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炭/炭(C/C)复合材料因其卓越的高温力学和物理性能,被广泛应用于航空航天等领域。然而,C/C复合材料有两个重大缺陷:其一,炭纤维(CF)和热解炭(PyC)基体的界面结合强度低;其二,极长的工艺时间导致C/C复合材料的生产成本非常高。通过在炭纤维表面原位生长纳米炭纤维(CNFs)可以改善C/C复合材料的界面结合性能,而通过在炭纤维表面化学镀Ni-P催化剂,利用催化剂对碳氢化合物的催化裂解作用则可以缩短其工艺时间。本论文利用透射电子显微术(TEM),通过与常规C/C复合材料的对比,研究了CNFs和Ni-P催化剂对C/C复合材料的显微结构和性能的影响,并分析了各种显微结构的形成机理。
通过TEM观察和分析了CNFs和催化剂的形貌、结构以及二者之间的取向关系,并对CNFs的生长机理进行了探讨。结果表明原位生长的CNFs相互缠结,在炭纤维表面形成网状结构。主要存在直CNFs和竹节状CNFs,CNFs中存在残留棒状或锥状Ni催化剂。大部分CNFs的生长方向平行于[001]Ni晶带轴,Ni/CNFs侧壁界面为(220)Ni或(020)Ni晶面,Ni/CNFs端部界面为(002)Ni晶面。CNFs的生长过程伴随催化剂的拉伸和收缩,催化剂表面的纳米级台阶导致其断裂和分离。
T700炭纤维具有皮芯结构,芯部和皮层之间存在过渡层,其微晶尺寸大于芯部和皮层。微晶在炭纤维横截面内随机分布,但是在炭纤维轴向则高度择优取向,芯部、过渡层和皮层的定向角分别为54°、30°和26°。
通过TEM对比研究了常规C/C复合材料和CNFs增强C/C复合材料的显微结构。结果表明常规C/C复合材料中,炭纤维被层状中织构(MT)热解炭同心包裹。对于CNFs增强C/C复合材料,其显微结构强烈依赖于CNFs的分布密度。在低CNFs分布密度区域,CNFs表面生成高织构(HT)热解炭,而炭纤维表面则生成MT热解炭;此外,在CF/MT界面上存在一层非常薄的HT热解炭(约20nm)。热解炭基体总体上形成三层结构,最内层为HT热解炭薄层,中间层为MT热解炭、HT热解炭和CNFs组成的混合层,最外层为HT热解炭、CNFs和微米级孔隙组成的网状结构。然而,在高CNFs分布密度区域,炭纤维表面不存在MT热解炭,而且部分CNFs网状结构孔隙被各向同性(ISO)热解炭填充;另外,CNFs表面的HT热解炭层比低CNFs分布密度区域的更薄。热解炭基体总体上形成双层结构,内层为HT热解炭薄层,外层为HT热解炭、ISO热解炭、CNFs和纳米级孔隙组成的网状结构。
三点弯曲实验表明CNFs增强C/C复合材料的弯曲强度和模量在垂直于炭纤维方向上分别提高30%和73%,在平行于炭纤维方向上分别提高60%和47%。这主要是因为原位生长CNFs可以提高CF/PyC界面结合强度和热解炭的层间结合强度,以及网状结构和复杂相界面带来的强度和韧性的提高。
通过TEM详细研究了催化C/C复合材料中催化剂的分布、成分和结构。发现催化剂颗粒既分布于热解炭基体中,也迁移进入炭纤维表层。基体中的催化剂颗粒(100-800nm)为Ni3P/Ni双相,Ni3P和Ni的取向关系为[11(1)]Ni//[1(1)0]Ni3P,[011]Ni//[110]Ni3P,[2(1)1]Ni//[001]Ni3P;而炭纤维表层的催化剂颗粒(<50nm)为Ni3P单相。
通过TEM研究了催化剂对C/C复合材料热解炭基体和炭纤维的显微结构的影响,并分析了各种显微结构的形成机理。结果表明基体中的催化剂颗粒被HT热解炭壳包覆,形成颗粒状热解炭,改变了常规C/C复合材料中热解炭的同心层状结构。热解炭壳中普遍存在缺口,当缺口位于炭纤维/催化剂界面时,液相Ni3P催化剂被优先挤出并向炭纤维表层迁移,炭纤维被催化石墨化,结构均匀性被破坏;催化剂颗粒的包覆以溶解/扩散/析出/包覆/挤出机理进行。当缺口位于气相/催化剂界面时,催化剂颗粒的包覆以溶解/扩散/析出/包覆/断裂/挤出机理进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