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本文从经济增长源泉的角度,研究了我国的经济增长模式。结果表明,我国经济增长依然是资本驱动型增长模式,全要素生产率对经济增长的贡献率偏低,中国经济增长模式本质上属于要素驱动型增长。文中使用1978-2010年的数据,通过总量生产函数,测算了我国的全要素生产率及其变动率。结果表明,1978-1985年间,全要素生产率对经济增长的贡献率为3.25%,1986-1994年间该贡献率上升为5.91%,1994年以后全要素生产率对经济增长的贡献率为负值,总体上拉低了1978-2010年间我国全要素生产率对经济增长的贡献率。上世纪90年代以后,我国经济快速增长的同时,储蓄率不断上升,为投资的扩张提供了充足的前提条件。同时,我国凭借廉价的劳动力优势和巨大的市场优势吸引了大量外国直接投资,成为世界产品的集散地和组装中心。另外,1996年高等教育的产业化使得我国在增加人力资本的同时,也投入了大量的资本。这些都使得经济增长越来越多地依靠资本而不是技术进步。为了实现经济增长模式从要素驱动转向创新驱动,提高全要素生产率及其对经济增长的贡献率十分关键。同时,本文对我国三次产业的全要素生产率分别进行了估算,结果表明:1978-2010年间我国第一产业的全要素生产率对增长的贡献率平均为16.47%,而资本的平均贡献率为83.65%;第二产业的全要素生产率平均贡献率在1878-2010年间平均为22.81%,资本贡献率为59.88%;第三产业全要素生产率在1978-2010年间对增长的平均贡献率为负,约为-5.26%。我国三次产业均为要素驱动型增长模式,其中第二产业的全要素生产率贡献率最高,第一产业次之,第三产业的全要素生产率贡献率最低。这说明,我国第二产业全要素生产率贡献率稍高,有可能率先实现从要素驱动增长向创新驱动增长的转变;第一产业和第三产业的增长中,技术进步作用较低,这两个产业仍有较大的增长空间和潜力,特别是第三产业。当前我国国内面临着资源和环境约束以及劳动力约束,国内消费不足,加上外部市场受国际金融危机的影响,贸易摩擦频发,这些使得我国国内投资和出口增长受到了冲击和影响。原有的经济增长模式难以为继,我国经济增长模式不得不转向创新驱动型增长模式。本文接下来从全要素生产率角度分析了决定和影响经济增长模式的原因,考察了决定和影响全要素生产率的因素:国内的人力资本、研发投入、产业结构、金融深化、所有制结构、技术转移和市场集中度,来自国外的国际技术溢出。文中使用1990-2010年间的数据,用SPSS软件进行了岭回归分析和主成分分析,结果表明:外商直接投资、出口和第二产业的增长有力地促进了全要素生产率的提高;而人力资本、自主研发投入、进口、金融深化、全国固定资产投资资金中的国家预算资金、技术转移和市场竞争对全要素生产率有负影响。在此基础上,本文提出了提高全要素生产率、转变经济增长模式的机制和政策建议。转变经济增长模式的机制主要是要激发技术创业活动。技术创业活动能通过资源配置效应和激励效应,进一步加强企业、大学和科研机构与政府之间的联系,促进技术向现实生产能力的转化,从而提高技术进步对经济增长的贡献。政策建议方面,构建自主创新体系是当前的主要对策,要通过财政政策、税收政策、金融政策、政府采购等方面的结合来实现。此外,提高教育质量增加人力资本,改变产业结构,大力发展中小企业,转变政府职能对转变经济增长模式也很关键。当前,对我国而言,提高全要素生产率、转变经济增长模式的现实选择是大力发展战略性新兴产业,并给出了促进战略性新兴产业发展的政策建议。