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海内城填充式住宅设计研究

来源 :同济大学建筑与城市规划学院 同济大学 | 被引量 : 1次 | 上传用户:nongfeng4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上海的内城住宅呈现出相对单一的成片式开发模式,尽管这种模式在当今的中国背景下具有其必然性和合理性,但是它也暴露出了忽视住宅和城市之间的关系的问题,导致了住宅破坏城市结构的局面。与此同时,欧洲的内城住宅则更多地呈现出一种填充式的发展模式,通过谨慎的插入来弥合城市的空隙,利用住宅激活城市。随着上海的发展,内城填充式住宅的需求随之出现,而这正是本文研究选题的原因之一。上海和欧洲这两种不同的内城住宅模式具有迥异的特征,论文前半部分的比较性阐述和分析揭示了它们不但在具体的案例上具有差异,而且在抽象的规模、边界、朝向、密度和功能等模式方面也存在着不同。然而,秉着求同存异的原则,欧洲的内城填充式住宅发展仍旧能够为上海的内城成片式住宅开发彰显其意义。虽然有着国情体制方面的困难,但是上海的内城填充式住宅依然由于诸如旧城改造、工作/生活方式改变等社会的转换而充满了潜力。通过借鉴欧洲的经验,例如混合开放、政策扶持等,论文的后半部分在阐释内城成片式和填充式住宅定义、特征的基础上,提出了上海内城填充式住宅设计的一系列概念设想,涉及形态、朝向、密度、选址、界面等方面。本文的研究试图能在上海成片式住宅开发的途径之外,再寻找到一条填充式发展的道路,形成符合上海需求的以成片式开发为主、辅以填充式发展的内城住宅方式。当然,对于上海内城填充式住宅这一新生事物的探索总是具有乌托邦的色彩,而它驱使着今后的研究进一步聚焦于其可行性上。不管如何,希望这篇论文能够成为对上海住宅发展一个富有意义的再思考。
其他文献
自二十世纪二十年代以来,Kudamm大街双剧院地块的沿街空间一直被Theater am Kurfurstendamm和Kom(o)die两家剧院牢牢占据。七十年代初期,KudammKarree商业综合体在双剧院的背后
Talad Bangkhen社区位于曼谷市区北边,处于繁华地段,占地72,000平方米(约108亩),是一座建于1872年华人社区,是首批移居曼谷的潮汕人聚居地。社区临河而建,里面设有医院,幼儿园,祭拜祖
众所周知,藏传佛教在西藏地区有着深远的影响,寺院建筑也因此成为藏式传统建筑的一个主要的建筑类型。哲蚌寺是现存最大的藏传佛教寺院,也是格鲁派三大寺之首,就建筑现状看,它是藏
随着国内大部分城市轨道交通建设步入网络化时代,在社会、经济、文化以及技术等多方面因素的共同影响下,轨道交通地面建筑物成为城市元素的组成部分,甚至是城市景观的标志物,作为
当代,西方发达国家已经进入后消费时代,消费成为一种日常生活方式,文化消费逐渐成为后现代消费文化的核心。消费时代的中国当代文化地产同样经受着消费文化大潮的冲击,呈现出
本文通过对建筑与景观形态的研究,探讨将两者进行整合的理论与策略。 本文首先阐述了研究的缘起和背景,并对相关概念做出了界定。本文从环境的角度来理解景观,其定义为人类集
发展小城镇在中国推进其城市化进程中有着特殊的历史意义和地位。中国有14亿人,其中9亿在农村,只是我国的基本国情,在这个基本国情之下,中国的城镇发展只能走大中小城市与小城镇
随着人们生活水平的提高,以及生态环保意识的深入,人们关注的重点,不再是先进的科技成果,而是与自身日常生活密切关系的生活空间。面对巨大的环境压力、能源压力,节能工作全面展开
城市街道景观是城市景观的重要组成部分。街道作为城市公共空间的第一构成要素,既是城市物质骨架,又是城市生活的空间,是人们感知城市的主要场所。作为城市的骨架,城市道路网络格
改革开放以来,随着国民经济的持续、健康、高速发展,我国居住区规划建设取得了举世瞩目的成就。进入21世纪,以人为本,构建和谐社会成为时代的主旋律。在居住区的各个组成部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