话语基调视角下报告文学特写类文本的汉译 ——以Newslore:Contemporary Folklore on the Internet为例

来源 :中国石油大学(北京)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lizq06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报告文学特写类文本从事物侧面进行集中刻画,在硬新闻的体裁特点基础上,更增添了灵活多样的写作手法,更具文学性和可读性,同时态度语料资源丰富,为人们深入了解西方社会生态提供了途径。语域理论作为研究语境的重要理论,对具备鲜明功能特点的文本翻译具有很强的解释力,因为情境特征影响语言的使用。近年来,有关语域理论与翻译的研究一般从三大变量入手,从语场、语旨、语式方面着手分析新闻、法律、文学、经贸类等不同文本,可以有效地指导翻译。但语域理论与翻译研究很少针对其中一项变量尤其是话语基调进行更为深入、全面研究分析。话语基调是风格的体现,新闻语言更具有时代特点,本文从权力、接触、情感三个角度分析原文,对文本的基调进行深入的解读,研究三个变量对翻译中情态词、人称等词语和句式的影响,采取音译、意译、语篇提示等翻译方法可以有效地实现对等,发现基调理论可用于指导翻译。本文所选取的新闻特写中,这种特点较为突出,通过话语基调分析在语言风格上的生动性可以为翻译策略的选择提供依据,保持话语基调的一致性有助于实现交际功能,为其他同类文本提供参考。
其他文献
厄休拉·勒奎恩是美国当代女性幻想小说作家,其幻想小说突破了二元对立的思维模式,不再执着于描写魔法的奇妙和未来科技世界的先进,而是通过幻想小说的体裁来描写现实世界,表现出对人类和世界的关怀。同时,她深受道家思想的影响,将“阴阳平衡”“有无相生”的道家整体思想融入到幻想小说中。勒奎恩对道家思想的重构,为中西文化的交流以及中国传统文化的传播作出了重要贡献。论文除“绪论”和“结语”外,共分为三章。第一章从
退耕还林工程是中国六大林业工程之一,实施至今已近二十余年,主要目的是将过去过度开垦坡地或宜林地重新恢复为森林,缓解因毁林开荒造成的种种生态危机,包括水土流失、土地荒漠化、生物多样性缺失等等。目前来看,第一轮退耕还林工程取得了巨大的成功,但是依然存在着退耕还林工程不可持续的问题,第二轮的退耕还林工程已经开启,那么如何在新一轮的退耕还林工程中巩固成果,并且以更科学的方式展开退耕还林工程实现可持续发展是
本文所探讨的卢卡奇早期指的是从1900年卢卡奇开始自己的文学之路到1923年《历史与阶级意识》出版的这段时期。这一时期,卢卡奇的思想经历了复杂的变化和不同阶段的发展。在1918年11月下旬匈牙利共产党成立后,12月初卢卡奇就加入了匈牙利共产党。这一转变的最为显性体现在:自此,卢卡奇从一个浪漫主义的反资本主义哲学家转变成一个弥赛亚式的革命的马克思主义者;它的最受关注是因为:在成为马克思主义者不久之后
多功能语法形式是指在不同的语言中用不同的语法形式来表达同一语法范畴,同时这样的语法形式又具有两种或者两种以上的语义或功能。因此,多功能语法形式因其复杂性,成为语言学研究领域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シテイル和汉语的“了”、“着”、“过”都既是体标记,也是多功能语法形式,且各自之间有着复杂的对应关系。シテイル和汉语的“了”、“着”、“过”的各功能之间是如何联系起来的?シテイル和汉语的“了”、“着”、“过”
技术社会的发展有两种可能性:一是世界完全被技术掌控,异化成为社会常态;二是新的美好世界出现,社会和谐自由地向前发展。出于对第一种可能性的思虑,马尔库塞急切地寻找能够消除异化的方式,而对“否定”意义的研究成为其理论的起点,否定性的社会批判理论即是他初期的研究成果。从第二种可能出发,马尔库塞意识到改变社会不仅要消除异化,更重要的在于如何在现实世界的基础上建立自由世界。在马尔库塞看来,外在的暴力革命不能
当前,“中国文化走出去”和“一带一路”政策为中国典籍英译提供了契机,而记载着诸多科技成就和经验的中国科技典籍不失为颇具价值的选题之一。本文以任以都和孙守全夫妇翻译的具有良好译介效果的科技典籍《天工开物》英译本为研究对象,以该译本中的显化现象为切入点,语言哲学家John Perry教授提出的“未明说成分理论”(Theory of Unarticulated Constituents)为理论框架,重点
本文以朱世瑞的《水想Ⅱ》和郭文景的《竹枝词》两部作品为例进行详细分析,借鉴前人优秀创作经验,将这种结构性变速原则运用到笔者自己创作的音乐作品《湘江晓望》中,同时剖析自己的创作心得。文章分绪论、本论和结论三个部分:绪论部分对结构性变速原则进行了简要概述。本论有四个章节:第一章节主要介绍了结构性变速原则的概念以及阐述了跟西方程式化的曲式结构原则之异同;第二、三章节详细的论述结构性变速原则在中国当代民族
刑事强制医疗程序率先引进了具有里程碑意义的强制医疗司法审查制度。作为新兴的一个刑事诉讼程序,该程序具有很大的空间需要改进。由于立法认识的不同,该程序强调防守社会,而忽略对社会的回归价值。程序的诉讼化理念尚未贯穿于程序的始终,因此,该程序具有明显的行政化特征。这一问题在解除强制医疗程序中尤为突出。解除强制医疗程序采用完全的行政决定的模式,精神病人几乎没有任何程序性权利,甚至没有实质性的监督机制和救济
随着我国对中国文化走出去战略部署的推进,中国文学外译研究的发展逐步受到重视,这有助于让世界了解中国、增强国家软实力。本文选取郑世平所著《1980年代的爱情》英译文本为研究对象,以系统功能语法中的人际功能理论为依据,分析该文学文本中的人际功能,旨在准确挖掘原作中的人际意义,使其能够在译文中体现出来,以揭示系统功能语言学对文学翻译的指导意义。文学翻译中的人际意义体现在对话及作者对人物、场景和人物心理等
本文将中国近代法律史中典权的诞生历程视为一种话语的构建历程理解。它乃由近代中国特定的内外压力所催生,与更早前的历史进程干系不大。其中所构建的话语在开始之前便已深陷当时最主流、最强势的线性进步观念之中,有应激性、形式化等特点,并且其叙事明确自晚清始。在清末变法运动中,关于变法运动宗旨问题的争论确立了一种兼顾中西新旧、追求至善、极具包容力的近代化叙事框架,此后典权话语构建进程再未超出其外;但《大清民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