胶合竹-混凝土组合梁长期持荷性能研究

来源 :湖南大学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yp7611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胶合竹梁是现代竹结构的基本受力构件,对建筑结构跨度和室内净空高度有重要影响,而胶合竹梁抗弯刚度低、变形大,极大地限制了竹结构的跨度与应用范围,已成为制约现代竹结构发展的瓶颈性问题。借鉴胶合木-混凝土组合梁(TCC)的研究成果,研发胶合竹-混凝土组合梁(BCC),是解决这一问题的重要方向。在长期荷载作用下,竹/木材料具有显著的蠕变,混凝土板及连接件本身也存在徐变,这些因素都使得组合梁在工作过程中的挠度随持荷时间的增长而增加,对其正常使用极限状态(SLS)的影响不可忽视。考虑到连接件的存在,混凝土板与竹木梁并不能自由变形,会持续产生内力重分布,使得组合梁的长期变形计算相比于一般构件更为复杂,这一直是BCC/TCC研究的难点。
  本论文对BCC长期持荷性能开展试验研究,主要对多种连接件和典型BCC足尺梁开展长期荷载试验研究,探讨了BCC梁长期变形计算方法,并研究了长期荷载作用对组合梁剩余性能的影响。主要研究工作与成果如下:
  (1)冲切钢板网(SM)、螺杆(SC)、凹槽连接件(NC)、预紧力凹槽连接件(PNC)、以及新型RPC-钢复合连接件制作8组双面剪切试件,开展室内环境下的长期荷载试验,持荷时间不少于9个月,测量其滑移-时间关系曲线,以此评估连接件的长期性能。结果表明:在持荷的前30天内,界面滑移增长相对较快,随后,滑移增长逐渐减缓,并在持荷约200天后,基本达到稳定状态;环境温度和湿度对连接件的滑移发展有一定影响,表现为相应时间段内滑移-时间曲线的波动,但在室内条件下,波动幅度相对较小。从滑移增量来考察,SC连接件的长期持荷性能突出,而RPC-钢复合连接件的长期持荷性能相对较低。
  (2)选择冲切钢板网(SM)、螺杆(SC)、凹槽连接件(NC)、预紧力凹槽连接件(PNC)、以及两种RPC-钢复合连接件,制作8根BCC梁,开展室内环境下的长期抗弯试验。试验结果表明:在持荷的前30天内,跨中挠度增长加快,随后,其增长速率显著降低,在持荷约550天后,挠度基本稳定下来;环境温度和湿度对BCC变形发展有明显的影响,表现为跨中挠度-时间曲线随温度和湿度变化产生较为明显的波动,且秋、冬两季的波动幅度和增长速率大于春、夏两季。在本文试验条件下,持荷约700天后,各BCC梁的长期跨中挠度是其初始挠度的2.03~2.73倍。
  (3)基于Burgers模型和双链Kelvin模型,提出连接件蠕变本构模型,对连接件的长期变形进行预测。结果表明,双链Kelvin模型的预测准确性相对较高。采用所提出连接件蠕变模型,对现有的折减刚度法进行修正,利用修正后的折减刚度法计算BCC梁长期挠度,并对BCC梁的长期变形进行了预测。结果表明,该计算方法可以较好的预测BCC梁在长期荷载作用下的最终挠度和挠度增长趋势,预测精度明显优于现有方法。基于新的折减刚度法对BCC梁长期变形进行了预测,结果表明,采用典型连接件的BCC梁在承受准永久设计荷载作用下,其在设计基准期内的挠度满足SLS下控制挠度的要求。本文建议BCC梁的长期荷载上限,可按其短期荷载下的极限承载力的10%取值。
  (4)分别对长期荷载作用后的连接件和组合梁开展推出试验与抗弯试验。结果表明:长期荷载作用后的各种连接件,其抗剪承载力和抗滑移刚度出现不同程度退化,其退化程度与连接件类型相关,其中现浇式连接件退化幅度相对较大,装配式连接件的抗剪性能退化幅度较小;而相对于基准试件,BCC梁在长期荷载作用后的剩余抗弯承载力和抗弯刚度都有小幅度提高,但延性有所降低。
  本研究初步揭示了BCC梁在长期荷载下的变形发展规律及长期持荷后的剩余性能,为BCC梁的设计和应用提供了基础性依据。
其他文献
装配式建筑是我国建筑行业未来发展的重要方向,大力发展装配式建筑能够推动我国建筑行业的升级转型。虽然目前国内学者研究了很多装配式墙体,但是涉及到砌体结构的相关装配式研究却较少,而我国村镇地区的建筑很多都是现场砌筑的砌体结构,这类砌体结构在人工砌筑时会耗费较高的人力成本和较长的建设时间,同时也具有工期不稳定、施工方法复杂、以及成品质量无法控制等诸多缺点。同时,国内现有的大部分的墙材厂家生产成本高,收益
人口的持续增长和城市的不断扩张使混凝土需求量逐年增加,混凝土的大量生产导致了对天然砂石骨料大量的消耗。将海砂和再生粗骨料应用于混凝土结构具有极大的社会和经济价值。  再生混凝土存在孔隙率大、吸水率大、界面过渡区薄弱等天然缺陷。而海砂混凝土由于Cl-含量较高,存在易被腐蚀、耐久性差等问题。针对这些问题,本文提出了GFRP约束纤维增强海砂再生混凝土这一组合结构。将短切纤维掺入再生混凝土中,可有效改善混
作为工程结构振动领域中的反问题研究,有效识别车辆荷载对于评估桥梁结构的性能状态具有重要意义。现有测试技术大多依赖于桥梁动态称重系统(Bridge weigh-in-motion, BWIM)开展。针对其所存在的硬件设施成本较高及安装维护过程需全面或部分封闭交通等不足之处,提出了一种基于深度学习理论及机器视觉技术的桥梁上车辆荷载识别技术,为无需BWIM系统支撑的中小型桥梁结构性能监测研究提供新思路。
我国城市化和工业化进程的推进带动着建筑产业的迅速发展,老旧建筑物的拆除产生了大量的建筑垃圾,其中废弃混凝土和废砖含量达到60%以上,若能将这部分建筑垃圾合理再利用,对于实现建筑垃圾资源化具有重大意义,因此,本文使用废弃混凝土和废砖制成的再生粗骨料(RecycledCoarseAggregates,简称RCA)配制成再生混凝土,研究了再生混凝土的工作性能以及收缩性能,并进一步以再生混凝土为原料制作了
剪力墙是高层建筑钢筋混凝土结构中最重要的耗能和抗侧力构件。已有研究表明,在剪力墙中设置暗支撑可以有效提高其承载力、延性及耗能能力,并改善传力路径,如何使带钢板暗支撑的钢筋混凝土剪力墙的抗震性能进一步提高,本文提出了两种方式,其一是采用具有高延性和高韧性的高阻尼ECC材料来浇筑墙身,其二是在暗柱区域配置具有高抗拉强度和线弹性力学性能的CFRP筋。为研究这两种改善剪力墙抗震性能的方式,本文完成了1片高
学位
结构抗震混合试验方法将数值模拟与真实试验相结合,将结构中强非线性的构件进行真实试验,其余部分利用计算机进行数值仿真,能够准确获得结构的地震反应。然而,随着结构的复杂化程度加大,数值子结构中强非线性的构件数量增多,只取其中一个构件进行试验实测的混合试验效率会逐步下降。为提高混合试验方法的精度和效率,本文基于离线模型参数修正提出一种新的结构混合试验方法。从获取结构系统层次地震响应的目标出发,该方法先从
学位
地震是现阶段人类面临的最大自然灾害之一,大震对框架结构的损害十分严重。以往关于地震作用下框架结构的研究主要集中在水平地震作用时,而某些实际震损分析表明竖向地震产生的轴力变化给框架结构构件性能可能带来较大的影响。本文开展对轴力变化时特别是竖向地震作用引起轴力变化时钢筋混凝土柱抗震性能的研究,主要完成了下列工作:  首先,根据现行规范设计了一7层3跨平面RC框架作为原型,取其在双向地震作用时轴力变化幅
目前,胶合木/竹-混凝土组合梁(Timber/Bamboo-concretecompositebeams,简称TCC/BCC梁)的研究与应用主要集中在混凝土板的“湿”连接方面,即上部混凝土板通过现浇方式与木/竹梁结合在一起,其在施工效率、力学性能及长期变形等方面存在明显缺陷,而基于“干”连接的装配式组合梁可以有效克服上述问题,是TCC/BCC研究的新方向。设计出同时具备高刚度、高承载力、高延性,且
学位
随着我国科技的发展,桥梁建设水平的不断提高,为了加快城际之间的交流与发展,桥梁正在扮演着重要的角色。尤其是大跨度桥梁,具有较强的跨越能力,是跨越山谷、江海的首选桥型。但在强地震作用下,其一旦受到破坏,将给人们带来不可估量的生命财产损失。鉴于此,需要重视大跨度桥梁的抗震性能,同时对其减震措施的研究也显得非常重要。本文提出了一种新型非线性限位器减震措施,并对其进行了数值分析以及结合一座双塔不对称混合梁
随着我国城镇化建设和旅游景区开发的推进,以玻璃桥面为代表的人行桥建设方兴未艾,且呈现出“刚度小、质量轻、阻尼低”的特点,结构外形也更加奇特。本文以两座典型的索支撑人行桥结构为对象,通过风洞试验和有限元分析研究了二者的风致与人致振动响应,并研究了常用的调谐质量减振器(TMD)的参数设计与优化方案。完成的主要工作和成果如下:(1)通过气弹模型或节段模型风洞试验发现开槽变截面主梁单悬臂斜拉人行桥的颤振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