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FM可视化技术在干细胞研究中的应用

来源 :暨南大学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kevingod1981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原子力显微镜(AFM)是细胞生物学领域的新兴探测技术,而干细胞的研究又是本世纪生命科学领域的前沿,本文将以上两者相结合,利用AFM去发现和探讨一些用其它技术无法或还未涉及的细胞生物学现象和理论。 本文利用AFM观察人骨髓CD34+造血干细胞的膜表面超微结构,对比正常人与急性骨髓性白血病患者CD34+造血干细胞膜表面超微结构的形态学差异。我们通过AFM附带软件IP2.1的线分析及面分析功能,得到正常人与白血病患者CD34+造血干细胞膜表面结构的几何参数,经比较,白血病患者CD34+造血干细胞的高低差Rp-v、均方根粗糙度Rrms、平均粗糙度Ra、平均高度(?)四个几何参数值均显著大于正常人。通过比较不同来源的CD34+造血干细胞的膜表面超微结构,及其膜表面特征几何参数,为临床白血病的快速诊断、HSCT移植物筛选和预后提供重要参考。 为研究胚胎干细胞(ES cell)在体外细胞因子的调控下定向分化的过程中膜表面形态学的变化及其对应的生物学意义,本文选用小鼠胚胎干细胞,添加肝细胞生长因子(HGF)、表皮生长因子(EGF)作定向诱导分化,利用AFM追踪观察培养各阶段细胞膜表面形态变化,并结合免疫细胞化学(ICC)、流式细胞仪、RT-PCR、透射电镜等生物学检测手段,首次证实胚胎干细胞体外定向诱导生成肝实质细胞的过程中存在着肝卵圆细胞这个中间分化阶段。HGF和EGF能显著性诱导胚胎干细胞源性肝卵圆细胞的生成。通过不同分化阶段细胞膜表面结构各个几何参数的比较,发现肝卵圆细胞膜表面粗糙度显著降低,单位扫描面积内颗粒数目下降,提示卵圆细胞膜表面受体数目的减少。AFM可视化单位面积内膜表面受体含量的变化,直观地反映了从全能干细胞到定向干细胞再到肝实质细胞这一过程膜表面形态的动态变化,拓展了干细胞研究的手段,有助于细胞生物学理论和技术的发展。 此外,通过超薄切片、分区域扫描和计算机软件分析等技术,本研究初步解决了AFM在细胞生物学应用中的两大难题——样品内部结构的不可获得性和样品扫描范围的限制性。
其他文献
本文采用层叠层(LbL)技术和二次生长法结合,对形貌可控的CaC03、MnC03、Fe3(S04)2(OH)5·2H20等无机物客体物种进行封装,制备核/壳结构沸石微囊,继而利用沸石的微孔孔道,实现了对
采用二次回归“3414”试验设计,对辽宁花生种植区测土配方施肥中的一些重要参数进行了研究,得出了以下结论:百公斤经济产量需肥量,N为4.69kg,P2O5为1.13kg,K2O为1.81kg;土壤
化学发光分析不需要外界光源,具有检测灵敏度高、线性范围宽、仪器简单经济、分析速度快等优点,是光谱分析中的研究热点之一。由于大部分化学发光反应的反应速率慢、量子产率低,寻找合适的催化剂来提升化学发光反应的发光强度一直是化学发光研究领域的热门课题。作为一种绿色环保的无机纳米功能材料,海泡石以其独特的多孔结构和纤维形貌受到了研究者们的广泛关注,被广泛地应用于催化、吸附、功能材料等领域,但是在化学发光方面
能源危机已经成为人类面对的最重要的问题。要解决这个问题最主要的手段有两种:生产清洁的能源和制造高效的能源存储设备。本论文基于这两种解决能源危机的手段,从纳米材料角度入手,研究其在能源生产和能源存储方面的应用问题。具体研究内容如下:1.涉及清洁能源生产的光电催化分解水反应中催化材料的研究。主要研究了硅纳米线阵列(Silicon Nanowires Arrays, Si NWs)的合成及其光电催化分解
复合铁钛粉是一种新型的防锈颜料,它集无毒、高效及纳米特性于一体,为防锈涂料的发展开辟了新的途径。本文以复合铁钛粉为主要颜料,醇酸树脂或环氧树脂为基料,辅以若干填料、助剂
ZnS:Cu粉是电致发光的最佳材料。然而电致发光粉ZnS:Cu作为各种显示与发光器件的核心部分,必须经过防潮处理后才能使用,因此电致发光粉ZnS:Cu的透明防潮包覆十分重要。实验发现
数据挖掘(DataMining)是从大量的、不完全的、有噪声的数据中,提取隐含在其中的、人们事先不知道的、但又是潜在有用的信息和知识的过程。作为一门多学科的交叉技术,数据挖掘因
2013年电视荧屏上收视火爆的综艺节目不胜枚举:《中国好声音(第2季)》《爸爸去哪儿》《两天一夜》《中国达人秀(第5季)》……但是仔细看下来便能发现,这几档高收视率的节目都
本论文围绕配位化学中的两个热点研究领域——多核配合物的分子磁学和配合物的超分予晶体工程,以丙二酸,叠氮,草酸等多齿配体为主要构件,辅以其它多原子桥基,设计合成10个不同维数
根据二茂铁和三唑两类化合物的结构特征及有关化合物的生物生理活性信息,将二茂铁基引入含三唑结构的分子中,设计并合成了如下两类含二茂铁取代的新型三唑类化合物:其中,Y=O,SX=C