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轭端基和电极材料对σ-π型分子整流性能影响的第一性原理研究

来源 :山东师范大学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fortown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随着传统的硅基半导体电子器件濒临尺寸极限,在纳米尺度以单个分子为基本组成单元设计并制备体积更小、响应速度更快、能耗更低的单分子电子器件是解决电子器件继续小型化困难的方案之一。近几十年以来,众多科研人员通过发展实验技术手段和完善理论研究方法,研发出分子整流器、分子开关、分子场效应管、分子导线、分子自旋过滤器、分子传感器等一系列功能性分子器件。具有单向导通功能的分子整流器(又称为分子二极管)因其在分子电路中的重要作用吸引了科研人员的目光并且取得了长足进展。基于自组装单层膜(Self-Assembly Monolayers,SAMs)实验技术,一系列由一个烷烃硫醇骨架(HS(CH2)n,缩写为SCn)和一个共轭端基组成的σ-π型分子被合成出来并应用于分子二极管,科研人员已经观测到这一类分子具有很高的整流比。为了继续提升这类分子整流器的整流性能,应对影响σ-π型分子整流性能的关键因素(例如共轭端基、电极材料、共轭端基与电极的夹角、前线分子轨道与电极费米能级之间的相对位置、电极费米能级附近前线分子轨道的数目、烷烃链的长度以及施加的偏压等)进行深入研究。本论文利用基于密度泛函理论的非平衡格林函数方法,系统研究了共轭端基和电极材料对σ-π型分子整流性能的影响。首先,具体讨论了共轭端基(二茂铁基团,Fc或双二茂铁乙炔基团,Fc-C≡C-Fc)和电极材料(Ag电极或Pt电极)对单分子二极管输运性质的影响。在此基础上,从理论上设计了具有极高整流比的双联吡啶乙炔基十一烷烃硫醇分子。本论文具体的研究内容和结果概括如下。1.共轭端基和电极材料对共轭基十五烷烃硫醇分子整流性能的影响设计并制备具有良好整流性能以及很高稳定性和重复性的单分子二极管是分子电子学的重要研究方向。相比于其他分子二极管,基于σ-π型分子的分子二极管的整流比得到很大提升。影响这一类分子整流器件电荷输运性质的诸多因素中,共轭端基以及电极材料尤为重要。在该工作中,利用基于密度泛函理论的非平衡格林函数方法,我们研究了共轭端基(Fc或Fc-C≡C-Fc)以及电极材料(Ag电极或Pt电极)对σ-π型分子整流性能的影响。计算结果表明,当电极材料一定时,相比于二茂铁基十五烷烃硫醇分子(SC15Fc),双二茂铁乙炔基十五烷烃硫醇分子(SC15Fc-C≡C-Fc)的整流比可以提高大约30倍;当σ-π的分子共轭端基一定时,用对称的Pt电极替换对称的Ag电极,单分子二极管的整流比的最大值可以提高一个数量级。进一步分析表明,前者整流比的增加是由于当Fc基团被替换为Fc-C≡C-Fc基团,电极费米能级(EF)附近电子隧穿轨道的数目增加造成的;后者整流比的增加是由于S-Pt键比S-Ag键的耦合强度更强导致Pt电极上电子隧穿轨道更靠近EF,使正向偏压下的电流值更大。我们的计算结果不仅成功解释了实验上所观测的现象,还为进一步提升σ-π型单分子二极管的整流性能提供了理论指导。2.电极材料对双联吡啶乙炔基十一烷烃硫醇分子整流性能的影响基于σ-π型分子,如何设计出整流性能更高的分子二极管是科研人员深感兴趣的课题。根据σ-π型分子共轭端基和电极材料对这类单分子二极管的电输运性质的影响,为了增加EF附近电子隧穿轨道的数目,我们设计了新的σ-π分子—双联吡啶乙炔基十一烷烃硫醇分子(SC11BIPY-C≡C-BIPY)。利用基于第一性原理的非平衡格林函数方法,讨论了电极材料(Ag电极或Pt电极)对SC11BIPY-C≡C-BIPY分子二极管整流性能的影响。计算结果表明,当电极材料为Pt电极时,SC11BIPY-C≡C-BIPY分子二极管的整流比能达到8.6×10~6。我们的工作通过设计σ-π型分子共轭端基以及优化电极材料,进一步证实了EF附近电子隧穿轨道的数目及其位置对这类分子二极管整流性能的影响,为σ-π型单分子二极管整流性能的调控提供了理论依据。本论文共由以下五章内容组成:第一章为综述部分,主要介绍了分子电子学的背景、分子整流器以及σ-π型分子整流器件的研究进展。第二章介绍了用于多电子体系电子结构的计算的理论方法—密度泛函理论(Density Functional Theory,DFT),以及分子器件电荷输运所用到的非平衡格林函数方法(Nonequilibrium Green’s Function Method,NEGF),同时还介绍了采用密度泛函理论和非平衡格林函数方法求解分子器件电荷输运的自洽迭代过程。第三章和第四章介绍了利用上述理论方法所开展的具体工作以及对结果的讨论。第三章分别研究了共轭端基(Fc基团或Fc-C≡C-Fc基团)以及电极材料(Ag电极或Pt电极)对σ-π型分子整流性能的影响。第四章研究了电极材料对双联吡啶乙炔基十一烷烃硫醇分子整流性能的影响。第五章对本文工作做了全面的总结以及对分子整流器件的发展进行了展望。
其他文献
白光有机发光二极管(White Organic Light-Emitting Diodes,WOLEDs)由于其在显示器件、固态照明和分子传感器等方面的应用潜力而受到人们的广泛关注。为了尽可能覆盖可见光区域(380-780 nm),实现WOLEDs的典型方式是由基于两互补色(蓝橙或蓝黄)或者三原色(蓝绿红)的发光体组成。而由于发光材料的发射光谱相对较窄,这使得大部分WOLEDs通常由多个发光材料的
高质量的二维半导体异质结构是微电子学和光电子学发展的重要物质基础,为新型器件应用和基础研究提供了新的机遇。在各种异质结构集成策略中,范德瓦尔斯集成更有利于创建具有高质量界面的二维异质结构,因为它可以在没有晶格和处理限制的情况下,通过微弱的范德瓦尔斯相互作用将完全不同的材料物理地组装在一起。由于不要求合成相容性,目前的范德瓦尔斯集成法在选择不同材料的晶格结构上比传统的生长方法更灵活,它在创造人工异质
高分子聚合物具有质量轻、力学性能好、电绝缘性能优秀以及制备成本低等特点,可广泛应用于能源、化工、电气、机械等领域。但聚合物的热导率通常较低,导热性能和热稳定性较差,这在一定程度上限制了聚合物的应用范围。在聚合物中添加高导热填料可以提高材料的热导率,而填料与填料、填料与基材之间的界面是影响聚合物复合材料热导率的重要因素,因此认识并研究聚合物基纳米复合材料中界面对热量输运的影响具有重要意义。本文以氮化
目前,量子计算,生物计算等前沿技术受到人们越来越多的关注,这些技术有望突破传统计算机的限制,解决更为复杂的问题。纳米孔技术是进行分子信息检测与读取的重要手段,在医学领域与生物计算领域都能发挥巨大作用。该技术通常基于样本的电信号特征对分子进行检测,具备灵敏度高、分辨率高、无需标记等优点,尤其是DNA自组装技术与纳米孔技术相结合的自组装纳米孔技术,分辨率更高,能检测更小的分子信息。本文将氮化硅固态纳米
PM2.5是我国目前大部分城市的首要污染物,尤其在我国北方地区,秋冬季发生的雾霾事件严重影响了民众的生活及健康。PM2.5来源复杂,既包括一次污染物又包括二次转化后的污染物,因此其来源解析技术也需全面考虑。而不同模型在开展PM2.5来源解析上均具有优缺点,如何获得准确的PM2.5来源解析结果是目前亟需解决的科学问题。本研究以典型污染城市-长治市为例,分别使用CMB及CMAQ模型开展PM2.5来源解
电磁感应透明(electromagnetically induced transparency,简称为EIT)现象自上世纪被发现以来成为了人们主动调控介质光学性质的重要手段之一,其可以显著增强光与相干介质的线性及非线性相互作用,使得弱光非线性效应得以实现。近年来,EIT在光波群速度减慢、光存储、光开光、光孤子等领域均具有重要的应用。其中,基于EIT机制的光存储因其优异的存储性能和广阔的应用前景近来
在以深空探测为代表的极端服役环境下,为保障电子器件等有效载荷的正常运行,需要一些承载零部件具有相应的防辐射性能。本文以重金属钽、轻金属镁、铝为研究对象,采用室温轧制的方式,研究Mg-Al-Ta复合金属板材的成形、组织及力学性能,为开发新型防辐射金属结构材料奠定基础。以AZ31B、纯钽、铝箔为实验对象,详细研究轧辊速率(80-150r/min)、轧制道次(1-3)、轧制压下量(20-90%)等叠层冷
期刊
几十年来,铝合金因其优良的特性被广泛应用。但是近几年铝导线腐蚀带来的危害使得人们开始注意铝导线的耐蚀性。本文以硬铝线和电缆用软铝合金导体为研究对象,添加Ni、Mo、Nb等元素来改善铝及铝合金导体的耐蚀性。以导电率、抗拉强度、屈服强度及硫酸铜滴定穿透时间等指标对微合金化铝及铝合金导体进行综合评价,并借助OM、SEM、EDS观察分析第二相,对其腐蚀机理进行了分析,结论如下:(1)适量Ni、Mo、Nb可
为了有效地改善环氧复合材料的性能问题,已将多种具有高热导率和良好电绝缘性的无机颗粒应用于热固性或热塑性聚合物以提高复合材料的导热绝缘性能。近年来,许多科研人员热衷于研究构建填料的有序网络。目前对于碳化硅颗粒磁化处理对环氧复合材料击穿、介电和导热性能的影响探究极少,因此该研究具有重要意义。由于碳化硅有若干晶型,而不同晶型的理化性质存在一定差异。本文选用最常见的α-SiC、β-SiC进行不同比例不同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