探求通过调节心理弹性与自我效能感来降低
设计丰富我们的生活,生活离不开设计。家具被人们所使用,因此我们必须按照人体工程学、安全标准、精密结构去设计对人体安全有益的家具,简单来说就是设计让人使用起来便利舒
本文提出一种利用铜在乙醇介质中阻抑过硫酸钾氧化甲基红来测定痕量铜的新方法。采用动力学光度法可测定低至0.4ng/ml Cu2+。本法用于水和试剂中的测定,结果令人满意。
脑网络作为识别异常拓扑属性的有效工具,是当前脑科学研究领域的热点。然而,传统的脑网络分析方法在比较组间差异时会受到网络规模和密度的限制,还会存在标准化问题。最小生
南海是典型的寡营养环境,表层水的营养盐浓度和浮游植物生物量都很低。而南海陆坡区有着庞大的中层鱼生物量,中层鱼类的重要饵料来源是浮游生物。南海北部陆坡区的浮游生物群
SMW工法作为一种安全且经济的支护形式已广泛应用于全国很多软土地区,与其他地区相比,威海地区的SMW工法基坑主要采用锚拉式支挡结构。本文以威海地区锚拉式SMW工法支护体系作为研究对象,利用资料收集、案例分析、数值模拟分析及类比分析等方法,较深入地研究了威海地区锚拉式SMW工法的方案设计、施工、计算模型及变形规律等特点,探讨了该类型基坑在极限状态下桩体、锚杆、土体的受力特征及桩体、土体的变形特点,建
(实际使用试验)注:1表中的有效率为“稍有改善”以上占所有症例的比例。(总222)日用化学品科学DETERGENT&COSMETICS第5期(总第102期)1998年10月公司专栏选100名患有脸面色素沉积症的人作为试验对象,并进行脸部造型,分别将各
伴随互联网时代大数据库的形成和云计算技术的应用,城市公共空间形态也同时发生演变。数据可视化的应用使得城市公共空间形态突破二维平面的表现束缚,转而向人机交互和动态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