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
:
本文综述了放线菌分类的目的和放线菌在人类实践活动中的作用,回顾和分析了放线菌分类学的简史和进展,介绍了当前放线菌多相分类研究中所采用的技术方法及适用范围。本文最重要的部分是对分离自西藏卡拉山地区的14株放线菌进行多相分类及其抗肿瘤活性研究的初步工作。从西藏卡拉山地区土样分离到了40株放线菌,挑选14株典型菌株进行了多相分类研究。研究内容包括:形态和培养特征观察、生理生化特性测定、细胞化学组分分析以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本文综述了放线菌分类的目的和放线菌在人类实践活动中的作用,回顾和分析了放线菌分类学的简史和进展,介绍了当前放线菌多相分类研究中所采用的技术方法及适用范围。本文最重要的部分是对分离自西藏卡拉山地区的14株放线菌进行多相分类及其抗肿瘤活性研究的初步工作。从西藏卡拉山地区土样分离到了40株放线菌,挑选14株典型菌株进行了多相分类研究。研究内容包括:形态和培养特征观察、生理生化特性测定、细胞化学组分分析以及16SrDNA全序列分析,从表型、基因型及系统发育三个方面对14株供试菌的分类地位进行了初步确定。结果表明,全部菌株都属于链霉菌属,很多菌株都含有链霉菌属特征性糖,14株菌液化明胶能力较强,其中具有牛奶凝固和胨化及产硫化氢阳性的菌株均占46.1%,淀粉水解阳性的菌占30.3%。从系统发育结果来看,虽然14株供试菌都属于链霉菌属,但从形态和生理生化特性分析,几种供试菌同已知菌存在着差别。如850040与Streptomyceshumidus的相似性有98%,但生理生化方面Streptomyces humidus不产生色素,而850040却产生可溶性色素;Streptomyces humidus不产生硫化氢,而850040却产生硫化氢等,需要通过DNA-DNA杂交实验来进一步确定该菌株的分类地位。通过噻唑蓝(methylthiazoletetrazolium,MTT)法从40株放线菌中筛选得到了1株具有抗肿瘤活性的菌株Z851031,其发酵液的细胞抑制率大于80%以上,对金黄色葡萄球菌、枯草杆菌和酿酒酵母的生长也有抑制作用。用薄层层析的方法分析其脂相成分,紫外全波长扫描结果显示,在210.65nm处有一吸收峰,在280nm处有台阶样吸收特征,类似于calicheamicin。Z851031菌属于链霉菌属,可能为Streptomyces.GW25-5的一个新的分离菌株,需要通过DNA-DNA杂交来确定。
其他文献
生态环境是人类生产生活的基础,密切关系到当代人和后代人的生存福祉。我国在经济建设过程中虽然取得了巨大成就,但同时也伴随着严重的生态问题。由于生态问题具有复杂性和整体性的特征,无法由某个政府独立而且有效的解决跨区域生态问题,生态有效治理迫切需要政府间的合作。府际合作包括了纵向政府之间和横向政府之间以及政府各个部门之间的合作,由于合作过程中不同主体之间的利益具有多元化的特征,加之生态环境的跨地域性和封
金属卤化物钙钛矿作为一种新型半导体材料,由于其具有发光效率高、光谱可调、可溶液加工及成本低等优点而受到广泛关注,被认为是下一代显示和固态照明的理想候选材料。基于多量子阱结构(MQWs)的准二维钙钛矿材料可以有效地将激子限制在阱内,有利于辐射复合发光,因此在钙钛矿发光二极管(Pe LEDs)中得到了广泛应用。然而,准二维钙钛矿薄膜的晶粒尺寸较小、晶界多,存在大量晶界缺陷;且基于溶液法制备的钙钛矿薄膜
针对某防爆铲运车传动轴万向节在工业性试验过程中出现强度不足这一现象,应用三维软件,有限元分析软件和疲劳寿命分析软件等工具,对传动轴模型进行网格划分、模态分析、寿命预测,进而获得了该传动轴万向节的应力、形变等分布情况,对花键连接处网格进行局部细化,根据分析结果适当提高花键处的强度。仿真结果表明,改进后的传动轴强度安全系数大幅增加,这为井下防爆铲运机传动轴的改进提供了设计依据。
燃气-蒸汽联合循环发电系统(CCPP)是我国《能源发展“十三五”规划》的重点任务之一。余热锅炉是CCPP中承上启下的关键设备,其规模和能量转换效率等参数直接决定着CCPP的整体发电效率。余热锅炉大容量化和国产化的难点之一在于解决炉内气流的均匀性问题与强化换热问题。其中,入口烟道连着燃气轮机与余热锅炉本体,其结构型式直接影响着炉内气流的均匀性和炉内换热。然而,目前CCPP余热锅炉不同结构的入口烟道内
本论文以鼠伤寒沙门氏菌purR超阻遏突变体(菌株5-28)为实验材料,采用蛋白质组学分析方法,研究(1)乳糖选择条件下,菌株5-28蛋白质表达水平的变化;(2)purR超阻遏表型产生的蛋白质基础。结果表明:(1)通过比较丰富培养和乳糖选择条件下菌株5-28可溶性蛋白的2-DE图谱,得到19个差异蛋白点,对其中的12个进行了MALDI-TOF-MS质谱分析,最终确定了8种蛋白,其中5种蛋白表达上调,
膀胱出口梗阻(BOO)是泌尿外科常见慢性疾病,其诊断多依赖于尿流动力学,目前治疗方式多为药物或外科手段解除流出道梗阻。BOO的病理生理及分子机制研究一直处在不断发展之中,相关的动物模型也在研究中扮演重要角色,为了更好地理解和探究其发病机制和潜在的治疗靶点,本文就BOO相关研究进展进行综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