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1998年至今,我国经历了对综合化经营十几年的探索过程。2003年经过修订的《商业银行法》明确了我国商业银行对非银行类金融机构股权投资的权利,2005年之后商业银行进行股权投资的试点工作也顺利开展。2011年,我国发布的"十二五"规划纲要里,进一步提出了"积极稳妥推进金融业综合化经营试点"。"纲要"重点提出在未来要通过综合化经营试点,引导有条件的金融机构在有效防范风险的前提下,积极稳妥地开展综合化经营试点,提高综合金融服务能力。从国策角度来看,此政策的出台支持了银行业综合化经营模式。2007年至2013年间,在国家监管部门的允许下,商业银行更是逐步开始涉足信托、保险、证券和融资租赁业务,我国银行业综合化经营的大幕缓缓拉开。2012年以来,我国经济形势大背景发生变化,国内经济增长速度明显放缓。在此背景衬托下,我国利率市场化进程明显加快。2011年至今,我国已经基本放开了商业银行贷款利率的下限和存款利率的上限,利率市场化基本宣告完成,我国银行依赖高息差轻松赚取利润的日子一去不返。随之而来的就是服务同质化严重的银行业竞争日趋激烈,残酷的行业内部竞争不断压缩着我国银行业的利润空间。与此同时,我国资本市场直接融资体系的不断完善和互联网金融的异军突起,对我国银行业造成了前所未有的冲击。在如此背景下,我国商业银行思变、求变已经迫在眉睫。改革自身盈利模式,调整收入结构,加快综合化经营脚步已然成为当下我国商业银行的重要议题。本文在前人研究基础上,介绍了我国商业银行近十几年的探索发展历程,总结了我国商业银行近年来综合化经营发展的情况。另外,从综合化经营的角度出发,将其和当下的经济环境相结合,选取衡量综合化经营程度的指标,利用面板数据模型,实证检验了我国2008年——2015年16家上市商业银行半年报的盈利能力数据,并将同样时间序列内的商业银行贷存比和不良贷款率作为模型内的控制变量。通过最终的实证检验,笔者发现了综合化经营对我国16家上市商业银行整体的盈利能力并没有正向提升,反而出现了显著负相关。接下来笔者将样本重新划分,选取工商银行、农业银行、建设银行和中国银行这四家银行作为样本,进一步进行回归分析。结果显示综合化经营对大型商业银行的盈利能力产生了促进作用,有利于资产规模相对较大的银行提升自身盈利能力。相反,笔者对其他12家上市商业银行再次进行进一步回归分析后,结果发现综合化经营并没有提升资产规模相对较小的商业银行的盈利能力,反而对盈利能力的增长产生了消极影响。因此,商业银行不应该盲目追求综合化经营。综合化经营并非适合于所用的商业银行,其对商业银行盈利能力的影响效果是因各银行自身的资产规模而异的。大型商业银行依赖其庞大的资产规模带来的规模经济效应、范围经济效应、协同效应以及品牌效应,可以充分开展综合化经营以提高其盈利能力。而规模相对较小的商业银行,应脱离盲从,在国内商业银行综合化经营的浪潮下寻求自身优势业务,探索创新业务领域,提升自身竞争力。本文第一部分对选题背景和选题意义进行介绍,总结国内外相关文献,梳理研究思路和逻辑,在此基础上阐述了研究方法及论文结构并提出了创新点以及不足之处。第二部分对商业银行盈利能力和综合化经营的概念进行了界定,介绍了综合化经营和盈利能力的相关概念。阐述了综合化经营相关的理论基础。第三部分分析了我国商业银行综合化经营对盈利能力的影响机理。同时此部分从利率市场化、金融脱媒和国家经济转型三个角度出发进行了定性分析,介绍了商业银行进行综合化经营的原因。然后从政策进程、法律法规和发展现状三个维度概括了我国商业银行综合化经营的现状。最后分析了商业银行综合化经营对盈利能力的影响机理。第四部分通过实证分析,考察了我国上市商业银行综合化经营对其盈利能力的影响。通过对16家上市商业银行2008—2015年的半年报数据进行的整理,构建面板数据模型并采用固定效应模型对其进行回归分析。第五部分总结了研究结论,并结合实证分析的最终结果,给出政策建议。然后从多个角度针对我国不同规模和类型的银行提出综合化经营的相关建议,并针对商业银行综合化经营的监管提出政策建议。本文的创新点在于采用了2012年至今的最新银行业数据,以资产规模作为样本划分标准,进行实证分析。克服了国内相关文献数据的滞后性问题和实证研究文献相对较少的问题。鉴于笔者学识有限和客观条件的限制,本文的数据样本数量和理论分析方面仍存在一定的缺陷。笔者定会以此为契机,在今后的工作、研究中努力弥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