气候敏感度的不确定性及其对气候预估的影响

来源 :中国科学院大学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QQ2009sunboy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气候敏感度是温室气体强迫下气候系统如何响应的核心问题,其不确定性对历史气候变化的模拟以及未来气候预估都有重要影响。本论文利用第五次耦合模式比较计划(CMIP5)的敏感度基准试验和预估试验,通过多模式比较,分析了气候敏感度、气候反馈的不确定性,并针对气候预估中的关键问题(“2℃阈值”问题、海温增暖型和南亚夏季风预估)探讨了气候敏感度的不确定性对未来预估的影响。主要结论如下:  一、从温度时间演变方程的角度理解海洋热吸收对时间尺度的依赖性  对能量平衡方程和包含温度随时间演变的热力学方程(简称为时变方程)的分析表明,在瞬态响应过程中,上层海洋热吸收与温度的变化并没有简单的线性关系,因此不能通过能量平衡方程反映出来。时变方程中对温度变化的显式表达给出了上层海洋热吸收的信息,而深海的热吸收作为负反馈的一部分包含在气候总反馈中,是衡量“瞬态气候响应(TCR)”的重要指标。时变方程的数值解显示,气候系统对强迫响应的特征时间尺度τ和深海热吸收效率κ是气候系统的两个特征量,能够分别描述百年尺度内上层海洋和深层海洋的热吸收作用。上层海洋的热吸收与τ和辐射强迫的增长率有关,而深层海洋温度变化的时间尺度远大于百年,因此其热吸收可近似为表层温度变化的线性关系,比例系数即为κ。多模式结果显示,在历史气候模拟和未来百年的预估中,与τ有关的上层热吸收虽然比深海热吸收小,但仍不可忽略。  二、不同响应阶段的气候反馈对平衡态气候敏感度不确定性的贡献  在“Gregory回归法”的框架下,对多模式平衡态气候敏感度(ECS)的不确定性的分析表明,中国四个气候/地球系统模式在快、慢响应阶段的气候反馈存在明显的区别。快响应阶段(4倍CO2强迫下头20年的响应),反馈的差异主要来源于晴空长波反馈;在慢响应阶段(快响应之后),则主要来源于晴空短波反馈。四个模式ECS的差异主要由快响应阶段的气候反馈贡献,其次来源于慢响应阶段。CMIP5多模式的结果则反映了快、慢响应阶段内反馈强度均主导了温度响应的不确定性。快响应阶段中晴空反馈过程的贡献最大,而慢响应阶段中短波云反馈过程的贡献最大。快响应阶段中有效辐射强迫与反馈强度之间存在显著的负相关关系,而在慢响应阶段两者相对独立。基于“Gregory回归法”导出的各反馈过程之间存在较强的相互作用。  三、多模式预估“2℃阈值”到达时间的不确定性  多模式集合(MME)在RCP8.5、RCP6.0和RCP4.5情景下预估全球地表平均气温(GMST)相对于1861-1890年增温到达2℃的时间分别在2039、2054和2049左右。由于RCP2.6情景中减排的强度很大,其增温不会超过2℃。到达阈值时间的概率分布有明显的偏斜度,最晚到达时间较难确定。陆地增温速率在不同情景中的差异较小,而排放情景越强,海洋的增温速率越快。北半球中高纬度地区增暖的速率最快,主要由北半球的春、秋、冬三季贡献,东南太平洋、北大西洋和南大洋的增暖速率最慢,特别在北半球冬季表现最显著。低纬增温到达阈值的时间没有明显的季节变化特征。对比1961-2014年观测和模拟的温度变化与外强迫的关系表明,MME高估了外强迫引起的增暖。利用观测资料给出的敏感度进行预估,或对多模式预估的结果进行订正,两者一致显示在RCP8.5情景下到达2℃的时间在2050年左右,仅比MME的结果推迟10年;但在RCP4.5情景下增暖可能不会超过2℃。  四、与气候敏感度有关的海温增暖不确定性模态的形成机制  模式间经验正交函数(EOF)分析表明,海温响应不确定性的EOF1呈现全球一致增暖的特征,同时存在显著的增暖分布型,与气候敏感度的不确定性密切相关。海洋动力过程对EOF1海温型的形成起重要作用。在热带主要是与赤道附近纬向风异常相联系的海洋平流的过程的贡献,而热带外则与气旋/反气旋式环流相联系的Ekman热输送异常有关。热带的环流异常由Walker环流的减弱主导,表现出斜压结构,而热带外环流异常则表现为准定常正压Rossby波的垂直传播,呈现正压结构。太平洋热带外地区的异常Rossby波在南北半球呈不对称分布,北半球受热带波源影响,南半球则来自与南极环状模加强有关的西风带扰动。热带对流激发的向热带外传播的波动与西风急流的相互作用在热带外海温型形成中有重要作用。海温响应的EOF2不确定性模态与高纬的海冰和中低纬的层云响应有关,EOF2和EOF3也受大气环流异常导致的海洋热输送的影响。  五、南亚夏季风环流和降水预估的不确定性与气候敏感度的关系  在RCP4.5、RCP8.5和4×CO2三种情景下南亚夏季风(SASM)环流和降水对温室气体强迫的响应表明,预估的环流减弱,而降水增加,但均存在很大的不确定性。环流的变化与ECS密切相关,ECS越大,环流减弱越强。热带对流层上层的增暖导致海陆热力差异的减小,以及Walker环流的减弱激发的Gill响应是SASM高低层环流同时减弱的主要原因。因为增暖下垂直水汽平流的动力效应(环流减弱)和热力效应(水汽梯度增加)相互抵消,SASM降水响应与ECS的关系不显著。赤道中西太平洋增暖对SASM降水响应的不确定性有重要贡献。中西太平洋对流的增强引起赤道以南海洋大陆地区的对流抑制,下沉运动在低层辐散携带水汽越过赤道在中南半岛辐合,导致降水增加;赤道西太平洋的对流加热通过Gill响应在西北太平洋上层出现增温的极大值,减弱了SASM区域纬向的温度梯度,进一步减弱了季风Hadley环流,印度半岛出现北风异常,导致降水减少。因此印度半岛和中南半岛的降水表现出反相关关系。
其他文献
随着经济的发展和机动车保有量的增加,城市大气污染已成为全球关注的热点问题之一。目前我国正处于经济高速发展期,中东部地区正在遭受着严重雾霾天气困扰的同时,西部地区的大气
本文旨在探讨如何从观测资料中分离行星波信号与重力波信号,并在此基础上分析重力波和行星波活动的长期特征。  传统的利用高分辨无线电探空资料研究重力波活动的分析工作基
笔者出差西安市,偷闲参观碑林博物馆时,幸遇一古代“官箴”石刻原物,上书:“吏不畏吾严,而畏吾廉;民不服吾能,而服吾公。公则民不敢慢,廉则吏不敢欺。公生明,廉生威。”这是
准确的国情分析和科学的决策理念———学习党的十五大报告中关于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论述陆剑杰1978年以来,我们党逐渐形成了我国正处在并将长期处在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国情判断,明
本论文第一部分对中国科学院大气物理研究所大气科学和地球流体力学数值模拟国家重点实验室发展的气候系统模式FGOALS_g1.1的极地气候模拟现状进行了较为系统的评估。结果表
土壤湿度维系着陆地上的生命,是陆地植物生长的基本条件。对于地球科学领域,它还有着其他重要作用:土壤湿度不仅是联系地表和大气间水和能量交换的重要纽带,而且也控制着降雨过程
“领导就是服务”思想探要于淑云“领导就是服务”是邓小平在1985年全国教育工作会议上提出的一个马克思主义领导观的重要命题。这一命题所蕴涵的根本思想及其在社会主义现代化建
[Objective] The aim was to investigate the distribution and infection situations of VA mycorrhizal fungi in 13 traditional Chinese medicines produed in Chongqin
利用基于高精度GPS和到达时差技术的自制多站同步宽带电场变化三维闪电定位系统,对闪电三维时空特征进行分析,该系统以微秒量级的时间分辨率定位闪电击穿放电过程辐射脉冲发生
酸雨是东亚非常重要的环境问题。本文利用东亚酸雨监测网长期酸雨监测数据分析了东亚酸雨的现状和变化趋势;在此基础上,应用区域空气质量模式(NAQPMS)对2004年东亚地区主要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