含醇汽油/加氢催化生物柴油RCCI发动机燃烧过程及碳烟生成特性研究

来源 :江苏大学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JK0803_zengyang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随着全球汽车保有量的不断提升,能源危机和环境污染问题持续加剧,使得内燃机行业的节能减排已成为全球关注的焦点。在这样的时代背景下,新型燃烧模式配合可再生代用燃料的开发利用不仅是缓解能源危机的关键措施,也是降低发动机污染物排放的重要手段。其中,反应活性控制压燃模式(Reactivity Controlled Compression Ignition,RCCI)被证明是一种高效清洁的新型燃烧模式,其可灵活采用多种燃料,通过构建缸内活性梯度进而控制燃烧相位。针对RCCI燃烧模式活性分层的特点,选取两种活性差异较大的可再生替代燃料对构建缸内活化氛围至关重要。乙醇燃料与加氢催化生物柴油因其可再生性、清洁特性以及较大的活性差异,作为RCCI发动机燃料具有较强的应用前景。基于此,本研究从新型燃烧模式与燃料理化特性协同配合的思路出发,结合光学诊断方法,探究了含醇汽油-加氢催化生物柴油RCCI燃烧模式下活性分层对RCCI发动机着火过程、火焰发展及碳烟生成历程的影响机制。本研究基于一台压燃式光学发动机,搭建了光学测试系统,采用高速成像法获得了发动机缸内自发光火焰的发展历程,应用双色法获取火焰温度场及表征碳烟浓度的KL因子分布,协同燃烧分析仪获取缸内燃烧压力与放热率等参数,分析了发动机缸内的燃烧过程。采用进气道喷射低活性燃料,缸内直喷高活性燃料的方式,基于燃料特性、喷射参数与RCCI燃烧模式相匹配的控制策略,探究了乙醇/汽油掺混比(E0、E10、E50、E100)、进气道燃料预混能量占比(PER-70、PER-80、PER-90)以及加氢催化生物柴油的直喷时刻(DI-35、DI-30、DI-25、DI-20、DI-15)对RCCI发动机着火燃烧及碳烟生成特性的影响机制。研究结果表明:乙醇/汽油掺混比的提高使燃烧室内燃烧始点不断推迟,燃烧过程中着火核心均形成于近壁区域,火焰由四周多点自燃向视窗中心发展,火焰面积与火焰自然发光度峰值逐渐减小。随着乙醇/汽油掺混比的提高,燃烧重心CA50滞后,燃烧持续期缩短,缸压峰值以及放热率峰值均减小,循环放热量降低,使用E10、E50与E100对应的循环放热量相较E0时分别降低4.76%、5.21%和14.95%。燃烧区域的氧浓度的提高在燃烧过程中有效抑制了高温与高浓碳烟的生成,使用E10、E50与E100火焰中高于1800 K(即KL因子高于0.91)的区域相较E0分别减少46.35%、73.62%和85.33%,KL因子总量峰值相较E0工况分别降低13.53%、54.58%和72.81%。进气道预混能量占比的提高使燃烧室内燃烧始点不断推迟,着火核心形成位置由近壁区域转变为油束区域,火焰由四周多点自燃向视窗中心发展转变为沿油束向四周发展,火焰面积与火焰自然发光度峰值逐渐减小。随着预混能量占比的提高,燃烧重心CA50滞后,燃烧持续期缩短,缸压峰值以及放热率峰值均减小,循环放热量降低,其中PER-80与PER-90工况对应的循环放热量相较PER-70工况分别下降12.43%和21.62%。燃烧区域氧浓度的提高以及池燃烧情况的减少共同抑制了碳烟的生成,使高温与高浓度碳烟区域明显减少,其中PER-80与PER-90工况火焰中高于1800 K(即KL因子高于0.91)的区域相较PER-70工况分别减少90.12%和96.36%,KL因子总量峰值相较PER-70工况分别降低74.35%和94.85%。加氢催化生物柴油喷射时刻的推迟使燃烧室内燃烧始点不断推迟,着火核心形成位置由近壁区域转变为油束区域,火焰由四周多点自燃向视窗中心发展转变为沿油束向四周发展,火焰面积峰值逐渐增大,火焰自然发光强度峰值先增大后减小。随着加氢催化生物柴油喷射时刻的推迟,燃烧重心CA50先向上止点靠近后远离,燃烧持续期缩短,缸压峰值先增大后减小,放热率峰值逐渐增大,循环放热量逐渐升高,其中DI-30、DI-25、DI-20和DI-15工况的循环总放热相较DI-35工况分别提高18.21%、25.35%、27.72%和35.85%。燃烧室内先增多后减少的池燃烧现象使高温与高浓碳烟区域先升高后降低,当喷射时刻由DI-35推迟至DI-20工况时,火焰高温区域(>1800 K)以及KL因子峰值分别提高525.72%和273.63%,当喷射时刻进一步推迟至DI-15工况时,火焰高温区域(>1800 K)以及KL因子峰值相较DI-20工况分别降低35.65%和37.92%。
其他文献
随着资源短缺和环境污染问题日益严峻,各国积极实施循环经济以促进经济的可持续发展。科技进步和市场需求的多样化使得产品的生命周期缩短,其更新换代的速度越来越快,产生的废旧产品也越来越多,电子垃圾回收问题迫在眉睫。同时,互联网技术和人们的可持续发展意识不断增强,线上与线下结合的双渠道逆向供应链管理显得尤为重要,越来越多的企业通过双渠道回收模式进行废旧产品的回收再制造活动,以促进经济的可持续性发展。然而,
学位
低碳已成为人类生产生活的共识,新能源汽车的发展方兴未艾,动力电池也随之在产量和销售量上保持较高增长趋势,同时动力电池因使用寿命的限制导致退役量与日俱增。由于动力电池含有各种贵重金属,这些贵重金属如果回收处理妥当,可形成资源的循环利用;如果回收处理不当,则会造成危害极大的重金属污染。因此,退役动力电池的回收处理是一个专业性、系统性很强的工作,企业、社会和政府要未雨绸缪,及早规划,结合上海大都市圈进行
学位
在燃烧系统中使用氨来减少温室气体的研究越来越受到人们的关注。氨易于液化,生产技术成熟,运输和储存的基础设施均已建立。但是氨的燃烧强度低,NOX排放高,制约了氨作为一种燃料应用于实际的燃烧设备中。本文致力于研究含NH3燃料的燃烧特性及NOX等污染物的排放特性,寻求合理措施实现含NH3燃料的稳定燃烧并减少各种污染物的排放。首先,利用文献中发表的多种含NH3化学反应机理模型进行了一维预混自由传播火焰数值
学位
近年来,随着社会经济的发展,人们的生活水平逐渐提高,消费者更加重视农产品的绿色有机,对优质生鲜农产品的需求逐渐增长,一些高端生鲜农产品应运而生。高端生鲜农产品不仅易腐易损耗、难储存,还因种植技术、生长环境等因素影响而存在产量不足的特性。自2020年新冠肺炎疫情全国蔓延以来,线上生鲜农产品的销量急速增长,供应商看准时机纷纷通过电商平台拓展生鲜农产品的销售渠道,并与传统线下销售渠道结合,发展成双渠道销
学位
随着激光、微波等类似技术的发展,热疗法被广泛应用于攻克肿瘤等重大疾病的治疗中。对热处理过程中温度分布以及热损伤的精准预测以及控制是应用热疗法的关键。本文围绕脉冲激光照射下人体皮肤组织的传热行为以及该过程中可能诱发的热损伤展开研究,具体研究内容如下:(1)基于多孔介质传热理论,在生物组织非平衡传热的基础上,构建了考虑具有温度相关性的比热、导热系数以及血液灌注率的高度非线性的生物热传导模型。(2)针对
学位
基于流动沸腾换热的微通道热沉具有所需泵功小、换热系数高、温度分布均匀等优点,是一种适用于高热流密度微电子器件的极具应用前景的散热技术。然而随着电子器件朝微小型化和高度集成化的方向发展,单位面积功耗也愈加增大,导致发热强度的不断攀升,这给微通道冷却技术带来了极大的挑战。为了应对该问题,微尺度针肋结构开始被引入到微通道换热器中,旨在强化通道内的流动沸腾换热性能。另一方面,热流密度不断攀升引发的流动沸腾
学位
H2S作为一种广泛存在于沼气、天然气中的恶臭、有毒气体,对工业开采、储存运输、人体健康、环境安全以及燃料电池的应用等造成了严重威胁,严重影响了我国能源利用形势。因此,开发经济高效的H2S脱除技术具有重要的意义。活性炭吸附脱除气态H2S具有工艺简单、操作方便的优点,但由于其成本较高,限制了其大规模应用。农业废弃物秸秆由于来源广泛,产量丰富,且其中的纤维素在热解过程中会形成有利于H2S吸附的微孔,被认
学位
叶片泵是固液两相流体输送的关键装备,其在矿物开采、隧道挖掘、环境保护等领域有着广泛的应用。固液两相之间存在着物理属性的显著差别,故颗粒无法完全跟随流体运动;颗粒与泵过流部件之间还可能发生碰撞和摩擦,导致部件表面磨损,且泵效率和运行稳定性下降,严重时导致泵停机及整个流程的中断。为探究固液两相流泵内的流动规律以及泵过流部件的磨损机理,本文采用计算流体动力学(CFD)与离散元方法(DEM)耦合的方法,充
学位
随着太阳能发电成本的不断降低,以硅晶体太阳能电池为主的太阳能发电技术迅速发展,在生产过程中,需采用金刚线切割技术将多晶硅锭或单晶硅棒切割成硅片。在切削过程中至少有35%以上的高纯晶硅被切磨成硅粉进入切割液中,流失的废硅粉(Waste silicon powder,WSP)具有相当高的纯度。在回收利用方面,由于该粉体粒径为微米级且在切割过程中的污染增加了回收利用的难度系数,造成资源处于闲置状态或低值
学位
随着空间飞行器任务越来越复杂,对推进系统的设计要求越来越高,其燃料输送管路系统的水击问题对结构可靠性和性能影响的问题越来越突出,复杂工况下不同发动机工作水击相互影响过大的问题越来越多。空间飞行器的特殊性决定了水击抑制的特殊要求,既要确保结构承受能力,又要避免结构重量过重降低飞行器结构效率,目前的相关研究比较有限,深入开展水击问题研究对于解决当前工程实际问题和为后续类似系统设计提供参考依据具有重要意
学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