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2003年初,河南省六届人大会议上通过了河南省政府《关于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发展规划纲要》,在此纲要中提出“中原城市群”的概念。中原城市群在大的框架上分为三个部分:第一部分是郑州核心都市;第二层次以大郑州为中心,以开封、新乡、漯河、平顶山、焦作、洛阳、济源、许昌等八个河南地级城市为结点,构成中原城市群联系紧密圈;第三层次为环绕在这些地级市外围的县级市或县级城镇。
中原城市群所辖城市主要位于河南省中部,东邻发展势头强劲的沿海发达地区,处在我国陇海经济带的中间部位,西接广袤的西部地区。它承东启西,响应中央号召,对拉动中部崛起具有重要作用。中原城市群所辖区域土地面积5.87万k㎡,占河南省全部土地面积的35.3%,包含省辖市九个、县级市十四个、县城三十四个、建制镇三百七十四个。中原城市群的组建标志着河南省政府发展区域经济的决策,以构筑中原经济隆起带为核心,切实推进我国中部崛起的战略构想,促使形成河南省开放型经济发展的核心区域,有力的提升了河南的工业化发展速度、城镇化建设水平,同时也促使形成我国东部发达区域与西部欠发达区域之间产业梯度转移,响应中央关于“中部崛起”的战略方针,成为中部六省实现崛起的重要支撑点。
本论文的重点是对中原城市群建设中的问题进行理论探讨,提出建议,而政府决策过程中并非完全理性,所以实践中存在问题错综复杂,有些是中央及省级之间的政策博弈,有些是城市群内各个城市政府之间的利益纠葛,有些是行业间或行业内历史遗留。对于这些问题,仅仅在纸面上提出解决方案远远不够,并且囿于笔者的局限,提出的建议难免书本化、理想化。对于论文中存在的这些难题,笔者只有提高理论认识,加强实地调研,认真与决策机关沟通,深入基层走访,提出切实可行的方案。本论文共分六个部分,分别是导论、城市群发展理论、中原城市群概况、中原城市群发展中的问题、中原城市群发展对策建议及结语部分。
导论部分主要论述选题的背景和意义。中原城市群的建设对中原及全国经济的发展都有重要的作用,其建设和发展具有区位优势突出,城镇化进程较快,资源条件良好,文化底蕴厚重,具有一定产业基础的优势。
第二部分主要论述相关城市群发展理论。城市群不仅是一个地理意义上的概念,还是具有经济意义的概念。最先从城市群体的角度来研究多个城市共同发展的是一个英国学者霍华德(E·Howard,1898),他在著作《明日的田园城市》中提出“组合群体”的概念,群内城市通过协调,达到共同发展的目的。随后,其他国家很多学者对城市群理论进行了更深入广泛的研究,但基本还是围绕霍华德的理论,没有太大突破。到二十世纪五十年代中期,法国一位著名地理学者戈德曼(Jean·Gottman)提出了“城市群”概念,被广大学者接受。他首先认为城市群是一个空间组织,即距离上相近的城市组成,是城市发展成熟阶段的标志。按照他的观点,城市群是在地理上相近的若干城市和大型城市集聚而成的庞大的、多核心、多层次城市集团,是多个都市区的联合体。国内有关城市群理论发展较晚,大概从上个世纪八十年代后期,逐渐有学者引入西方理论,在西方理论的基础上,结合我国区域经济特点,出现了几个代表,主要有陈胜昌的城市空间论、李丽萍的城市体系论、杨连云的经济区域论、周绍森的经济网络论、姚士谋的集合体论、苗玉红的功能地域论、朱丹的城市圈论等。
论文第三部分,中原城市群概况主要论述了中原城市群的基本情况,它是以省会郑州为中心,包括洛阳、开封、新乡、焦作、许昌、济源、平项山、漯河在内共省辖市九个,下辖县级市十四个,县城三十四个,建制镇三百七十四个。本部分介绍了中原城市群的特点,区位优势,资源状况,文化底蕴,市场前景,产业基础;同时本部分介绍了中原城市群对区域经济的促进作用:可以使资源在更大范围内实现优化配置,有利于促进国民经济良性循环等。
第四部分,主要论述中原城市群发展中的问题。首先把中原城市群与周边其他城市群进行比较研究,对比了经济总量、财政收入、投资规模、增长速度、人均水平等方面,由此论述了中原城市群发展中存在的问题:郑州的核心地位不太突出,城市群的整体实力不强,群内产业集群度不高,城市群的经济外向度较低,城市群人口基数大教育水平低,群内经济结构不尽合理,生态环境恶化,体制僵化。
第五部分,找出问题后,本部分主要论述中原城市群发展对策建议。建设大郑州,提高中原城市群首位城市郑州的地位;郑汴一体化先行,为中原城市群开创一体化探索道路;组建郑洛工业走廊,打造工业增长极;打造郑洛焦新特别经济区,形成中原城市群核心。
第六部分是本文的结语,在提出中原城市群发展建议后,笔者也对制约中原城市群的体制机制问题进行了论述。关于政治体制和政府决策机制的问题,往往充满了中央与地方的博弈,同时在群内城市间也有复杂的利益纠葛。解决机制问题不是一朝一夕的问题,需要政治上民主,决策上透明,随着经济的发展,笔者相信河南省委省政府定会贯彻中央中部崛起的战略方针,并抓住机遇,借助中原城市群的发展,以点带线,以线促面,按照科学发展观的指导,带动河南全省经济协调发展,打造和谐社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